第1种,调整钓目。标尖动作挺大,上蹿下跳、信号频繁,很可能是来了一群小鱼,嘴不大冲击钓饵的力却不小。这与浮标的牵引力太大有关,也可能是短子线钩上的钩饵太大太硬,鱼轮番冲撞钓饵,一旦钓饵晃动起来更刺激鱼不断地对饵发起攻击。对策是钓迟钝,可按1/3目为一个阶梯,将浮标渐次向上调整,极限是上推不能超过两钩距离。
第2种,改变调目。调目取浮标目数的一半,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标准。比如,钓100~200克的鲫鱼,可以用2号袖钩搓小饵调4钓2。若钓300~500克的大鲫鱼或鲤鱼,钩换成4号,饵搓得大了,调目就要提高到6目或7目。因为饵重增加了,再调4目,短子线钩不是触底而是卧底,钓组已偏向迟钝,信号得不到体现,空钩率必然增加。改变调目应该遵循鱼越大,调目越高的规律。
第3种,更换浮标。钓鲫鱼用2号或1号浮标是因为钩小饵轻,即使调得高了,也可以用搓大饵的办法来改善钓组。但一支浮标的浮力是有限的,用钓鲫鱼的浮标钓罗非鱼就肯定不行。钓罗非鱼不能太灵,两钩间距由2厘米扩大到5厘米,在饵被吸入鱼嘴时靠浮标的向上牵引力让钩尖主动刺入。浮力有限的小浮标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它钓灵时反应太快,钓不着鱼;而钓钝了,钩又吸得太深。
第4种,增减铅皮。只有一支浮标,钓灵钓钝都到了极限仍不在状态时,调标就要打破常规。比如气压降低使底层抬高泳层,钓饵下沉到一定位置时会出现截口。但鱼的密度不高,如果哪个位置没有鱼截饵,钓饵下沉到水底就没有鱼咬钩了。此时,可以减铅皮调标顶出水,用增强浮标上浮力的办法来延缓两饵的下降速度,使两饵摆动到坠下后,下降速度变慢,滞留时间变长,鱼就容易将饵截住了。
第5种,改善子线。除了标尖体现钓组的灵敏和迟钝外,钓小鱼时,子线的长短、曲直、软硬都会对钓组的灵钝产生影响。打浮的子线硬一点没关系,钓底却马虎不得,因为两钩以怎样的动态出血、摆幅大小、两饵静止后的状态都与子线的长短和柔软度密切相关----子线越长,摆幅越大;子线越硬、越曲,钓组越趋于迟钝;反之,则钓组趋向灵敏。所以,选择子线要服从钓组的需要。
第1种,调整钓目。标尖动作挺大,上蹿下跳、信号频繁,很可能是来了一群小鱼,嘴不大冲击钓饵的力却不小。这与浮标的牵引力太大有关,也可能是短子线钩上的钩饵太大太硬,鱼轮番冲撞钓饵,一旦钓饵晃动起来更刺激鱼不断地对饵发起攻击。对策是钓迟钝,可按1/3目为一个阶梯,将
野钓中选用什么样的立漂比较合适以前我曾经追求过灵敏度高,选用漂尾直径0.5毫米左右的立漂。后来才感觉到不妥之处,慢慢找到了比较合适的漂。我现在选用立漂,以漂尾直径1.5毫米左右、中档漂为宜,原因有六:1,漂尾粗且醒目,不费眼力,尤其是钓远的时
鱼儿咬钩信号通过浮漂传递给钓者,钓者观察浮漂的动向提竿起鱼,这是垂钓中最有兴味最兴奋最愉快的事情,其中的妙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由于鱼类的食性和就饵方式不同,浮漂的反应形态也就各各有别,概括起来,有送漂,闷漂(亦称黑漂),斜漂,抢漂,点漂,移漂等,垂钓者必须在
漂与坠的搭配是至关重要的。搭配合适的漂坠,浮漂灵敏度高,因而上钩率也高,初学钓鱼的人往往不注意这点,导致漂坠搭配不当。一种是漂大坠轻,鱼钩不能沉底,随着水流或风飘动,钩在水中不能固定,另一种是漂小坠重,鱼儿咬钩时浮漂不能反应或反应迟钝,影响钓效。常能听到一些刚
很多时候,尤其在大水面,常常遭遇走水。水流时快时慢,快时浮漂很快从左至右,慢时也会不断改变漂目,慢慢滑向另一边,让你无所适从,所以很多人都恨走水,认为走水不好钓鱼,也难钓鱼。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看,走水无足畏惧。走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鱼儿因为走水中溶氧量大
1.首先,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漂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一颗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会发现浮漂往下沉,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浮漂在一颗鱼饵重量之下能悬浮停在半水,漂尖露出水面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