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与坠的搭配是至关重要的。搭配合适的漂坠,浮漂灵敏度高,因而上钩率也高,初学钓鱼的人往往不注意这点,导致漂坠搭配不当。一种是漂大坠轻,鱼钩不能沉底,随着水流或风飘动,钩在水中不能固定,另一种是漂小坠重,鱼儿咬钩时浮漂不能反应或反应迟钝,影响钓效。常能听到一些刚学钓鱼的人讲:“看到旁边的人频频提竿上鱼,而自己的鱼漂动也不动,有时候提竿一看,钓饵却没有了”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漂坠搭配不当造成的。
正确的漂坠调配应当是坠的重量略小于漂的浮力,上饵入水后,加上饵团的重量钩至水底一帖地就能停住,铅坠半浮半沉,漂坠配比最好是出钓前自己在家中的鱼缸或是水缸中调试好,若到钓场现调,应首先在钓线上加上铅坠(卷铅丝或卷铅片均可),然后将钩抛入水中,若浮漂沉没没影了,说明铅坠过重,用剪刀剪下少量的铅坠,再试...直至钩坠悬浮时浮漂尖少量露出水面为止(平水或露出一目左右均可)。
漂坠配比调配停当,下一步则是根据钓点水深调校“水线”。所谓“水线”就是鱼钩落入底后,鱼钩至浮漂这段在水中的鱼线(从浮漂到竿尖这段叫“风线”)。水线的长度其实就是钓点水深的直接表现。
水线的调校方法,先记住未上饵时浮漂露出水面的高度,以露1目为例,然后将浮漂往上撸一些。将钩抛入钓点,若漂还是只露出1目,说明水线短,钩未到底。将漂往上撸一些再试...直至浮漂露出水面多于1目了,说明钩已到底。露1目半至2目即可,不要将漂调的过高,否则会降低灵敏度。露出太多时应将浮漂向下撸一点。还有一种方法是上饵后调校,未上饵时露1目,装上饵团抛钩入水,若浮漂沉没,说明水线短,将漂往上撸一些再试...直至露出1目或略多于1目,才说明水线调校好了。
漂与坠的搭配是至关重要的。搭配合适的漂坠,浮漂灵敏度高,因而上钩率也高,初学钓鱼的人往往不注意这点,导致漂坠搭配不当。一种是漂大坠轻,鱼钩不能沉底,随着水流或风飘动,钩在水中不能固定,另一种是漂小坠重,鱼儿咬钩时浮漂不能反应或反应迟钝,影响钓效。常能听到一些刚
很多时候,尤其在大水面,常常遭遇走水。水流时快时慢,快时浮漂很快从左至右,慢时也会不断改变漂目,慢慢滑向另一边,让你无所适从,所以很多人都恨走水,认为走水不好钓鱼,也难钓鱼。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看,走水无足畏惧。走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鱼儿因为走水中溶氧量大
1.首先,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漂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一颗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会发现浮漂往下沉,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浮漂在一颗鱼饵重量之下能悬浮停在半水,漂尖露出水面呈水平
在野钓中,我通常使用星漂,有时也使用立漂。立漂匹配的坠子较重,容易远投,在小风小浪中稳定性较好,有鲜艳色格的漂尾直立在水面上,轻微的上下变动容易看清楚。在钓点比较远、水底比较平整时,多用立漂悬坠钓法。野钓中选用什么样的立漂比较合适以前我
以长竿短线为代表的沉坠钓法和以竞技钓鱼为主力的悬坠钓法,由于坠体处于水体中的位置不同,鱼咬钩子线拉动的方向不同,所构成的漂相是有差异的。具体特征是:沉坠钓的坠体是触底的,而坠体重并未完全由浮漂承载,鱼咬钩时必须提升或移动坠体才能牵动浮漂,
因为鱼种杂,密度有限,水库、湖泊、河道、野塘休闲钓鱼都是搓饵钓底,对浮标的要求就不同于池塘了。首先浮标要有足够的浮力,要稳定。浮力大则吃铅重,反之,相同排水量吃铅量大的意味着浮力大。这样水线绷得直,并因坠重而不容易移位。需要说明的是,钓鱼人所说的浮标“浮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