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鱼种杂,密度有限,水库、湖泊、河道、野塘休闲钓鱼都是搓饵钓底,对浮标的要求就不同于池塘了。
首先浮标要有足够的浮力,要稳定。浮力大则吃铅重,反之,相同排水量吃铅量大的意味着浮力大。这样水线绷得直,并因坠重而不容易移位。需要说明的是,钓鱼人所说的浮标“浮力”是指其具平衡铅重的能力和打破二力平衡后向上运动的能力,而不是阿基米德所说的浮力。浮标的材质不同,有的比重大,有的比重小,所以相同排水量的浮标都调4目会有吃铅量的差异。在现有浮标中,芦苇标的浮力最大,其次是通草、孔雀翎、茅草、巴尔杉木、塑料。就稳定性来说比重大的浮标站得稳,巴尔杉居首,标身为空腔的浮标必须调低目才显得稳定。
不过选择浮标时不能只看规格大小,还要同造型、结构结合起来,因为许多浮标在制作中就赋予了击底、打浮、钓过程的不同个性。例如专为池钓密度不高的离底鲫而设计的“小瓜仔”浮标,就是利用它身短、欠稳定的特点,以站稳后出现晃动来预告鱼进窝的。另外,它的粗短和长标尖、长碳脚设计又是迎合着离底鲫吸入浅、吐钩快的特点,而有意将残剩浮力降到最低的。
自然水域钓鱼不需要关心浮标的个性,取其共性,搓饵能保证上钩触底,在0.05~0.1米/秒流速下抛钩能够站稳,即使有些移位也不会将钩带出饵区。这样的浮标很多,各种材质都有,但规格不能太小,宜选3号或4号。
其次,浮标不能吸水,还要耐用。浮标的表面都涂有防水涂层,但不是所有材料都能与涂层密切结合的。如果涂层与标身材料是两个不同的膨胀系数,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造成脱壳,这样原来钓2目,钓着钓着就成了l目甚至半目了。浮标的损坏难以避免,除了因挤压造成标身破裂外,主要是频繁提竿导致不贯通设计的软身浮标出现下部漆皮环状开裂。
另外,野钓多生口鱼,在钓灵状态下浮标启动快,钓手会因为标尖突然下挫而急速扬竿,此时钓竿硬了,钩小了或者子线细了,就无法避免鱼脱钩或拉断子线的情况。于是浮标反弹而起,以大力撞向钓竿,结果不是打断标尖就是在硬标脚的埋入部位留下隐患。如果不注意,那么几次之后就形成环状开裂。所以“台钓”强调扬竿45度,不管中鱼与否钩都不能出水,目的就是避免浮标与钓竿撞击。虽然野钓存在着短时间内鱼连续咬钩的可能,但主要是守,等鱼咬钩。据此,有人总结钓慢鱼“钓钝抓小口,钓灵要放信号”,可谓尽得浮标精髓。
钓钝的简单理解就是钓几目调几目,或钓目高于调目,此时两饵重量完全被水底承接,浮标不对钓饵产生牵引,鱼咬钩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牵动铅坠并引起浮标反应。与调4钓2,上钩触底或轻触底的不灵不钝状态相比,鱼咬钩在浮标的反应自然要小得多。钓灵时由于上饵重量的全部或大部分被浮标牵引着,鱼咬上钩几乎没有阻力,但吸饵进嘴后就感觉到浮标的牵引了,衔着钩离去又会感受到铅重,所以第一信号后还存在着鱼将钩吐出的可能,放过这个信号,待第二信号出现后再提竿,才是鱼将钩咬实了。
钓慢鱼都是钓钝,对浮标的要求主要是规格,至于性能则不管突出个性,还是强调通用性,在钓钝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因为鱼种杂,密度有限,水库、湖泊、河道、野塘休闲钓鱼都是搓饵钓底,对浮标的要求就不同于池塘了。首先浮标要有足够的浮力,要稳定。浮力大则吃铅重,反之,相同排水量吃铅量大的意味着浮力大。这样水线绷得直,并因坠重而不容易移位。需要说明的是,钓鱼人所说的浮标“浮力”是
一、鲫鱼:鲫鱼是底栖杂食鱼,它们的食谱相当宽,动物饵、粮食饵都吃。用酒米、豆粉作窝饵,用蚯蚓钓饵,是传统的常用方法,用膨化粉饵诱钓合一,主要用作竞技比赛。鲫鱼吃食动作很有特点。漂相具体形成动作过程是:漂尖首先向下点动一至两次(也可能更多),之后漂身接着匀速慢慢
调四钓二是台钓最基础的调漂方法。学习台钓必须掌握调四钓二,新手可以阅读调四钓二技巧文章,可以到网上观看调四钓二的视频,务求对此非常熟悉。对于台钓的调四钓二,我们首先要知道怎么调,即了解调四钓二实现的过程,再次,在垂钓实践中灵活运用,根据水情鱼情作出变通,不一味
在浅水钓鱼时由于水浅,可用小漂轻坠,灵敏度高,也能很快使钩坠沉底。钓深水则不然,如用轻坠配小漂,由于钩坠轻,半天也沉不到底,白耽误许多等待的时间,甚至钓饵在半路会招致白条等小鱼的劫食。所以在深水钓底时,要设法使钩坠迅速沉底,可取的办法就是加大坠重,坠子重了与之
使用手竿钓鱼,应根据不同的钓场---如流水静水、水深水浅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浮漂。垂钓时也应讲究钓什么鱼配置什么钓具,其中也包括浮漂在内。就是在不同的季节,用漂也要有所区别。下面就配漂和选漂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配漂。这里所说的配漂,就是在垂钓时
这是最易于识别的漂态:漂子不停地颤跳横移,或拉黑或送倒。调得愈灵敏的漂,其跳动愈激烈,钓友们形象地称为会跳舞的漂。它主要的特征是除漂子做不规则的跳动外,就是漂子轻浮,有一种飘动感,这是成群小鱼夺食,你拉我拽,使漂子漂忽不定的根本原因。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