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野钓、坑塘钓、还是水库钓,钓友们一定都遇到过鲢鳙闹窝的现象。明明不想要钓鲢鳙,但是水下的鲢鳙却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频频咬钩就饵。而自己本来想要钓获的对象鱼,却是一条都见不到。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钓友们应该研究一下鲢鳙鱼的鱼性。针对其特点找出解决之法,才能有效避免鲢鳙鱼的闹窝现象。现笔者就把自己所总结的经验,为钓友们介绍一二,供大家参考。
鲢鳙分为鲢鱼和鳙鱼。鲢鱼,即白鲢;鳙鱼,即花鲢,因其头大又叫大头鱼、胖头鱼。鲢鳙为中上层鱼,主要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但根据季节不同及水温变化,也会潜到底层觅食。鲢鳙与其它鱼种有三个显著区别:
一是进食方式不同。鲢鳙主要的进食方式是吸食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及食物碎屑,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人称“活的净水器”。
二是涉食范围广泛,酸甜香臭皆喜(但对辛味不太感兴趣)。
三是以集体群游方式活动觅食。一旦发现食物,鲢鳙便蜂拥而至,以数量优势与其它鱼争抢食物。
我结合本人多年的垂钓实践经验,加上对鲢鳙习性及食性的了解,在钓法和用饵方面逐步摸索出五字法(整、悄、黏、调、边)以应对鲢鳙闹窝,现介绍如下:
整
整粒用饵。整粒的玉米、小麦、大米、豆类等食物经过蒸煮或酒泡等加工后打窝,也可选用辛味且雾化慢的颗粒。此外还要注意,饵料的味型不要太重,避免味道浓烈招来鲢鳙。
悄
悄悄做窝。鲢鳙有一个特点是听响就到,而且常常是成群结队的“凑热闹”。因此在做窝时要使用打窝器,并且要轻手轻脚操作,不宜闹出大的动静,悄无声息地将饵料送进窝点。如果用手抛方式做窝,很容易产生大的响动,饵料还会在水中形成较大的柱状雾化区,易吸引鲢鳙前来。
黏
黏饵施钓。钓饵要和的稍黏、稍硬一些,这样饵料在入水后雾化慢、附钩时间长,即便是有鲢鳙吸食,饵料也不会很快脱落,为其他鱼就饵留下机会。此外,选用重铅与浮力大吃铅多的浮漂,这样钓饵入水后下行速度会很快,能尽可能地减少饵料在运行途中的雾化量和鲢鳙中途截口的机会。
调
调虎离山。如果垂钓的水域鲢鳙较多,你可以在做窝之前,先在钓点前方5~8米处的左右两侧使用专用饵料各做一个窝,通过开“小灶”来吸引、迷惑和调离鲢鳙,达到有效阻止鲢鳙进入钓点的目的。
边
边缘淘金。如果采用上述几种方法还会出现鲢鳙闹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招就是钓窝边。虽然鲢鳙霸在窝中,但其他鱼也不会甘心就这样失去享用美食的机会,多会在窝子周围游戈,等待时机进窝。这时你可以调整施钓策略,在窝子边缘下钩,等候在窝边的鱼一见送到嘴边的美味,会不失时机地争抢,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得惊喜。
不管是野钓、坑塘钓、还是水库钓,钓友们一定都遇到过鲢鳙闹窝的现象。明明不想要钓鲢鳙,但是水下的鲢鳙却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频频咬钩就饵。而自己本来想要钓获的对象鱼,却是一条都见不到。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钓友们应该研究一下鲢鳙鱼的鱼性。针对其特点找出解决之法,
一是动静相宜的引逗法钓友们都知道,鱼类没有保持恒温的功能,体温随着环境水温而变,一旦水温高于或低于自己的适温范围,便形成了制约鱼类正常生活与进食能力的主要障碍。就算是耐低温的温水性鱼类,当水温降到4摄氏度左右时,也处于少吃懒动的半冬眠状态。如果我们运用引逗法让
一、气候突变关于气候对垂钓的影响,许多钓友写过不少文章,我对水中温度和含氧量的变化对鱼所产生的影响,也写过一些东西,避免赘谈,在这里只作简单介绍。先说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在春末至秋初,早晚凉快,水面的温度也适合鱼儿,加之水面在阳光风浪的影响下,含氧量高于水底,
节奏,指演奏、唱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用于钓鱼指抛钩、刺鱼、提竿、脱鱼快慢有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如钓快鱼是一个节奏,钓鳗鱼是另一种节奏,改变节奏则有放一口快鱼慢钓,打浮数1、2、3提竿和轻口、小口见信号就提的慢鱼快钓等等。节奏的强弱、长短、
以下列举了一些本来认为应该钓到鱼,但却遭到突然的变化使鱼不咬钩,也即“变”在作怪的现象。什么是引起变化的根子?笔者通过实例分析,给各位钓友解惑。例1:打了窝子,开始上鱼不错,突然无鱼咬钩,这时窝内出现大的动静,但是始终无鱼咬钩——原因是进窝的是另一种大鱼,它们
下面列举几个我们在垂钓时遇到的一些突然变化及应对措施,也许可给钓友们提供一些参考。例1:我们经常去京郊某渔场钓鱼,而且每次都在那个老钓点,上鱼也不错。有次我们又去,照旧还是那个老地方,可下钩已近一小时,漂儿像钉在墙上的钉子一样,纹丝不动。这时人也不好受,开始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