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动静相宜的引逗法
钓友们都知道,鱼类没有保持恒温的功能,体温随着环境水温而变,一旦水温高于或低于自己的适温范围,便形成了制约鱼类正常生活与进食能力的主要障碍。就算是耐低温的温水性鱼类,当水温降到4摄氏度左右时,也处于少吃懒动的半冬眠状态。如果我们运用引逗法让死饵变“活”,刺激鱼的感觉器官,也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唤醒它的进食积极性。本人常用的做法是:
其一,在选好钓位的基础上用诱惑力强的酒米加麝香米打窝,实行素引荤钓,鱼闻香而来,拣吃小米时碰到了更可口的虫饵,必然馋嘴。
其二,定位后采取多窝轮钓,抓住重点,设左、中、右三个钓点,常见甲点无鱼乙点有,轮番投钩,总比“单打一”效果好。
其三,在手竿钓近的同时,用1~2支小抛竿钓深钓远,哪儿有鱼就集中钓哪儿。
其四,投钩入水后,若5~10分钟无反应,手竿可提、拉、撩、逗。抛竿可摇轮收线两三圈,让饵钩动起来刺激鱼的进食欲望,常常心想事成。但冬天的鱼儿是以静养生,似动非动,人为的动作不能过大过猛,否则可能使鱼受惊吓跑。假若我们的引逗法仍然无济于事,也许是水中无鱼或鱼极少,可仔细观察鱼的蛛丝马迹,试一试移位走钓、走守结合,若仍不见效果,那就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了。
二是扬竿起钩稳中求快
夏天水温高时鱼的感官灵敏,吃饵吞钩动作快,饵在水中溶解发挥也快,发现鱼的吃钩信号后,用“短平快”的技法扬竿成功率高。但冬天水温低,鱼的机体失灵、动作迟缓,饵在水中扩散也慢,宜稳中求快。当水深3~4米鱼的咬钩信号反应到浮漂的时间略长时,提竿“慢半拍”更符合实际,若过快、过猛、稳不住神,饵钩还未入嘴,也许使鱼受惊而去,欲速则不达。正因如此,当我们熟悉的浮漂语言出现时,要准确判断鱼的每一个点、托、拉、顿、移等漂相,在不急躁、慢中求快的关键时刻,力争在鱼吃钩后、吐钩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提竿,不给鱼白吃饵不中钩的机会。
一是动静相宜的引逗法钓友们都知道,鱼类没有保持恒温的功能,体温随着环境水温而变,一旦水温高于或低于自己的适温范围,便形成了制约鱼类正常生活与进食能力的主要障碍。就算是耐低温的温水性鱼类,当水温降到4摄氏度左右时,也处于少吃懒动的半冬眠状态。如果我们运用引逗法让
一、气候突变关于气候对垂钓的影响,许多钓友写过不少文章,我对水中温度和含氧量的变化对鱼所产生的影响,也写过一些东西,避免赘谈,在这里只作简单介绍。先说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在春末至秋初,早晚凉快,水面的温度也适合鱼儿,加之水面在阳光风浪的影响下,含氧量高于水底,
节奏,指演奏、唱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用于钓鱼指抛钩、刺鱼、提竿、脱鱼快慢有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如钓快鱼是一个节奏,钓鳗鱼是另一种节奏,改变节奏则有放一口快鱼慢钓,打浮数1、2、3提竿和轻口、小口见信号就提的慢鱼快钓等等。节奏的强弱、长短、
以下列举了一些本来认为应该钓到鱼,但却遭到突然的变化使鱼不咬钩,也即“变”在作怪的现象。什么是引起变化的根子?笔者通过实例分析,给各位钓友解惑。例1:打了窝子,开始上鱼不错,突然无鱼咬钩,这时窝内出现大的动静,但是始终无鱼咬钩——原因是进窝的是另一种大鱼,它们
下面列举几个我们在垂钓时遇到的一些突然变化及应对措施,也许可给钓友们提供一些参考。例1:我们经常去京郊某渔场钓鱼,而且每次都在那个老钓点,上鱼也不错。有次我们又去,照旧还是那个老地方,可下钩已近一小时,漂儿像钉在墙上的钉子一样,纹丝不动。这时人也不好受,开始烦
一、用饵不当造成轻口垂钓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鱼儿轻口的原因就是用饵不当,这是很简单且正常的。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意思组成饵的原料不是鱼儿喜欢的东西,也就是实口性不好。二是饵的状态不好,也就是入口性不好。饵的组成对鱼吃口的影响。组成垂钓用饵的原料有很多,可简单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