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俗称鲈子鱼、花鲈、鲈板等。鲈鱼是低温性鱼种,虽然属于近海水域的鱼类。但在早春之始,喜游向近海沿岸及河口淡水、咸水交汇的低盐度区索饵和产卵。鲈鱼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幼鱼可以进入纯淡水的河钩和湖泊等水体中生活。在渤海、黄海沿岸和河口处均有分布。
鲈鱼食性杂,几乎无选择性,即使在表层水结冰或其自身已经达到性成熟的阶段,也很少出现空胃率,一般在中上层辅食,很少游出水面。体长15厘米以上的鲈鱼主要以鱼类、虾类及其他动物如乌贼、沙蚕等为食。它在河口食刀鲚、银鱼、鲻鱼等。鲈鱼作长距离的洄游,一般在近海水深50米左右及各大江河的河口水域范围内游动迁徙。潮水浑浊、有风浪或海中光线微弱时,鲈鱼则游向岸边。
钓具的选择
鲈鱼性情凶猛,游速快力量大,因此钓具必须坚固。根据鲈鱼的习性、食性和栖息地的特点,垂钓鲈鱼可用手竿、投竿或拉砣。竿体要结实、韧性好、弹性强。手竿最好长4.5~5.4米之间,玻璃纤维竿或竹制钓竿均可。钓线最好用直径0.3~0.35毫米的尼龙线。钓线与竿等长或略长于竿。用手竿适宜钓个体小的鲈鱼。钩、坠采用坠上钩的组合方式,这样钓饵可悬离水底,在水中自如地活动,诱鱼效果好。为此,手竿垂钓需装浮漂。浮漂一般选用长的立式漂,其浮力要大,至少使装钩的小活鱼或小泥鳅不致将其拉入水下。若夜间用手竿垂钓,要装夜光浮漂。投竿宜选用3米以上的硬投竿,配中型旋压式绕线轮。钓线用直径为0.4毫米的尼龙线,线长100~120米。坠子重量要依流速而定,流速快,坠子要重些;流速缓,坠子可相应减轻,一般坠子重约20~25克。鱼钩的大小及与坠子的组合方法与手竿相同。
钓饵的选择
鲈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它善于捕食小鱼及小型水生动物。因此钓饵应选用小虾、沙蚕、小鱼、小泥鳅等,尤以活虾最佳。
钓点的选择
鲈鱼是溯河性鱼类,因此钓鲈鱼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来说,从5月下旬到入秋这一段时间,最适合钓鲈鱼。以钱塘江为例,一般最佳垂钓季节是每年5~10月。钓点多选在坝头水流湍急的地方。钓点的选择,也要因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钓点要选在水下有护岸木桩或石块重叠的水域。中午应选水位最深的河床和桥墩四周为钓点。夜间,钓点应选在近岸的浅水区。鲈鱼喜欢在清澈水域活动。因此,垂钓鲈鱼还受江水清浊的影响。凡是有大潮汛和山洪下泻使江水变浑浊的情况时,都不可能钓到鲈鱼。只有进入旱季,江水变清的日子才有鲈鱼可钓。
鲈鱼,俗称鲈子鱼、花鲈、鲈板等。鲈鱼是低温性鱼种,虽然属于近海水域的鱼类。但在早春之始,喜游向近海沿岸及河口淡水、咸水交汇的低盐度区索饵和产卵。鲈鱼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幼鱼可以进入纯淡水的河钩和湖泊等水体中生活。在渤海、黄海沿岸和河口处均有分布。鲈鱼食性杂,几乎
L形虾笼用竹蔑编制。竖筒长25厘米,横筒长15厘米,内径10厘米,入口倒须长5厘米,孔径2厘米,计有3个入口,竖筒两头的笼口是固定编制于筒上的,中间用套接方法编成一个整体,以便在笼中安装钓饵,横筒与竖筒的一半固定为一个整体,开口于竖筒内部,另一头由一个圆形蔑盖
黄鳝俗称鳝鱼,体细长,如蛇,但有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人们喜爱的食品。黄鳝食性杂,但以荤食为主,喜阴畏光,白天多藏在洞中,夜间才出洞觅食。黄鳝洞多在水田田埂或湖岸边,洞口在水下8厘米左右处(注意蛇也会在水岸上打洞,但蛇洞多在水面以上,称为干洞),雄黄鳝有吐
虹鳟是一种凶猛的冷水性鱼类,最适水温为10~18摄氏度,因此喜欢栖息于山涧溪流或清澈湍急的水域。它们喜群居,常在水的中、下层游动觅食,一些小型鱼类及水生昆虫、河蚌、鱼卵是它们争掠的美餐,在动物性饵料不足时,它们兼食植物碎屑和种子。钓虹鳟的黄金季节是春天和秋后,
花身鸡鱼的学名为花身鯻,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海水鱼类,几乎在中国台湾全省均有分布,只有花莲地区除外。这是因为花莲地区沿海有清水地型的深海沟,不适合花身鸡鱼生存。花身鸡鱼特别喜欢在沙滩周边、澙湖及各种大小河流、排水渠的入海口处活动,早在四五十年前,台湾钓友在滩钓
鲐鲅鱼,也叫青占鱼,俗称花辉、青辉,经济型食用鱼。鲐鲅鱼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CM,体重150—400G。鲐鲅鱼和鲅鱼体型很相似,经常被误认为是同一种鱼,有的地区统称为鲅鱼。鲐鲅鱼与鲅鱼的主要区别在于鲐鲅鱼体形短粗呈椭圆状,背部呈青黑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