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常在网上听人说,遛大鱼时要“呛水”,也确实有很多人这样做,不过我对此却有些怀疑,因此想请老师解释一下:遛大鱼为什么要呛水,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回答:遛大鱼呛水的做法确实很流行,不过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呛水一说值得商榷。所谓“呛水”的理论依据是,大鱼上钩后,钓者通过提、拉等手法控制钓线,能使鱼嘴在水面处被动灌水,鱼的体力会被迅速消耗掉。
我认为“呛水说”存在三个疑点:第一,鱼本来生活在水中,它们天生不怕水,就像人生活在空气中,有谁被正常的空气呛到了吗?第二,鱼鳃封闭的时候能灌进水吗?此时鱼的口腔就像一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即使往里面到水也到不进去;第三,既然呛水可以消耗鱼的体力,那么为什么非在水面处呛呢?在水面呛进去的很可能是空气或部分是空气。为了确保呛水得更充分,为什么不在水面以下呛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遛鱼的过程。
大鱼咬钩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向深水处猛扎,这是鱼的本能反应,此时往往伴着钓线切水的嘶鸣声。对于鱼来说,深水是安全的,所以,它们受到惊吓或伤害时,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到水面或者浅水处,此时钓者要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控鱼,还远远谈不上呛水;随着鱼的体能的消耗,它会渐渐离底,当它第一次或头几次到水面时,我们是看不到鱼影的,水面只会出现一个漩涡,惊慌失措的大鱼会奋力向深水处逃跑,因此也不适合呛水;随着“消耗战”的继续,鱼不得不现身水面,这时我们才能看清它的身影,但也仅仅停留瞬间,呛水仍为时尚早,直到鱼被遛到可在鱼竿的牵引下停留在上层水域的时候,所谓呛水才会实现,也就是说,给鱼呛水的前提是鱼的体力遭受极大的消耗,此时的鱼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但是毕竟有残存的体力,而呛水的提拉动作的出现无疑加重了对鱼的刺激,促使它们急需拼命挣扎,加速其体能的消耗,可在短时间内达到使它侧翻的目的,这就是呛水的过程。也就是说,所谓的“呛水”本身并不会对鱼造成真正胜利意义上的“呛”,而是这个动作本身激发了大鱼的逃生本能,不给它们任何喘息的机会,迫使其不停地大力挣扎。从这个角度讲,呛水是有作用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隐患——经过长时间的对拉,鱼中钩的部位是否依然牢固?如果已经撕出了口子,那么呛水时的强行提拉动作就会加大跑鱼的危险性,所以呛水动作要慎重为之。
既然呛水的实质是刺激鱼不停地消耗体力,那么只要能让鱼感受到刺激,迫使它不断挣扎就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我的做法是,均匀用力上挑鱼竿,使鱼嘴尽量离开水面,鱼是在水中呼吸的动物,水从嘴进,从鳃出,鱼嘴被提出水面时,鱼的整个呼吸过程就被破坏了。此时它虽然看起来已经懒洋洋,但还是会凶巴巴地甩头扎进水下,然后在竿子的弹性作用下再次上浮,之后再下扎,如此往复几次,它就彻底老实了。经过这一番折腾,进抄网的大鱼机会陷入休克状态,很保险。我曾用这招多次钓获钩子只钓到一层皮的家伙,危险至极。
提问:常在网上听人说,遛大鱼时要“呛水”,也确实有很多人这样做,不过我对此却有些怀疑,因此想请老师解释一下:遛大鱼为什么要呛水,这样做真的有效吗?回答:遛大鱼呛水的做法确实很流行,不过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呛水一说值得商榷。所谓“呛水”的理论依据是,大鱼上钩后
在辛勤的准备和苦苦等待之后,终于来了一尾大家伙,但是由于你的经验不足导致跑鱼了,是不是会很无奈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手竿遛鱼,希望对广大的钓友们有所帮助。手竿遛鱼要比海竿遛鱼难度大得多。手竿的钓线就是那么长的一段,既不能放,也不能收,只能在竿、线所及的
在垂钓过程的各项操作中,有一项是钓鱼新手不大容易掌握的环节,那就是提竿起钩的造作。初次钓鱼的新手,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垂钓老手带着学垂钓的。装上钓饵,把钓饵投入水中,等待着鱼来上钩这几项操作没多少技术性可言,一般都能学着钓鱼老手的样子进行。但一旦有鱼咬钩,发现浮
遛鱼,指钓者借助竿子的弹性控制中钩大鱼的逃窜,并通过控制钓竿的力度和角度消耗大鱼的体力,最终达到将其擒获的目的。正确的遛鱼方法:有鱼上钩,先将竿子绷紧,通过手感判断水中鱼的大小,再决定是否先遛后抄。
提竿的最佳时机,是鱼儿摄食入口将要游走的那一刻。因为这时钩在鱼口中,及时提竿,钓获的可能性最高。提竿时机与所钓鱼种密切相关比如鲫鱼,它的吃食特点是发现事物后,慢慢游近,俯头抬尾将食物吸进嘴,然后抬头上浮,一边咀嚼,一边游走,要是吞进嘴的食物有异。
鱼儿咬钩的信号主要通过浮漂来传递。若用立漂,鱼儿咬钩后大致有以下几种反应。1、松漂。又叫送漂或回漂。鱼儿俯身咬钩后抬头欲走,把漂往上送,即出现松漂。若浮漂徐徐上升,而后整个漂都露出水面,就标明鱼儿已被钩住。此时若用力猛拉,会使鱼儿下颚脱落而导致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