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活动中,天气因素影响永远是第一位的,夏季尤为突出。夏钓中流传的鱼谚“夏天到,鱼难钓”就说明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夏季的天气变化快,起伏大,直接或间接地给垂钓带来影响。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天气变化特征及对鱼类的影响,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对策,才能取得好成绩。
一、高温影响
入夏后,特别是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中旬之间,江淮地区气温很高,早晚气温都达到25℃以上,中午高温时段甚至超过35℃以上。我们要钓鱼,首先就要了解所钓鱼种对温度、含氧量及温差的耐受力,寻找最佳天气、时段、钓场予以应对。就我们常钓的鱼类如:鲫鱼、鲤鱼、翘嘴、草鱼、鳊鱼都属于喜暖怕高温的鱼类,我查阅了有关专业的鱼类养殖资料发现,当水温达到32℃时就到了以上几种鱼类觅食温度的上限。当水温达到或超过这个数值时,鱼类就会基本停止觅食,尽管你的饵料再好、技术再全面也是枉然。难怪有很多钓友感叹“神仙难钓午时鱼”。
自然界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在了解了鱼类的这些习性、需求后,就应该趋利避害地去寻找对策,去“服务”鱼类,以寻求收获的最大化。在应对高温对垂钓的影响时主要对策有:
1、钓早晚
夏季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早晚的温度还是比较凉爽的。此时段气温一般在20—25℃居多,这是多数鱼类觅食的最佳温度。特别是天刚亮晨风习习凉爽怡人,水生植物开始光合作用而向水体释放氧气,此时气压较高,鱼儿食欲旺盛,会纷纷游到岸边觅食。到傍晚时段,气温、水温逐步下降,鱼儿纷纷从深水区逐步游向岸边来“晚餐”。此时在近岸浅水区下竿,会有较好收获。
2、钓深钓荫
夏季白天尽管温度很高,但在不同深度的水体里其水温是不同的,水温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呈递减状态。此时,老钓手也正是了解了鱼类的这个习性而常将窝子打在深水区,实践证明其效果确实比浅水区好。
夏季水温高主要是受阳光辐射热的影响,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如:桥洞旁、树荫下、水草的背荫处,其水温都要明显低于阳光辐射区,鱼类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这些,于是,但凡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多成为它们乐于逗留“避暑”的地方,我们如在此下竿,定不会令你失望。
3、钓降温
夏季天气并不是一直高温酷热,如遇连续几天阴雨,或梅雨季节或连刮北风、西北风,或下大雨,或雷阵雨过后,气温水温会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含氧量增加,我们应抢占这样凉爽的天气。因为雨水的作用会将岸边的天然食物带入水中而成为鱼类的美餐,所以,鱼类活性增加觅食积极,因而钓获量会有显著增加。
4、夜钓
“夏钓夏钓,夜间比白天好。”这是钓友们长期垂钓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我们夏季垂钓有着指导意义。常钓的鱼类生理上有几个共性:喜温怕热、趋弱光怕强光、喜静怕嘈声。我们选择夜钓正是为了满足鱼类的这些喜好。夜晚温度适宜、环境安静、没有白天强烈的光照,鱼类有安全感,所以敢大胆到近岸觅食,更由于水温凉爽含氧量高,所以,鱼类会胃口大开,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此时钓者也可免受白天酷热的折磨,因而广受钓友们的喜爱。
二、高湿影响
在影响夏季钓效的因素中,除了高温影响外,空气湿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指标。空气湿度直接作用于水体,影响着水体的温度变化,影响水体与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对水体的含氧量产生影响,最终影响鱼类的活动及觅食。当空气干燥、水体与空气置换状况良好时,水体的温度降低含氧量就高,鱼类的行为就活跃觅食就积极,反之,鱼类就会停口。钓鱼人往往多注意、重视温度的变化对鱼类的影响而忽视空气湿度的变化,当鱼不吃钩时常常是一头雾水。
就夏季来讲,当出现空气湿度超过70%以上时,多会出现轻雾的天气,尤其是山区更明显。由此民间就有“冬雾雨,夏雾热”的说法。实践证明,夏季如果出现上雾(多无风)的天气时,鱼类是基本停口的,常常要等到大雾散去后,鱼类才会陆续开口觅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水体里生长着大量的藻类、水草,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才会产生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当出现空气湿度较大时,阻挡或削弱了阳光的照射,使其不能或减少了光合作用,不能补充水体鱼类所需要的氧气,使鱼类的正常生存条件受到了破坏,从而导致鱼类食欲下降或停口,所以,我们在选择出钓天气时,要避开这样的天气或等雾散后再下竿。夏季如遇到高湿的梅雨季或下雾的天气时,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找地势开阔水面较大的水域
由于地势开阔水面较大的水域一般风力较大有风浪,能够加速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促进空气与水体的置换,增加水体含氧量,所以鱼类的食欲要强一些。
2、找活水的地方下竿
鱼类活动和觅食很多情况下是受水体含氧量影响的。活动的水体比死水的含氧量要高,又因为活水比死水温度要低,活水中饵料来源也要比死水丰富,所以,活水中的鱼类食欲要强很多。
3、选迎风处打窝
其实,找迎风处做钓点,主要也是考虑水体含氧量及温度的影响。在相对较小的水域里,周边多有遮挡物影响空气的流通,这样,背风处水体与空气交换就受限制,水温较高含氧量偏低,而迎风处这样的局面就不同,有风、有浪、水体就会有缓流,从而使含氧量增加,当鱼类感觉舒适了就会有一定的觅食愿望。
4、看风行事
夏季的不同风向也影响着空气湿度及温度。一般刮东南、南、西南风空气湿度大温度高,不怪有“东南风雨祖宗”的民谣,说明刮以上风向时空气湿度大,下雨概率大,而刮西、西北、北、及东风空气湿度较小,钓友要注意当地风向变化的规律,选择合适的风向出行。
钓鱼活动中,天气因素影响永远是第一位的,夏季尤为突出。夏钓中流传的鱼谚“夏天到,鱼难钓”就说明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夏季的天气变化快,起伏大,直接或间接地给垂钓带来影响。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天气变化特征及对鱼类的影响,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对策,才能取得好成绩。
在南方,夏秋季节,很多时候都是高温。以我地为例,端午之后、中秋之前,一般气温均在30℃以上,至于岭南,高温时节就更长了。每当高温季节到来时,往往有一些钓友感到害怕,就不想钓鱼了。以我的一位老朋友为例,还在端午前夕就曾长声叹气:“哎,又要刀枪入库了。”我知道他的
盛夏高温时节,我们钓鱼所面临的最大影响就是高温、高湿、低气压和水体中含氧量低。高温、高湿的天气,我们钓鱼人坐在水边虽然不好受,但鱼口还可以,如果遇到个高温、高湿并且还是气压低的天气,人受罪不说,鱼还不开口。因水体中的氧气主要靠空气中的氧气供给,在高温季节,受低
一、高温早晚鱼活跃夏末初秋正是高温炎热时节,鱼类是一种变温动物,它具有趋温、趋饵、趋氧和趋自身安全的性能。在炎热高温天气下,唯有早晚或是风雨过后,才能满足鱼类“四趋”的需求。首先,从气象变化来说,早晨傍晚的气温与白天的气温,有明显的落差。光照区由灼热变得柔和温
夏天到来后,气温、水温都在不断升高,鱼也不好钓了。尤其是在气压低、水位下降的时候,近岸的鱼情实在是不怎么样,使用手竿很少有鱼咬钩,就是有鱼咬钩,浮漂动作也不大,一天钓下来,基本没有什么收获。但近几年来,在炎热的夏天和初秋时节,经过垂钓,笔者却发现在手竿不上鱼时
酷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节气,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酷暑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风速小,酷暑烈日鱼难钓。要想酷暑钓鱼有收获,笔者总结了酷暑钓鱼“四要四不要”,可以为你在酷暑天气钓鱼做参考。一、要钓早晚,不要钓日间酷暑期间,不但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