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优质小型肉食性无鳞鱼,各地叫法不同,在本地俗称昂公。因其肉质细腻柔嫩且几乎无杂刺,经常作为婴幼儿的营养食物,但市场上所售黄颡鱼多为人工养殖,营养价值大幅度降低,甚至含有激素等有害物质,所以很多有小孩的钓友通常会选择垂钓野生黄颡鱼给小孩食用。
笔者垂钓黄颡鱼通常从过了清明开始,但上钩率远远不如天热的时候,垂钓效率较低。
本地地处太湖流域,笔者几年垂钓黄颡鱼的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黄梅过后,这一大段时期钓获都很好,夜钓效果更好。但是在经常有电工或者鱼鹰作业的钓场,最好要“赶早”,尽量在五一前多钓一些,否则往后即使天气再合适,钓场再好,也不会有太好的收获。
野钓黄颡鱼的关键是选点。桥墩、堤岸、树枝、水草边上都是好钓点,这是因为黄颡鱼作为小型肉食性鱼类,这些标点都是较为理想的捕食之处。在有些浅滩的钓场,钓点的选择不宜过深过干净,不是说这些地方一定没鱼,相反可能个体还普遍偏大,但鱼的数量、咬钩频率较之桥墩等处要低得多。上述观点,是笔者几年垂钓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在桥墩等处,经常一分钟之内就有鱼咬钩,但是一旦咬钩,钩上大体型黄颡鱼的概率较大。
垂钓黄颡鱼的最佳时间是晚上,钓点选在岸边有草的地方就很好。从天黑之后到23:00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垂钓黄颡鱼的最佳时间,这是当地渔民说的。笔者小孩出生后夜钓次数较少,但之前的几次夜钓都收获很好,上鱼率明显高于白天,足以验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黄颡鱼是小型鱼类,不需要很强悍或很高级的装备,一般选用远投筏竿和小矶竿。笔者之前使用的是合星2.7米秋本川筏竿,灵敏度很高,但是竿节较长,导眼多且小,携带及使用不太方便,现在改用2.7米短节小矶竿,灵敏度稍有下降,但完全满足要求,并且携带使用方便,抛投距离也远一些。
轮子首选纺车轮,型号在能存储2-3号100米尼龙线即可。尽量选用速比高的渔线轮,可以提高上鱼效率,更重要之处在于,可以通过高速收线将钓组贴着水面走,减少挂底概率。
串钩方面,笔者习惯使用三枚钩子,每钩钩距15厘米。天冷时,黄颡鱼吃钩多是下面两枚钩子,天热时则上面两枚钩子较多。那有没有必要把钩子增加到4枚甚至5枚呢?笔者认为不需要,三枚钩子已基本满足底层鱼一年四季的吃饵范围,钩子数量再多的话,一来制作麻烦,二来上饵麻烦,三者抛投不舒服,四是收线易挂底,总之非常不建议。钩子使用7号海夕或者伊豆,海夕较为锋利,钩条比伊豆稍细,适合垂钓5斤以内的,如果想兼顾5斤以上的大鱼,则可选择7-8号的伊豆。黄颡鱼鱼嘴大,吃食贪婪,因此钩子不宜过小,子线不宜过细,否则会因吃钩很深难以取钩,其细牙也可能磨短子线。笔者的串钩线组一般是2.5号主线、1.5号子线、7号海夕或者伊豆,这样的好处是线组不易断裂,可兼顾大鱼,最主要的是可以把白鲦、麦穗等小杂鱼“挡在钩外”。坠子方面,20-30克重的坠子较为合适。
串钩钓法通常不打窝子,但是打窝后的效果无疑要更好些,窝料可以使用腥味的商品饵或者鸡鸭肠等等,只要有较大腥味就行。钩上一般使用蚯蚓,市售的即可,没必要使用腥臭味较大的青黑蚯蚓,臭味大还要花时间去挖。
黄颡鱼鱼的中钩信号很好认,一般是“连续抖动”,偶尔的“点动”信号不必理会,多为小翘嘴等非目标鱼所为。如果是大黄颡鱼中钩,通常在连续抖动之后有回线现象,笔者在不同的钓场作钓时,都有这种现象发生,可以说是一种“特征性现象”。笔者猜测,这可能是大黄颡鱼性情凶猛且有体力拉动30克铅坠导致的。基于以上原因,在黄颡鱼密度不是很高但个体较大的钓场,笔者习惯手竿悬坠钓为主,1-2根小矶竿打串钩为辅,这样不必特意看着竿尖去抓口,只需待铃响之后看一眼是否回线即可,既不耽误悬坠钓,命中率也高。
以上就是笔者垂钓黄颡鱼的一点感受,希望对钓友们有所帮助。
黄颡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优质小型肉食性无鳞鱼,各地叫法不同,在本地俗称昂公。因其肉质细腻柔嫩且几乎无杂刺,经常作为婴幼儿的营养食物,但市场上所售黄颡鱼多为人工养殖,营养价值大幅度降低,甚至含有激素等有害物质,所以很多有小孩的钓友通常会选择垂钓野生黄颡鱼给小孩食
一、选天时资料显示,黄颡鱼喜欢生活在20℃-30℃的水温中,于是,垂钓黄颡鱼最好选择气温较高的天气,哪怕是天气闷一点、气温差一点也无妨。初夏、仲夏时节,北方地区仍有较多的冷空气活动,气温的升降幅度也比较低大。此时钓黄颡,要选升温不选降温,选晴天不选大风或连绵阴
本人是一名垂钓爱好者,一直喜欢野钓,因刚入门时性格比较急,手竿钓鱼往往坐不住,十有八九是空手而归,被钓友称为“喂鱼的”。后来我发现筏竿钓黄颡上鱼率大大高于手竿,我也就慢慢迷上了筏竿。下面我就近几年来筏竿钓黄颡鱼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钓具筏竿原本是在渔排、渔
黄颡鱼觅食多在夜里进行,很适合夜钓。它属小型鱼类,一般重100~250克,500克的少见,大的长18厘米左右。下面将从习性、适钓季节和时间、钓点选择、钓具、鱼饵料、钓法技巧六个方面来说说夜钓黄颡鱼技巧。一、黄颡鱼习性习惯昼伏夜出,多在夜间觅食
黄颡鱼,其体长,腹部扁平,尾部扁而尾鳍开叉,口处下位,大而圆钝,眼小,并长有4对发达的胡须,身上布满黏液无鳞,长有发达的背鳍和胸鳍硬刺,刺尖中空有毒,一旦被刺,剧痛无比,严重的甚至出现休克症状。其体青黄色,大多种类身上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纹。生活在水库、湖泊等静水
嘎鱼,北方的叫法,学名黄颡(sang,三声)鱼。也有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昂刺鱼等多种叫法。因其会发出“嘎嘎”的声音,故而得名。嘎鱼有刺,即其坚硬的鳍,所以上鱼后摘钩要格外小心。最关键的是,嘎鱼味道鲜美,且有健脾益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