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印证.我们不由的想到另一个垂钓高手詹何.詹何是里所描绘的钓鱼高手,名气虽远不及姜太公,钓技却委实不差.他以茧丝为线,用茎针为钩,渔竿用的是灌木枝条.钓饵是半粒米饭,装备虽然简陋,却能于百丈深渊中钓的一条硕大的鲲鱼,大到竟然需要一辆车子才能装下.水深流急,鱼大势凶.詹何能保持钓线不断.钓钩不直,钓竿不折,想见其本领之高.楚王听说这事后大为惊奇,让詹何谈谈自己是如何钓到大鱼的体会.詹何说自己已整整学了五年垂钓.因为持之以恒.排除一切杂念临波毒钓,心静如水,投纶沉钩,轻微之至,不惊动水中的鱼儿,鱼儿见到钓饵如同灰尘一样飘入水中,也就不至疑心而放心吞食.鱼咬钩后提竿时由轻到重,以弱制强,于是就能成功获鱼.楚王听罢若有所思.詹何于是借机进言,大王治理天下,宛如钓鱼,如能融会贯通,是很容易治理还天下的詹何将道理说的形象而又巧妙.楚王听了很是高兴.和姜尚一样,詹何对钓鱼的体悟都已经升华到了人生智慧的极高境界.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总之,要经历种种的体魄和精神上的磨难,体魄上的磨难较为直观,而精神上的砺练较难想象.遐思姜太公钓鱼.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形象上的启示呢?
.胸怀博大,弘扬人生 中国古代哲人庄子在其所著的篇中也写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钓鱼故事: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文章说的是: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健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
庄子写任公子钓大鱼,只是一个比方,喻经世者当志于大成,其恣意汪洋,开阔宏大的气魄到也写的极其形象.
篇里也说过一个龙伯巨人钓鳌的故事.说是在遥远的渤海之东,有个巨大的山谷,方圆不知有几万里,其深不见底.尽管大地上的所有江河与天上银河之水都汇流入山谷,山谷的水却不因此而有所增减.山谷的水面上飘浮着五座仙山,仙山随着风浪而起伏颠簸,片刻不停.山上所居住的仙圣们不堪其苦,这事被天帝知道后,特命海神禺疆派了十五只巨鳌分三班轮流值守,举头托住仙山,这才保得仙山不至移动.然而好景不长,有天从龙伯国来了个巨人,他踩入大海就如同踏入水不及脚面的小溪一般.巨人投饵垂钓,不安份的巨鳌们经不住香饵的诱惑,一下就被钓起了六只,龙伯巨人食鳌肉,炙鳌壳占卦,两座仙山为此失去大鳌的托举而随流飘往北极,山上的仙圣们因此纷纷逃难搬家了,从这个故事开始,"钓鳌"两字便成为举止豪迈,抱负远大的代名词,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了的意义.
无论是庄子笔下的任公子之东海垂钓,还是列子中的龙伯巨人钓鳌.都寓寄着一种宏大的心胸和追求,同时他们又都属于神话幻想一类.有着美中不足;任公子的巨钩巨饵,龙伯巨人难以想象的硕大身材,假借外物的欲求太过明显.而姜太公的渭水垂钓,虽看似平常,然而古今之垂钓真正有大志者,当首推姜子牙.
说:"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记载:"吕尚遇文王也,身为渔父,钓于渭水之浚...."里说的更明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钓人不钓鱼,八十得文王.姜太公钓鱼,意在"钓人""钓国",即冀求自身为国所用,大展宏图,建奇功以垂范天下.其情其志显然是任公子和龙伯巨人难以匹敌的.
任公子为钓得大鱼整整耗时一年;龙伯巨人钓鳌则更为轻松,手到擒来马到功成;而姜尚虽七旬垂钓历经十载却是一身矢志寻求转换.如果说巨人钓鳌是孩童的稚乐之戏.任公子垂钓是少年风流,那么太公垂钓则展现出了饱经风霜的老辣.少年雄心固当可贺,历经磨难,矢志不移的英雄本色更为不易.所以世人欲成大志者,既有以甘罗十二岁为相的故事早奋而相勉励,也有以子牙八十遇文王的事迹自强而相砺励,两事相较,以大器晚成尤当可敬.任公子钓鱼,以健牛为饵,龙伯巨人钓鳌的香饵虽不知为何物,身外之物却是无疑的,唯有姜尚静钓周文王则是以身作饵,其制饵手段远在前二者之上.任公子钓得的大鱼只够天下部分人食用,龙伯巨人钓得的大鳌全部填饱了自己的肚子,相比之下,姜太公则是要图治天下,讨伐暴纣,解天下生民于倒悬之中.其志向与境界之远大也非二者之所能比肩.......
周文王得到姜尚之后,拜其为国师.姜子牙则协助文王扩张势力,迁都明法,完成了一系列讨伐暴纣的准备工作.文王崩,武王继位既立刻起兵伐纣,在这里,姜尚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个故事说,出兵讨纣之前武王让太史卜了一课,得到的兆象却是大凶,文武百官因此议论纷纷,当此犹豫不决之际,姜太公挺身而出,拨开人群,挽起衣袖,将龟壳和箬草从神案上统统扫落.狠力的拿脚踏踩龟壳.厉声说道:"枯骨死草,能预知甚么凶吉!出兵!出兵!不要因为这些鬼东西而妨碍我们的大事!".武王闻听此言正和己意,马上传令三军启程.国君和太师的言行又感染了文臣武将而士气大振.姜尚辅佐周武王挥军东指,取洛邑,渡孟津,逼朝歌,所向披靡.牧野决战.一举摧垮了商纣王朝的暴虐统治,普天之下,因此一时都沐浴在正义祥和的光辉之中,姜尚也因此而创立千秋万代值得后人歌颂的功业.
姜子牙,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经历过几千年的琢磨加工,多少有些理想化,美化以至神化.甚至于可以认为,其留存至今的完美形象正是以后世的文化规范塑模改造的结果.在他的身上,完整的体现了儒道相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千百年来不知熏陶了多少中国人的心灵本性.其"以钓鱼奸周西伯"的故事,既有穷困不达时的与世无争,独善其趣;又有鸿图大展时的功名盖世,豪迈自得.称的上是两极皆通.因此其人其事也深得后世胸有大志者的喜爱和推崇.
三.足智善谋,巧妙传通 子牙八十遇文王,这事几千年来为人们所盛称乐道."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许多的传说将此看成一场偶然的相逢,因而这件事也更显得奥妙莫测,这一切,大致符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如同偶然钓得一条大鱼的意外之喜,总能给人以更多的回味.但问题是,姜子牙与周文王的历史性相会真的纯属偶然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关于姜太公钓鱼故事的不同正史野裨的说法: 卷十九称"太公渭钓隐溪,不饵而钓,五十六年矣...."云"渭水之石,磅溪水注之.溪中有潭,渭之兹泉,既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饵,两膝之遗亦犹存".此外,象封神演义等话本小说中,也一再说姜尚钓鱼只用直针,不用曲钩,目的"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这事就很有趣了.一个精明如神的老人竟然有着不饵而鱼乐此不疲的怪诞举止.这在当时肯定是件很新鲜的事.长久以往,愈益令人感到奇怪和特别,加之天下凶凶,流言蜚语不绝于道,姜尚钓鱼的种种怪异之事,如同向平静的水面抛下巨石,必然激起阵阵的涟漪四下扩散.而这,恰恰是姜尚所希望的.否则以姜子牙一介贫寒之士的身份,朝里朝外无任何牵线引见之人,想要周文王闻知并对起产生兴趣,实在是太难了,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推断,子牙八十遇文王,绝不是偶遇,他是太公施展奇谋,巧妙沟通的结果,是姜太公所精心策划的事件所希冀的必然反应.
诸如此类精心策划的传播事件,在传播学上被称为新闻媒介事件或爆炸性新闻,他给人以新鲜,特别,奇异的强烈感觉.出乎常理,出乎意外,因此比一般的新闻更富有案可查戏剧性,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为其自发广泛传播,他被视为当代公共关系的绝佳手段之一
这样一来.我们便从姜太公钓鱼一事当中.看到了几乎是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新闻媒介事件,尽管他的充分发展还有待于后世大众传媒业的高度发达.但于此.它的基本理念已经显得非常成熟了.附带说几句,在姜太公之后的中国第一位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陈胜及其伙伴们所策划实施的"鱼腹中书""狐鸣篝火"的事件也是制造爆炸性新闻的成功之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若以爆炸性新闻的新,奇,特为衡量标准.姜太公和陈胜所作的策划沟通无疑都是上佳的,然而两者是有区别的,陈胜等人是利用古人畏天的迷信心态制造舆论,而姜太公之渭水垂钓,更多的是倔强的坚持了中国士大夫所固有的情性.即所谓"士可求而不可招,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清高和傲气.久而久之,演化出一套特定的求贤模式.
这对于西方人来说绝对是新鲜和无法理解的.英国著名的学者斯古德*帕金森在他的一书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某单位于招聘一位工作人员,申请者有483位.全部都是中国人.招聘委员会的主席为此询问中文专家: "这些人经过淘汰之后,哪些人可以列入最后的备选名单?"中文专家高深莫测的告诉主席.483人中,没有一个合格者,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人,他自己是不会来主动申请的,他怕倘若没有被录取,会因此而丢了面子.他们不会毛遂自荐,需要招聘方动用层层关系,反复邀请,方可使其屈就欲聘之位.这位中文专家的言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中国求贤模式的极端化.物极必反,在今天自然会生出许多笑话,何况以求贤模式来认知所有的人际沟通行为,本身也过于迂腐和低三下四,不过,如果我们将问题的讨论仅仅限于特定的求贤时空和范围之内,那么,中国的求贤文化的确是中国的古代士大夫们闻达于世的最有效的方式.它在本质上带有垂钓的意味,唯期于愿者.贤士的产生既然要求必经历一番磨难,那对知己者有一番考验也是应该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越容易取的某种结果,他对此种结果便愈不珍视.相反.取得的过程愈艰难,甚至于还要接受某种特殊的考验,那么,对结果的珍惜程度也就随着获取的艰苦性成正比例上升.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无论是姜太公还是诸葛亮.都是深谙此种求贤文化其中之道的智谋之士.求贤的艰难性无疑增加了贤士们的资本,使他们的言行有着触动君王的更大力量.另一方面.在漠视人权的中国古代社会,他也不失为一种预先的自我保护.一个人可以轻易的砸碎一只花瓶,只要他愿意这样做,可是,如果这个花瓶是经过种种磨难才得到的,那么他至少会比较的珍视它,这究竟是一种悲哀还是喜悦,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实在也就一言难尽了
几千年来,姜太公一直是人们所熟悉所喜欢的钓鱼人物之一.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都可以被认为是钓鱼者的殊荣.远古的传说固然令人神往,现实的山川也时时在给人以新的启示.姜太公钓鱼台在陕西省宝鸡境内蟠溪河畔,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石上真有两个凹坑,相传那是姜太公双膝跪坐留下的痕迹,钓鱼台的北边不远处有一文王庙遗址,据说就是当年周文王用车拉姜太公的地方.景区内新建了陕西电视台影视拍摄基地,为古老的钓鱼台注入了新的文化景观 .
这么的好的帖子,竟然没人顶,吧主在干嘛,不加精真是浪费
[lz][/lz]楼主在 姑妄言之 俺在 姑妄看之 此论 妙哉!
[lz][/lz]我顶一个,好贴!
开钓鱼学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