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乱谈钓鱼

and5212014-09-16 08:06:53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综而观之,易牙以子为饵,是因为桓王想吃人肉;勾践以西施为饵,是因为夫差好色;楚人之所以放百里奚,是因为觉得拿一个不中用的老奴换回五张羊皮很是划算;流亡的庆忌所以亲近要离,是因为他迫切需要象要离这样与吴有着杀亲之仇而有破吴妙计的人才;钟会之所以听信姜维自立之言,则是因为早有异心,姜维不过是投其所好.可见,需求越强烈吞饵则越迅速.这说明,饵料的投向愈准确,目的性愈强就愈可能成功钓上所需之"鱼".于此.人又比鱼高明了多少呢

很久以前

饵料的制作,既有专门的目的,又不能拘泥一定之规.应有权变.这也是卫人钓鱼的经验之谈,他先用鲂鱼作饵,显然这没有引起其欲钓之鱼的兴趣,后改用半只小猪作饵,便是考虑变化的需要,饵料虽然不尽相同,目的都是一个,诱鱼上钩.

很久以前

有一个据说是来自西方的笑话,几个商人在一条船上开一个国际贸易会议,不幸遇上海难.船长命令大副去告之那帮商人准备弃船逃生,没有多久,大副回来告之船长这伙人不敢跳海逃生.船长于是自己亲自去劝说,也没过多久,回来告诉大副,那帮人听从他的劝告全部跳海逃生了大副好奇的问:"您是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听从您的话的呢?"船长回答说:"我用了心理学.我告诉英国人跳水是有益于健康的运动,告诉法国人这样做很时尚,告诉德国人这是命令,告诉意大利人这是被禁止的,告诉苏联人这是革命的....""那您是如何对美国人说的呢?""很容易,我告诉美国人,说已经帮他买了保险"笑话比较老,不过很有趣.船长因人下饵,多饵一用,实在也够高明.

很久以前

临波度钓,人"与"鱼"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然而由于钓技的泛滥,不平等的关系亦在改变.有时甚至于出现双方共争一饵的奇观,公元383年,前秦符坚强征汉,羌,鲜卑等各族人民.成军九十万,大举南下伐晋.符坚自恃兵多将广,投鞭断流,企图一战灭晋.东晋宰相谢安使谢玄等领兵8万应敌,双方决战于淝水,晋军用计要求秦军稍向后移,以便晋军渡淝水后做堂堂之战.符坚答应了晋军的要求,他想等到晋军半渡之时猛烈攻之.以己近百万之众压向仅8万人的晋军.岂不是......,可是挥军稍退,晋军先前安插在秦军中的卧底便高声狂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顿时阵脚大乱,加之各族士兵不愿作战,一退而不可收,晋军借机渡河攻击,秦军大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狂逃不已.这就是中国古代战史上极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秦兵稍退是双方共争之饵.符坚所想并无不妥之处.然而,对方也有求胜的转机,比如秦兵虽人多势大.可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晋军人虽少,可是确同仇敌忾.士气高涨,加之内应相助,符坚所没有想到的事,偏偏就发生了.如果..如果...如果....历史不容假设,成王败寇.

很久以前

如何辩别鱼饵的真假巧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这方面人类往往表现出远远超过鱼类的聪明,有时有与水族世界里的呆子们不相上下.赤壁大战前夕,东吴黄盖诈降,多疑的曹操也曾深疑之,细究之,若换了平时必会先查个水落石出之候再做判定.然而啊然而,此时正值他连战连胜的时候,又有百万大军的赫赫声势.这一切终究使得曹操并非轻易却非常轻松的吞下了周瑜所抛出的诱饵,从而中计上当.

很久以前

与其相反,当一方处境不利时,则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显的异常的精明.这方面也有例子;战国时,赵国拥有楚和氏璧.秦昭王想据为己有,提出以十五城的代价与赵王交换和氏璧,以十五城来换一块玉,这是个明显的假拙诱饵,因为谁都知道,虎视眈眈的秦国绝不会让出一寸土地,正因为饵之假拙.赵国愈发感觉到秦国那咄咄逼人的危胁.

很久以前

用户发贴 提示信息 请不要发表含有不适当内容的留言请不要发表广告贴百度贴吧协议 点击返回 ------------------------被河蟹了,呵呵

很久以前

当此狂澜既倒之际.蔺相如怀璧入秦,以一己之力和秦国周旋.献上和氏璧后,秦王大喜过望,将玉遍传后宫妃嫔观赏,相如见秦王根本没有割城或还玉之意,进言道:此璧尚有微瑕,容臣指出".秦王不知这是计饵将玉还于相如,.蔺相如索回和氏璧即慷慨陈辞,声称若秦王不守信用,他则与和氏璧一起玉碎于秦殿之上.秦王惧于蔺相如的勇气及受困于一己的贪欲,不得不一一答应了相如的要求,并沐浴斋戒七日以示心诚,七日满,相如早以暗中遣人将玉完璧归赵,并称;以赵国之弱小,绝不敢在强秦面前食言,秦国若先守约割地,赵国即当献璧......一番堂堂正正之言,说得秦王无言以对,此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很久以前

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里,秦昭王是诱而逼之,多威少智,蔺相如则是诱而钓之,他抓住了秦王既想得玉又不想割城的矛盾心理,屡番得手,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大难.

很久以前

一个高明的钓者,能分辨鱼饵的假拙,更高明的钓者则能借对方之饵大做文章.出乎意料的夺取胜手.三国演义里,孔明利用周瑜的招亲之计,将计就计,既使刘备抱的美人归,又挫败周瑜的原本意图."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徒成今古笑谈.常言道:强中自有强中手.,在一个大钓鱼的舞台上,尔虞我诈.以饵为饵,甚至再以所钓之鱼为饵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

很久以前

说了这么多,以钓鱼来观照个体对利益所求的利用,是否有些不恭和和不确呢.如果换成一些别的词,如"条件关系""利益需求"等,道德的感受恐怕要好上很多.但这样做不见的有多大的意义,于结论本身也不会有多大改变,而且,善恶的标准,中国人争论了几千年也没争出个结果,最后丢下一句:"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草草了事.

很久以前

既然人类的利欲需求是客观上的存在,对其视而不见也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中国古代圣贤们号召了几千年"存天理,去人欲".结果中国人的人欲反倒越发泛滥成灾,沼洼泽潭,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敢承认有利欲的需求,除去缺乏勇气,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捂住盖子为掩饰人性中更为卑劣的情感.

很久以前

利欲的钓饵确实可能使人们陷入泥潭,时下社会上诈骗案件频发,这其中有不少是利用人们贪利之心设计出`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还有许多诈骗案例,是利用人们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设计出来的,什么天灾人祸,贫困失学,家人病重等等,从道德层面上来看,后者它在卖德求利消泯人们的良善之心的同时,也在扼断着那些真正需要社会帮助的受难之人的生存希望,显然比前者更不道德.但是,无论是以利为饵还是以德为饵,它们并不必然导致丑恶的目的,二者之间没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正视人的利欲需求,诱而导之,也绝不是不道德的事,因为人们确实也利用客观存在的利欲和需求,提升人生的境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韦伯就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新教的伦理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新教把天堂得救的希望从牧师那儿解放出来,放到人间,每个人只要节俭勤奋,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他就被证明是上帝的选民,这应该算是个饵.可是谁又能否认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呢?

很久以前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非常开阔而深入的阶段,作为它的基础,诸如激励机制,需求满足理论等等,便是客观而正面的分析人的需求欲望的结果.西人马洛斯等对需求满足理论更是充分研究,将人的需求分为等级不同,逐层满足,逐层上升的不同层面,最低层的是生存需要,再往上升是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被尊重的需要,爱情的需要等等,最高层面的是创造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的人,他所面临的首要需要层面是不同的.因此,引导的方法应该相宜制定,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则次一层面的需要会提升到首要位.引导的方法又必须相应改变.如果撇开"饵料"等词在社会关系中的情感意味,那么也可以认为:由于需求满足理论的研究存在,社会的饵料制作必须也已经由自发自觉,由分散而系统,走上了一条可超作性强,规范化程度高的科学道路,为人们提供有益的服务.

很久以前

乱谈姜尚渭水垂钓 姜太公,名尚,亦名望,字子牙.此人是灭纣兴周的大功臣,也是中国钓鱼史祖师爷级别的人物.爱好钓鱼的人,没有不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的,既使是不爱好钓鱼的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在中国也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在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版本的太公钓鱼传说,这些故事给人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

很久以前

1.智者乐水修炼性格情 据所载: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无所食者.望既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缓缓而投,无会鱼骇.望如其言,初下的鲋,次得鲤.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姜尚七十岁时在渭水之畔垂钓,一连钓了三天三夜也没有钓上鱼.气得他勃然大怒,将衣服和帽子都脱去摔在地上,后来有一位农人装束的古代垂钓达人告知他正确的钓鱼方法:鱼线一定要选那细的,钓饵一定要选那鱼儿喜欢吃的,垂钓时要有耐心,慢慢的将钓钩投入水中,不要使鱼儿受到惊吓(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姜太公试着照农人的话重新垂钓,不久便钓到了一条鲋鱼,接着又钓上来一条鲤鱼. 这段传说可信度如何?古人姑妄言之,我们姑且听之,于这个故事里.有一点是很显然的,垂钓改变陶冶着姜太公的情性,使之由急躁不安转为冷静沉着,从垂钓中悟得的性格修养之道,帮助了他在以后辅佐武王伐纣兴周之时,能够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最终获取成功.

很久以前

这段传说引出了两个问题 其一.姜太公于渭水垂钓之时年已七旬,人生七十古来稀,况且是在远古.已经历过七十年的人生风雨磨难.其性格还会如此的急躁,感情如此冲动吗?这应该和姜尚的身世有关,据说,姜尚的先祖是曾经帮助过大禹治水的有功之人,后被封在吕地,姜尚因此也叫吕尚或吕望.系出名门的姜尚是很想做一番大事业光耀门楣超越先人的.只可惜空有一身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因为身处鄙野穷乡,位居皋微而无从施展,郁郁不得其志,在默默无闻,穷困颠沛中度过了大半人生.成功的渺茫,也曾使他想到过放弃,去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因此他在朝歌宰过牛,在孟津卖过饭.实践表明他居然连一个普通人做不了,无论他如何努力,始终不见有什么效果.当他自感精力大不如前,明显衰退的时候,才不得已来到渭水边,结芦垂钩,钓鱼度日.钓鱼一事本身既是最后无可奈何的糊口方式,对于象姜尚这样一个有着如此经历和抱负的人来说,却又不能不带有某种占卜问天的性质.姜尚虔诚的钓了三天三夜,事不过三,"三日三夜无所食者"也许就意味着希望的破灭.从青年时代就满怀的一腔抱负此刻终于转化成一个与七十长者极不相称的自暴自弃,巨大的挫折感击垮了他,脱衣甩帽,乱掷于地.这是一生忿恨失望的大发泄,是英雄老去,天亡我也的怪异狂叹.

很久以前

于是,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姜尚到底缺些什么?一身徒有屠龙技,空怀抱负对天吟.这自然是极为痛苦的,问题出在哪里?且看那位农人装束实为"古之异人"的点拨: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缓缓而投,无会鱼骇.哦,明白了,功业未果,垂钓无获.非心不诚也,非志不坚也,是方法不对头!急不可耐,眼界窄促,与其庞大的气魄和宽广的志向是多么的不协调!姜尚静下心来,痛改前非,果然钓到了鱼.同时他也因此猛醒,找到了自己颠沛失望几十年的症结所在,从那刹那间开始,终于大彻头彻尾大悟.在历史上,姜尚被尊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人才.在他垂钓之前,那所有的智慧都是凌乱而自发的冲动着,此刻由于古之异人的点拨,所有的人生智慧已经升华到了湛然清明的境界,而这,就是这段传说里姜尚钓鱼的真正收获. 民间的神话,往往囿于俗见而追求某种急功近利的结果,譬如,在有的传说中.说姜太公钓上鲤鱼后,破开鱼肚子发现了一个布卷儿,上写着"吕望封于齐"几个字.又说是块兵符予言他以后的功名.诸如此类的说法,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中国人对弱者和不幸者的同情之心.然而在它的智慧结构上至多与第一个故事里还未彻悟的姜太公相仿----都急不可耐的要立竿见影,我们更喜欢下面的传说:

很久以前

姜太公不再是那个脱衣甩帽的姜太公了,他长年不懈的在渭水垂钓,时光,一年一年的流去.须发,一根一根的变成金白.石头上他抛竿垂钓,两膝跪据的地方竟因此有了两个深深的凹坑.....他仍在等待着,盼望着...终于有一天他听到身后传来了犬吠马嘶人群嘈杂的声音.那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他听说了种种关于这位渭水边的怪异钓叟的传说,急迫求访大贤的文王不禁怦然心动---这是很正常的,文王自从逃脱暴纣的迫害后,儿子伯邑考的惨死和天下苍生的悲苦一直使他睡立不安,他想替天行道,为生民百姓伸冤,同时也想实现自己治理国家建立太平盛世的理想,可是,他还缺乏一位有着极大才干,能文能武的帮手来辅佐他.一次,文王在思虑中不觉来到令孤津头,竟然看见天帝在向他招手,天帝的身后站着一位须眉皓白的老者.天帝呼唤着文王的名字:"昌.来,我现在赐给你一位好老师和好帮手,他的名字叫望".文王大喜过望赶紧倒身便拜,不料,额头却一阵疼痛............呵,原来这一切只是个梦.梦醒了,文王的心更不平静了.所以,当他听到有关于姜太公的种种传说后,立刻驱马驾车.直奔渭水....... 姜尚于水中的倒影见到一位王者打扮的人向他走了过来,心里也突然压抑不住的激动起来,为这,他已经盼望了几十年.那是备觉艰辛的几十年......姜太公极力克制着内心里的激动,他知道此刻的惊慌失态,必将失去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他压抑着动荡的心绪,竭力和平常一样,显出悠闲和自得......文王没有察觉到这一切,他的眼睛有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他那求贤的渴望深深地被眼前从容若定的的姜太公所撼动了,他谦恭的和姜太公交谈着,从谈话里,他那政治家所具有的敏锐和远见很快就认识到眼前之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旷世大贤,也是文王的'先君太公"所盼望的人.文王拜称姜尚为"太公望",和他一起同车回宫.并按照当时优待贤士最隆重的礼节,坐在太公的身右亲自为他驾车.坐在文王的身旁,此刻姜尚的热泪再也抑制住了,滚滚夺眶而出.泪流满面.连胡须也被沾湿了............

很久以前

"太公八十而遇文王".不知那位十年前点拨过姜尚的古之异人是否知晓,假若有知的话,他定会大大的赞赏姜尚的从容和镇定.它意味着对垂钓之道的深刻理解,姜尚已经将此熔汇于经天纬地的气韵之中.这就是垂钓对智慧和情性的陶冶和细琢.我们的古人很是知道其中的关联和寓意的,姜太公钓鱼有着典型的象征意义.

很久以前
上一页2/4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