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乱谈钓鱼

and5212014-09-16 08:06:53

传奇式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小说有许多是以捕鱼垂钓为题材的.比如;比如,皆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海明威描绘出海洋民族的豪迈,一如游牧民族的骠悍,农耕民族的坚忍.

中国人的心理归属并不属于海洋.一个传统的说法---我们以不足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这表明了国人对土地的重视(甚至于还不包括草原)如果说中国人也很重水,有过诸如西门豹治邺,李冰父子造都江堰,杨广开掘大运河之类的壮举,那也不是为着"鱼儿离不开水",而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之缘故,至于算命先生为人看风水则纯粹是为地上的活人和地下的死人而开办的保险业务.

可是,中国人也确实非常喜爱钓鱼,古往今来,浩浩荡荡的垂钓大军中,既有早年穷困潦倒,于无奈中钓鱼果腹的大将军韩信,也有垂钓成瘾的君王汉昭帝;既有"意在文王"的姜太公,也有专注绿水悠悠的严子陵.......有万鱼不得不朝龙帝王气派的威赫,也有小民百姓的自得其乐----傍日落而息的农夫,惬意的在清澈见底的小溪中洗洗泥脚,逮逮小鱼..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于斯则更是情有独钟,将临波垂钓赋于形而上的意义,知音交友于山川钟灵的造化之中,使得中国钓鱼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最后的意义上,它有着特别的超越性.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谋生果腹,垂钓而食,不用说,这该是古人钓鱼的最初的意义. 有人考证,中国古代第一位出名的钓客,当属远古时的舜帝,也有人分辨,黄帝垂钓亦有史可鉴,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中化民族的先祖很早就加入了垂钓者的行列. 这并不奇怪,洪荒时代水多陆少,沼泽遍布.先民们尚未跨入农耕社会,钓鱼和狩猎是人人不可或缺的谋生手段.有着一样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时的君王,几乎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德行威望持掌社稷,其劳作艰辛远甚于平常之人,想来他们的钓术也应该是很高明的,据说,舜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由渔猎时代向农牧时代的过渡时期,各地纷纷抢占土地,引发事端.为平息地界纠纷,舜常常身携钓竿出巡,现场办公,饿了就自己钓鱼充饥.结果"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之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 由此可见,先民君主之于垂钓,往往表现出熟练的劳动者形象,君王之风,俨然一代劳动模范之风

很久以前

进入农牧社会以后,生活日趋稳定,君主们再也不必拿着鱼竿整日东跑西颠了.作为象征,皇帝们每年春天还有一套春耕的仪式以示重本,钓鱼之类却只能纯粹作为一种兴趣存在.然就民间而论,仍有不少人以船为家,以渔为业,以鱼为食.他们自处于飘泊动荡之中,生活颇为艰辛.宋代一.无名诗人写道: 篮里无鱼欠酒钱 酒家门前系渔船 几回欲脱蓑衣当 又恐明朝是雨天 明代诗人韩廉也有"更尽水源寻绝境 莫教征税及渔竿"之伤,可见当时税赋之重,连渔父亦不能幸免,这当然不是凭图臆猜,同为明代诗人的袁宏道就曾亲眼所见公差欺凌渔人的场面,他于诗中写道: 钓竿拂晓霜 衣薄芦花絮 一亩不籍官 也被官差去 这是说眼见一位衣衫单薄,冒着严寒在水边钓鱼的渔人被官府公差逼着交税的的情形. 此外,清代诗人吴嘉纪,晚年贫病交加,也过着"我穷谁顾盼 也把一渔竿"的生活,钓鱼竟成了谋生的最后手段.吴嘉纪的钓术可能是不高明的,因为最后其人还是饿死了,然即便是职业渔人,其人之生存状态也不乐观.郑板桥诗云: 卖得鲜鱼二百钱 余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 晒在垂杨古岸边 这该是当时渔家生活的写照 在谋生的意义上,钓鱼可入文入诗,但是它本身是不那么富于诗意,相对于一个农业民族来说它是非主导的,在文化层面上也是比较原始的

很久以前

钓鱼于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在于崇尚山水,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那是人们摆脱了以钓鱼为谋生手段之后的精神小憩,它影响广泛而久远,包括帝王小民在内,大有雅趣者委实不在少数.如汉代的汉昭帝.据王子年所载:昭帝钓兴极大,秋日泛舟而钓,不辞辛劳."穷晷继夜":他"以香金为钩,霜丝为纶,丹鲤为饵,得白蛟长三丈,大若蛇,无鳞甲".命掌管膳食的官员把它腌起来,结果味道鲜美.满口余香. 又据记载,魏王不仅自己嗜钓,也常常带着宠妃龙阳君同舟而钓,,龙阳君的钓技是很高明的,一次,龙阳君陪王垂钓,时间不长就钓得十几尾鱼,一条比一条大.她想把原先钓得的较小的鱼丢弃,不觉触动心事,竟泪洒香腮.因龙阳君此时虽然得宠,却无时不在为自己的地位担忧,生恐也有被当成小鱼被抛弃的一天.魏王得知宠妃心事,大受刺激,竟命四海之内从此不得再献美女,违者诛灭全族.诸如此类的争宠轶闻,往往构成帝王垂钓中的传统保留节目.于帝妃自救而言,可谓雅的俗也.于帝王而言,固然也有愿意上钩者成其风流佳话.然人算不如天算,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当时美女的罗致状况.江山是否稳固,主上的肾功能是否强大.政治垄断,人格垄断和性垄断本来就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君王垂钓,器必极工,饵必极精.历史上曾有宋朝宰相王安石误将皇上的钓饵当做点心吞入肚中的故事.而且.为了照顾帝王的情绪,不少君王在垂钓之时,身边都有许多拍马逢迎之士,以助其兴,抚其怨.所谓"凡鳞不敢看香饵,知是帝王合钓龙"所谓"莺惊风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所谓"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都是些很受听的话,帝王可以挽回钓技不精无所获的面子,溜须者也能得到奖赏.这并不奇怪,从心理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分析,人是有理由的动物,人人都有自我辩护的本性,姑而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如何.自我辩护往往是减少认知不协调的最好方法.拿钓鱼说事.帝王是无所不能的,英明果断的认知与钓技不精的认知是不协调的,当然需要御用文人的论证.更何况钓鱼一事虽小.却关乎一个人的智力的评价.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是这样一来,物极必反,反倒失去了垂钓的天然乐趣和原本真意

很久以前

相形之下,钓鱼对于生斗小民的虽说也算不得正业,然而,它没有过多的做作,至少可使人们在正业之外稍得闲暇,领略一份不可多得的天然妙趣,垂钓之乐.当在民间. 唐诗人李郢诗云: 小男供饵妇搓丝 溢磕香醪倒结篱 日出两竿鱼飞食 一家欢笑在南池 -----全家垂钓,趣意盎然,令人心往神驰 韩愈 候家林馆胜 偶得入垂竿 曲树行藤角 平池散黄盘 羽沉知食驰 缗细觉牵难 卿取夸儿女 榆条系从鞍 ----这是找着关系去人家池塘里钓鱼,也算是有趣.虽说是独钓,倒有全家乐融融的味道 宋代潘阆写道: 长纪西湖 尽日凭栏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 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钓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闭整钓鱼竿 思入水云寒 淡淡数笔,勾画出杭州西湖的清新景色和醉人的垂钓场面.杭州人间天堂也,而西湖则是天堂里的明珠:"千秋桂子 十里荷花 嘻嘻钓叟莲娃",西湖垂钓.一绝也 依然是宋年间.朱敦儒,这位直指秦侩"怀奸误国"的著名隐逸,他的也是大大的有名 摇苜出红尘 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起青笠 惯披霜衡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 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 看孤鸿明灭 ---好一幅诱人的夜钓景致

很久以前

当然,钓鱼写的最迷人的,当推"烟波钓徒"张志和.这位唐代的文人,仅写过五首有关渔趣的小令,却让其名垂千古,蜚声海内.五首中最出色的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好一幅丽而不艳,疏而不空的烟雨山水图,人入画,画醉人.青箬.绿蓑.白鹭.远山.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真真是风流千古;妙通造化;让人妒嫉的不得了. 因为这首词,还引出了一大篇故事: 据说,作者的兄长见到这首词,恐其弟隐约烟波,浪迹不还,特意和了一首规劝乃弟.曰:"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事见 此事还没完.到了宋代,出了苏东坡,黄山谷两位大文人.又是一见如故,喜欢得不得了,爱之,赏之,吟之,玩之,犹自意嫌不足,于是添词加句,分别又成新韵. 东坡词云:浣溪纱 西塞山前白鹭飞 杨花州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后又改成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元贞子 何处于今更有诗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欲避风波险 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山谷改的很是特别,以新妇的黛眉比拟皱起的山石,以女儿含情的眼泪比拟溪水之澈,比较苏东坡之词,黄山谷既写了美女,又写了钓鱼,赏心悦目,"以水光山色,替却玉肌花貌".另是一番清新婉丽.江河临钓,其乐趣的确可以引起多方面的遐想. 浣溪纱 新妇矶头眉黛愁 女儿浦口眼波秋 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 绿蓑底下一时休 斜风细雨转舡头 调寄山水情,水清心益宁.垂钓的种种乐趣.至今仍使得许多中国人为之心向神往,兴奋不已,但是就相似性而言,无论是充饥果腹还是调寄山水之情,他差不多也是其他民族所共同经历和共同感受的,其共同性大于特出性

很久以前

钓鱼之于中国人文的特殊价值在于: 以自己富有生命力的儒道文化为基本,将一种自然行为格致开去提炼出清新形象的人格精神和轻灵洒脱的人生思考,从而具有了强烈和持久的感召力量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相独,刚柔兼济,对社会,对人生都有着强烈的观注.儒学重个人的社会责任,提倡以每个人内在道德资源的开发为挈机,推广而造化社会,行内圣外王之道,故而,不屈不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遗世孤立的人格精神,正是它所推崇的,道家重个体的自我保护,主张全真养性,顺乎自然,避世而安.倡导"无为而无不为".乍一看,似乎儒道水火难容,其实不然,儒家讲善恶,单薄是善恶问题并不是社会的唯一问题(还有客观的利害问题).儒家讲见义勇为,可是在一个连最起码的个人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的社会里.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弱小和容易受到伤害的,此时,道家恰恰可以做为儒家的补充,它认为人应该趋利避害,指出在环境不能保障人的基本权力的情形下,避世求安,自我珍惜是最为迫切的,同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中有这对客观规律的重视,它比一味的人为蛮干更有价值.这样,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避世;儒家倡导的面对社会的个人奋斗与道家所提倡的面对社会的个人主动自我保护;凡此种种,便可互为补充,互为融贯,天地之气,不仅在人,也在山水之中.

很久以前

中国人的人生观,往往是儒道互补的复合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是证明 林语堂说的很刻薄:成功者都是儒家,失败者都是道家.奇妙的是,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可以在垂钓中得到形而上的启示和心灵上的慰籍. 因为垂钓,可以参化天地之气,发宏则天下受益,内敛则身心全其真:因为垂钓,成功者轻松自在,满足了征服和控制的欲望.失败者放形江湖,忘却了心中的委屈和怨愤;于姜太公而言,垂钓是猎取功名的最佳手段.于严子陵而言,垂钓却是绝弃功名的千古垂范.姜尚以无饵之法钓到周文王,志不在鱼.张志和的无饵钓法却仅仅表明了志不在鱼的烟波钓徒本色,这位曾深受皇帝器重的高级官员,因为仕途坎坷而翻为远近闻名的烟波钓徒,后来皇上又想到了他,写诏画像到处访求,却是再也不可得了,有谁能说得尽钓鱼地好处呢? 垂钓,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旦被"开发"出哲学的意义,也就变得崇高而精神,因为这精神,又增添了更为迷人的吸引力,垂钓,既吸引着利欲熏心之徒,也吸引着清心寡欲的高人.

很久以前

对于安身立命的大事,中国人一向都是极认真的,读书必有书斋,做官必有衣冠,聘妻必得纳妾.认真钓鱼也必有钓鱼之台,中国的古钓鱼台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杰作.如乾咙隆皇帝的钓鱼台,昭明太子钓台.金章宗钓鱼台(北京钓鱼台),另一类则是清寒之士的遗迹,如屈原钓鱼台,姜太公钓鱼台,严子陵钓鱼台,后者更多一些清苦的意味,也更具吸引力.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仕途险恶,总是失败者多,成功者少,由成功翻为失败的更多,于是乎,全真养性的湖河垂钓便成了疗治失败者心灵创伤的清凉丸药,韩愈,白居易.陆龟蒙,杜牧.唐伯虎,汤显祖,郑板桥.......几乎无一失意文人莫如此是,他们的诗画可以证明,也正是因为如此,说起钓鱼,不由的总有几分清高之感...... 垂钓的行为兼容并蓄,包涵着各种不同的动机和想法,这固然和它的形象性有关,中国人清清楚楚的看见各种各样互为矛盾的思想,却于钓鱼中宽容的容纳了它们.

很久以前

据说,屈原在落魄流浪时,走在沧浪江边,遇到了一位渔父,渔父问屈子为何到了如此沦落的地步.深感悲愤的三闾大夫对渔父讲了一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道理,渔父听罢却别有见解,他告诉屈原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之水浊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足. 渔父的话,不知屈原采纳了没有,但后人却显然感到遗世孤立的悲愤与避世而安的随和都是人生中所必需的.当柳宗元遭贬时,这位不平的诗人写道: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正是三闾大夫遗风之再造;当杜牧心灰意冷仕途失望而感叹"白发沧浪上 全忘是与非"这便是想到了渔父的妙处,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诗仙李太白,李白的诗歌里,有不少篇幅与钓鱼有关,诸如"梦钓子陵湍"如"欲钓吞舟鱼",等等,这不奇怪,因为李白渔瘾极大.李白钓鱼也谈人生,他极力盛赞的只有两人,一位是"广张三千六百钓 风期暗与文王亲"的姜太公,另一位则是"严子陵高揖汉天子 何必长剑柱颐事五阶"的严子陵.这就很有意思了,李白毕竟是不甘寂寞的,然而李白又在寂寞中体悟人生...... 在这一层意思上,人们很容易从钓鱼想到千古的沧浪江水....

很久以前

呵呵 是中国鱼文化方面的文章 虽然排版乱 还是顶一下 楼主再接再厉爱钓网欢迎各位钓友www.942diaoyu.com

很久以前

鱼饵乱谈幼年时的鲁迅喜爱钓虾,在他的文章中称虾为水族世界里的呆子. 如果以虾做为参照.那么水中的鱼儿就要高明多了.甚至于可以认为是富有天才.据研究表明,鲦鱼的听觉与人类一样的灵敏;鲈鱼能区分红,黄,绿,蓝四种颜色;鲫鱼对不同的形状有着很高的辨别能力;青花鱼有着不可思议的脱钩反钓技巧....至于民间的鱼儿狡猾故事,则更是不胜枚举. 矛盾的是,尽管如此,人们又总是能源源不断的钓上鱼来,这其中,即包括"呆子"也不乏"天才".这确是个有趣的现象.

很久以前

有这么一个故事: 孔子的孙子叫子思,此人是个垂钓的行家,子思住在卫国时,有一回见到一个卫国人在黄河里钓得一条大鱼,这在当时可是很困难的事情.子思于是近前询问:这样大的一条鱼,您是用什么方法钓到的?卫人回答说:刚开始的时候.我用一条鲂鱼作饵.它没有上钩,后来我换成半头小猪作饵.这样,鱼就上钩了.子思听罢感慨万分:大鱼虽然难得,因为贪吃鱼饵,最后还是被人钓到,心怀政治理想的的读书人,因为贪官求禄的诱惑.到头来还是被统治者所利用啊.

很久以前

子思的感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再狡猾的鱼儿,在诱饵面前往往会变成水族世界里的呆子,只要它喜欢为它专门准备的饵料;再聪明的人儿,在诱惑面前也会变的愚蠢,只要这诱惑能真正打动他的需要.这个简单得妇孺皆知的道理,其功效竟屡屡验之不爽,它正好印证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句名言:越是伟大的东西往往越简单.

很久以前

春秋末年间,吴国公子阖闾欲自立为王,遣专诸刺杀吴王僚.僚嗜食烤鱼,专诸为此专门去学习烧制烤鱼,学成后,于阖闾招待吴王的宴席上将短剑藏在鱼腹内,借献鱼之机一举刺杀成功.以鱼为饵的专诸也因此成为一时的英雄. 民国初年,有位掌持人事任免的高官,平生酷爱鱼翅面.每日早餐一碗是必不可少的,据说有位求官者奔走豪门数日徒然未果,后经人点拨.买通掌勺大厨,将某日的一碗鱼翅面加功加料,作的极为讲究,高官尝后大加赞赏,厨子借机为某人进言,求官者不久即走马上任,时有人嘲之,此官值一碗鱼翅面,事儿虽庸俗,然以鱼为饵,却又是与专诸相同的. 非独鱼,"食色性也",大凡一切能引起本能冲动之物;一切能引发利益关切之物,皆可制以为饵,于这点上,钓鱼和钓人毫无二致.

很久以前

54"时期的中国学人们,曾极其沉痛的认知到中国传统封建文化里的吃人本性`,而在这之前,历史早已经将大大小小的吃人景观展览开来,他食,自食.吞噬人的灵魂,也吃掉人的血肉之躯.,这里面既有饿稃遍野,易子相食的贫民百姓的极度悲惨,也有困守孤城.为君尽忠,无私的杀掉自己的小妾给士兵们充饥的唐代将军张巡,张巡此举竟然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誉.也有些吃人是遭人一致谴责的,如商纣烹文王子和易牙烹子以进桓公.

很久以前

商纣烹文王子之事于本文关联不大,暂且不论,在此只说易牙 易牙何许人也?春秋时齐桓王身边的一个侍臣.长于调味,善于逢迎,他听说桓王很想尝尝人肉的滋味,不惜杀了自己的儿子烹之为羮进献.此事使得齐桓王大为感动,宠之益深.易牙烹子,无疑展现的是人性中最为卑劣和残酷的一面.不过确是个以人钓人的最惊心的个例.易牙烹子的目的是以子为饵,诱桓王而钓之,子只是饵料.舍不得媳妇抓不住流氓,舍不得儿子钓不上齐桓王,于这一点.齐相管仲看的明白,可惜齐桓王不听其进言,专充易牙,其结果,在管仲死后,易牙伙同竖刁,开方一帮小人专权乱国,囚禁桓王并将其活活饿死. 光艳动人的越国美女西施,几千年来不断的激发着人们美丽的想象.然而,这位越国美女的出名恰恰是她是一个被用来灭敌复国的美丽诱饵,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击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仇,西施以美人计被献给了好色的吴王夫差.西施得宠于夫差时,便是勾践垂钓成功之日,正如所有的钓饵都是牺牲品一样,西施,这位天地间最为美丽动人的钓饵其最终的命运也是悲惨的.

很久以前

当然,名贵并不一定是制做饵料的唯一准则.用饵之道,不在于名贵而在于精制. 还是春秋时,秦穆公闻楚国奴隶百里奚有不世之才,欲重金赎之为其所用,然手下人进言:用重金赎一老奴,此举必定震动楚国上下,反难成功,不若贱而钓之,穆公从其言,改用五张牡黑羊皮就赎回百里奚,用为秦国大夫,楚人迟迟不知.正是这位用五张羊皮钓回的"五羊皮"大夫.却最终共同帮助秦穆公成就了霸业.

很久以前

要离,春秋末年的著名侠客.吴王要谋杀流--亡在卫国的公子庆忌,伍子胥便将要离推荐给吴王,古代还没有发明狙击步枪之类的玩艺,就更没有精确制导导弹了,定点清除,刀剑必需近身,近身又必需取得对方的信任要使多疑的流--亡--分--子相信一个来自吴国的陌生人,饵料的制作想见其难,为此,要离请吴王断其右手(持剑之手),杀其妻子,假装得罪吴王出走,到了卫国,设法接近庆忌,假意献上亡吴之策,求得庆忌信任.终在同舟渡江时刺死庆忌.要离的得手,用的是苦肉计,他恰恰是流亡在外的庆忌所非常需要的

很久以前

要离,春秋末年的著名侠客.吴王要谋杀流亡在卫国的公子庆忌,伍子胥便将要离推荐给吴王,古代还没有发明狙击步枪之类的玩艺,就更没有精确制导导弹了,定点清除,刀剑必需近身,近身又必需取得对方的信任要使多疑的流亡分子相信一个来自吴国的陌生人,饵料的制作想见其难,为此,要离请吴王断其右手(持剑之手),杀其妻子,假装得罪吴王出走,到了卫国,设法接近庆忌,假意献上亡吴之策,求得庆忌信任.终在同舟渡江时刺死庆忌.要离的得手,用的是苦肉计,他恰恰是流亡在外的庆忌所非常需要的

很久以前

到了三国时期,钟会,一个极聪明的人物,相传其人于8岁时随父兄入见魏帝.魏帝见其兄大汗淋漓然钟会点滴全无,甚以为怪,问之.其兄言:"战战皇皇,汗水如浆",又问钟会,钟会答之:"战战凛凛,汗不敢出".魏帝大奇,以为难得的人才,后钟会果位至将军一职,与邓艾分兵灭魏,蜀将姜维被迫向其投降,可是,在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钟会的个人野心极度膨胀,姜维见有机可乘,暗拟恢复蜀汉,明则劝其自立,称之为刘备再世,钟会当真急不可待的吞下姜维抛出的诱饵,举兵反魏,可响应者廖廖,事败被杀,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很久以前
1/4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