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斜着在水面或平躺在水面是因为已试好的浮漂入水后并没有沉到水底,二是落在水下的障碍物上,如乱石、树枝、草茎上,浮漂自然不会立于水中。若在测试水的深度时出现浮漂横躺的现象,那是线钩至浮漂的长度大于水的深度造成的,这时要往下拉漂,直至拉到浮漂垂直立于水中为止。有些地方钓鱼习惯用七星漂,碎漂,就不会显现这种现象了。若在垂钓时遇到浮漂斜着或平躺着的情况,往往是较大的鱼上钩了,垂钓者应及时提竿。
影响浮漂变化的各种因素
有多种水上、水下因素使水中的浮漂动态发生变化。例如:
(1)风、浪的影响。浮漂随着波浪一起一伏,但此种起伏没有明显有力的节奏。
(2)鱼钩为沉到水底时,鱼儿就在水中的中、上层吞食鱼饵,引起浮漂的动态变化。
(3)鱼儿在水底拱食散落在水底的饵料,触动鱼钩,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
(4)鱼儿的身子游动时触动鱼钩。
(5)鱼儿游动的水流波动鱼钩。
(6)鱼儿吞食钩上的鱼饵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
(7)鱼钩扎住了鱼唇、鱼嘴、鱼儿感到疼痛引起的浮漂动态的变化。
(8)鱼儿吞了鱼钩,挣扎着游动。
(9)鱼钩的饵料脱落,鱼钩空了,重量减轻了,引起浮漂的动态的变化。
(10)鱼儿的大小形体不同,吞吃鱼儿产生的力量不同,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
(11)鱼种不同,吞食饵料的方法不同,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如:小虾咬饵、黄鳝咬饵、甲鱼咬饵、鲇鱼咬饵、鲤鱼咬饵、草鱼咬饵、鲫鱼咬饵……鱼种不同,吞食鱼儿的方法方式不同,引起的浮漂的动态变化也不同。
浮漂动态变化因素分析:
鱼儿咬钩后引起的浮漂动态变化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浮漂动态的变化有所不同。这点不同就是:鱼儿咬钩时和咬钩后因鱼儿本身的力量使浮漂的沉、浮有一定的力度,有一种节奏感,而鱼儿拱食、鱼儿游动的水流或鱼饵脱落影响到浮漂动态的浮沉变化缺乏力度,也没有明显的节奏感,向上浮起或向下沉没的速度较均匀。这是区别以上两种情况的重要标志。但是有时鱼儿吞钩后会慢慢向上翘头,使浮漂慢慢上浮一目、二目,不过,鱼儿咬钩的第一个动作是由力度的,有节奏点的。常常见到浮漂有力地向下一掩,然后就慢慢上浮,这正是鱼儿咬钩后再浮漂上面的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浮漂平平地躺在水面,或者是浮漂的大部分都露出水面(或平或斜),引起这种情况的有三种因素。
(1)若是开始垂钓,尚在测试水的深浅的时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水深度小于水线的长度,水线过长,铅坠、鱼钩已经接近水底,但浮漂还没入水或接近水面。
(2)水下有水草、树枝、石块等障碍物,鱼钩下手后落在这些障碍物上面,使鱼钩并未沉入水底,浮漂自然也入不了水。
(3)就是鱼儿在水的中层、下层、水底吞食了鱼钩因钩尖的刺痛使鱼儿翘头,以减少刺痛,浮漂这时呈现斜躺状和水平横躺水面状。若在垂钓中不存在前两种因素,就可以断定是鱼儿上钩了,因及时提竿。造成浮漂横躺这躺在水面的往往还是大鱼,垂钓者千万莫失良机,及时提竿。
浮漂斜着在水面或平躺在水面是因为已试好的浮漂入水后并没有沉到水底,二是落在水下的障碍物上,如乱石、树枝、草茎上,浮漂自然不会立于水中。若在测试水的深度时出现浮漂横躺的现象,那是线钩至浮漂的长度大于水的深度造成的,这时要往下拉漂,直至拉到浮漂垂直立于水中为止。
很久没在DIY版块发帖了,今天闲来无事,想起最近钓鱼碰到的一些事,想起大家买的浮漂在垂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被打烂、打断的情况,买新的又是一笔投入,今天给钓友们提供个方法,简单修补浮漂,修补后的浮漂经过12小时测试未发现吃水的现象,满足野钓还是没问题的,供大家借鉴。
最近看了很多贴子谈调标的方法,往往把人看得头晕,到水边怎么也想不起来怎么调了。本来钓鱼就是为了娱乐,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最后还因为没调好标没有好收获还玩得不开心。其实,从我多年野钓的经验来看,一般在野外水底环境复杂,并不需要如竞技钓那样精确,所以我一般只用二个
6月底的一个周末,我闲来无事,便回到老家钓鱼。老家附近有一座50亩左右的水库,依山建坝用来灌溉农田,水质非常好,而且无人承包,库中的鱼来都是纯野生鱼。虽说水库中的鲤鱼、草鱼和鲫鱼不少,但是白鲦的数量也多得惊人。杂鱼闹标是困扰这很多钓鱼人的问题,而笔者通过这次出
不论哪种鱼,当不同程度地接触到饵钩时,从浮漂的不同动静上都能反映出来,垂钓者可以从这些动静中了解到时哪种鱼咬钩,鱼的个头有多大,以及鱼儿只是碰撞钓饵作探测,还是已经咬进口中,或是已经吞咽进嘴里等情况。在垂钓者中,对于鱼儿咬钩的各种表现和动作,有一些常用的习惯术
实际上在垂钓时,鱼儿的摄食过程,是看不到的。所以只能从观察鱼漂的反应来判断,确定提竿时机。什么是点漂“点漂”即浮漂上下轻微跳动或轻微晃动。这是鱼在触碰钓饵的信号,表明鱼已经发现钓饵并有可能要吃钩了,此时垂钓者应引起警觉,随时准备提竿。什么是“送漂”“送漂”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