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家附近有一座小水库,我喜欢来这里夜钓黄颡鱼和鲇鱼,通常用蚯蚓作饵,海竿和手竿一齐上阵。不过,在同一个钓位,我钓到的鱼却时多时少,收获很不稳定,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黄颡、鲇鱼这两种鱼吞钩较死,因此垂钓时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大多数时候,这两种鱼吞钩的确够狠、够牢固,但是也有例外。有一次,我使用手竿夜钓,发现发光棒沉没的时候恰巧手里有活儿放下,我认为那是死钩,便未提竿。很快,浮标再次露出水面,我提起竿子,发现蚯蚓没有了。但是我认为不可能是黄黄颡鱼或鲇鱼,一定是小鱼在捣乱。可是后来,在不丢口的时候,我每提必中,这未免太巧了。打那以后,我得出了一个新结论:黄颡鱼和鲇鱼的进食方式与鲫鱼类似,每次吃饵未必会把鱼构吞进肚里,可见钓这两种鱼同样需要精力集中,刺鱼及时。若要钓获它们,用竿不宜太多,以不丢口为难。
关于使用蚯蚓作饵的问题。蚯蚓固然有效,但未必是最佳选择。蚯蚓的用法不同,也会影响最后的鱼获。很多人习惯把蚯蚓截成小段,分段挂钩,这种方法的效果实际是最糟糕的。正确的用法应是用体肥多汁的整条大蚯蚓挂钩,这样钩上的蚯蚓会不停地蠕动,如果专钓鲇鱼,也可以将多条蚯蚓同时挂钩,这才是使用蚯蚓的最佳方法。另外,鱼儿的食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例如,我在某水库钓黄颡时发现,使用小杂鱼作饵效果会更好一些,用鱼儿的内脏作饵效果最佳。另外,河蚌肉、小虾米都可以充当钓饵,钓者不妨加以尝试,找到最适合施钓水域的鱼饵施钓,鱼获必定不少。虽然黄颗鱼和鲇鱼比较贪吃,但是它们的食欲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如果偶尔鱼获较少,大可不必介意,这是正常现象。
提问:我家附近有一座小水库,我喜欢来这里夜钓黄颡鱼和鲇鱼,通常用蚯蚓作饵,海竿和手竿一齐上阵。不过,在同一个钓位,我钓到的鱼却时多时少,收获很不稳定,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回答: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黄颡、鲇鱼这两种鱼吞钩较死,因此垂钓时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
黄颡鱼形似鲶鱼,周身黄铜色,有黑色隐斑,游动时好发出“嘎吱、嘎吱”的叫声,所以有的地方叫他“嘎鱼”。黄颡鱼喜群居,栖于水体下层,傍晚和夜间喜沿岸边寻食,食性杂,但偏爱小鱼、小虾、昆虫,最爱蚯蚓。有时候面食也能钓到。
黄颡鱼俗称黄蜡丁、黄骨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量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有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该鱼属温水性鱼类,最佳生长温度为25℃-28℃。钓技的选择。
黄颡鱼俗称黄辣丁,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大淡水水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喜欢昼伏夜出。黄颡鱼成鱼体长12~14厘米,属杂食性鱼类,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黄颡鱼每年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初夏来临,邀几位钓友一起,选个好钓场,抛洒金丝,独钓黄颡,别有一番风味,使人乐此不疲。一、细心观察与选位:黄颡鱼不像鲫鱼、鲤鱼那样分布广泛,它有自己喜爱的生活、觅食水域,很少大范围巡游觅食。施钓时,在一个钓点只要钓到一条,很快就会有第二条
“台钓”后钓鱼人忙碌惯了,一小时抛钩提竿上百次,即使劳而无功也乐此不疲。传统钓是懒钓,以逸代劳,打窝后不急着下钩,到附近转一转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钓位,有就做一个备窝,一圈下来15分钟过去了。然后调漂装饵,抛钩后就等着鱼咬钩了。如果鱼接连咬钩,而5次提竿有4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