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钓已有一会,不但没上鱼,漂连点反应都没有,这是垂钓最不愿碰到的事情,但又不罕见。遇到漂无动作,需要认真分析,找出其原因所在,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低密度的大型水体
在大型水体中野钓,水体中鱼的密度不高,生口鱼、或钓位选择不对常常是漂无动作的主要原因。如果钓了半个小时漂仍无动作,就可以考虑换个地方了。但是,换位也可能出错,一是新地方也未必有鱼,二是老地方钓的时间长了,终于把鱼诱了过来,你一走就可能发了窝。
中密度精养池类水体
在精养池类水体中,鱼是肯定有的,而且大都是生口鱼。如果漂无动作,往往是钓位选择不当、用饵不对路、找底不准等因素所致。开钓10-20分钟后,如果漂无动作,首先要排除是否找底不准。饵团不着底,在钓点的鱼密度不大时是极为不利的。找过了底,又碰上池底时软底,饵团没入池底的淤泥中,鱼也难以发现,影响鱼吃食。如果重新找底后漂仍无动作,开钓时间也在30分钟以上,就应考虑换饵,该用长竿,或者直接换位了。
高密度小型水体
水体中的鱼密度高,不同钓位的差别尚不至于达到漂无动作的程度。水体中鱼的密度高,一般5竿之内就可以开竿上鱼,要是连抛10竿后漂无动作,就要开始找原因了。例如,线组是否用得过大、漂系的灵敏度是否达标、找底是否准确等。如果漂已相当灵了,找底也没问题漂,那就多为用饵不对路了。
开钓已有一会,不但没上鱼,漂连点反应都没有,这是垂钓最不愿碰到的事情,但又不罕见。遇到漂无动作,需要认真分析,找出其原因所在,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低密度的大型水体在大型水体中野钓,水体中鱼的密度不高,生口鱼、或钓位选择不对常常是漂无动作的主要原因。
钓点有鱼,窝点或窝点附近鱼星点点,甚至炸了窝,但就是鱼不咬钩,或者说上鱼率不高。这主要是用饵不对。如果诱食剂的浓度用的过大,诱食剂就变成了抑食剂,鱼被诱到了窝点附近(诱食剂的浓度适宜),就是不进窝吃食(诱食剂的浓度过高)。
漂有动作,扬竿却不中鱼,空竿率高。这种情况是常见现象,虽然让人着急,但容易激起钓鱼人的斗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往往与漂的灵敏度与鱼情配合不当、漂讯的理解不充分、扬竿时机把握不当、所上饵团过大等因素相关。
竞技型选手参加垂钓比赛一般备有多根钓竿,资深的台钓发烧友也备有多跟钓竿,因此钓竿的选用是临场应变的第一步。对于普通垂钓爱好者来讲,钓竿的选用原则是抛竿落点能达到鱼群摄食活动范围、以钓竿的强度能承受预期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操控性能好的钓竿。
小型水体的典型好钓位主要有老钓点、饵料台附近、进水口附近等,同时也需考虑水体的形态。老钓点老钓点通常是好钓位。所谓老钓点,就是某一水体的某一处经常有人垂钓,是某一水体中比较固定的钓点。
钓竿的结构一支完整的钓竿,是由若干节粗、细不同的锥形短竿组合而成。钓竿越长,所含的节数越多。其中最细的一节称之为竿捎、竿尖、竿先、或第一节。竿捎上连有布袋线,是钓竿与主线相连的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