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臂抛线,入水压竿,一套完美的动作之后,就等漂动刺鱼了。但经过观察,很多钓友忽略了一个细节,即正常钓况下,竿尖入水过于随意,注意力只在漂上,竿尖往往入水过深。这就造成了垂钓中不单力道运用不好,还会错失良机,缠线、伤线、跑鱼。
不管是竞技钓还是休闲钓,有一个共识应该强调,即正常钓况下,竿尖在刺鱼前应该在水下。那么,浮漂牵动到位后,竿尖入水多少才合适呢?
排除几种特殊情况
1.鱼情决定不需要风线入水,提着竿子钓。
2.风很大,水面的顺风流带动风线,严重影响了浮漂的稳定。有意加深竿尖入水,使风线入水深些,尽量减少风对浮漂的影响。
3.因为钓场环境的特殊或其他情况而有意加深竿尖的入水深度。
竿尖入水过深,对提竿刺鱼的影响
1.竿尖入水过深,风线与漂脚、水线呈反角态势,第一时间抬竿刺不上力。鱼越钓越猾,漂相稍纵即逝,呈反角的大线运行轨迹往往慢半拍,不适应快速中鱼,并总有刺不上力的感觉。
2.作用于漂的爆发力增大,伤漂、伤线、伤体能。因为线在水下呈反角,竿尖入水过深,提竿刺鱼时水阻增大,给第一时间刺鱼的爆发力增加了难度,使爆发力的“打”形成了抬竿的“拉”,力道上自然就控制不好。加之一些钓友漂脚的太空豆未拉出相应的缓冲空间,使漂脚瞬间受力过大,很容易伤漂。同样,大线呈反角,提竿时有“崩”的感觉,后果不单是伤漂伤线,往往它和不压水线造成的恶果是一样的——缠线。另外,特别是用长竿的时候,竿尖入水掌握不好,水的阻力尤其明显,一天钓下来,体能消耗也是很大的。
竿尖入水的深度
笔者多年实践体会,无风无浪,竿尖入水三五厘米;微风小浪,竿尖入水十余厘米(不可大于漂脚至钓目的深度)。但如果还有其他情况,比如钓大鱼,故意让线;比如戳草窝,线在草上等等,那都另当别论了。
钓鱼已成为竞技项目,不管是比赛还是野外休闲,鱼获才是硬道理。竿尖入水多少看似小问题,但不引起重视会添了大麻烦。讲究精度,注重细节,应该是我们钓鱼人追求的。
扬臂抛线,入水压竿,一套完美的动作之后,就等漂动刺鱼了。但经过观察,很多钓友忽略了一个细节,即正常钓况下,竿尖入水过于随意,注意力只在漂上,竿尖往往入水过深。这就造成了垂钓中不单力道运用不好,还会错失良机,缠线、伤线、跑鱼。不管是竞技钓还是休闲钓,有一个共识应
钩、线和线组是由钓饵和钓法派生出来的。如传统钓用自然饵,按饵形选择鱼钩,线组一线到钩,坠钩平底,在不分鱼种什么鱼都钓的时候,为保险起见,脑线再细也以耐得住冲击为前提,所以不会太细。另外钓前先打窝,诱饵沉底,由鱼星和鱼口推测咬钩的是什么鱼、大鱼还是小鱼,形成钓大
(一)钓友喜欢用倍数(吃铅的重量除以自重的结果)这个词来形容浮漂灵敏与否,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区。吃铅0.6克的极细身大棚漂,做到1.5倍就可以称高倍,吃铅四五克的超大漂,做到四倍也是低倍,大棚漂的1.5倍比很多三倍的标准大鲫鱼枣核漂要灵敏的多,动作出的也要夸张,
不同品牌、型号、种类的鱼钩用过很多,感觉现在的鱼钩质量和过去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鱼钩问题上,有一些经验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一、关于鱼钩的硬度“H"现在的鱼钩包装上,通常有4个H或5个H。这个“H”,是鱼钩硬度的一种表达方法。4H是80号,5H是100号。号
鱼竿的常用规格在2.7~7.2米之间,间隔90厘米,其中用于池钓的手竿一般不超过6.3米。台钓之后由于坐着钓和抛钩方式的改变,钓竿就不需要那么长了。可是传统钓鱼,包括接受台钓后在水库湖泊钓鱼,短竿钓近就不如长竿钓远那么爽了。特别是浅水湖泊,传统钓用6.
选择渔线时,您首先关注的是什么?打开包装,线体表面反射着均匀而润泽的光亮;摸在手里,感觉均匀滑爽;取大半尺渔线向下一捋,渔线即直直地垂下相信这样的渔线会获得您的好感。精明的商家也确实在钓线的外观上动了不少脑筋,不论品质如何,一定会让钓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