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猾鱼克星”是近些年来,厂商推出的一种具有“诱”和“钓”双重性能的商品鱼饵,如果再确切点的话,是一种具有“诱”和“钓”作用的钓鱼黏合剂。按照生产厂家的说明,其使用方法是,以鱼钩蘸水一蘸“猾鱼克星”粉剂(以下简称粉剂)一蘸水一蘸小米(制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蘸”之后,将饵团抛投到预定钓窝内,反复多次抛投使小米和粉剂脱落于同一处而形成事实上的窝点,即可持续性垂钓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诱鱼快,淡水中除少数如鲇鱼、黑鱼、鲢鳙等外,适用鱼群也较广,获鱼效果也较显著,普遍受到广大钓鱼爱好者的欢迎。不过,笔者发现,上述直接以鱼钩蘸水一蘸粉剂一蘸水一蘸米投放后,小米在钩上存留的时间短,充其量也就是两三分钟,很难超过五分钟。特别是在水流动或晃动的情况下,小米更是容易脱落,以致暴露钩尖,这时聪明的鱼儿也就会警觉起来,从而也就不再咬钩了。那么,能不能人为地延长小米在钩上存留的时间呢?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琢磨并尝试了两种改良方法,经试用,果然具有延长小米在鱼钩上存留时间的作用,且垂钓效果也不亚于上述方法。现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种方法:在钩尖上搓上大米粒、麦粒大小(也可稍大些)的面食类饵,然后再按厂家的说明进行操作,即蘸水一蘸粉剂一蘸水一蘸小米,然后以手将蘸满小米的饵团适度捏一下,使粘附于面饵表面的小米陷入一定深度,然后抛投到窝内,如法炮制,反复多次。如上述实践表明,使用这样方法,如果在没有鱼儿咬钩的情况下,在静水中小米至少可以存留1 5分钟,甚至更长一点时间,即便是在有一定流速或晃动状态的水域中,也足以使小米和面团在钩上延长一定的存留时间,哪怕是面饵表面的小米脱落了,钩上的面饵还能维持好几分钟。延长了时间也就等于为鱼儿争取了咬钩的更多机会,赢得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势必提高获鱼的概率。这种方法用来对付鲤鱼等狡猾鱼类的时候,其意义更大。不过要注意的是,制作面食饵要把握好软硬度,不可过硬也不可过软,过硬则影响在钩上的粘附度,过软则影响小米在面食及自身在钩上的存留时间。如果面食搓饵软硬度适中的话,也可以面饵直接蘸粉剂,这样就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一个蘸水环节,既节约了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粉剂的使用。
第二种方法:以一份粉剂与九份面粉混合后制作搓饵,软硬度如唇,使用时取大米粒大小或稍大些的面饵搓于钩尖上,然后蘸水一蘸米,再以手指适度捏一下,使凸出于面饵表面的小米略微陷入,随后投入钓窝内。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减少了蘸粉剂、蘸水工序各一道,既节省了时间也赢得了速度。其缺点是“猾鱼克星”固有的馥郁香度不如第一种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诱鱼效果也较第一种方法稍逊一筹。不过,倘能以打窝来弥补诱鱼速度慢的缺陷的话,两种方法也就不相上下旗鼓相当了。
那么,上述两种方法何以能延长小米在钩上的存留时间的呢?窃以为,第一种方法之所以能延长时间,其原理是,以面饵蘸取粉剂后再蘸水,附于面饵表层的粉剂在水的作用下,形成一种胶状物,由于胶状物的密度大,具有阻隔水渗入面饵内部的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被水直接浸蚀,加之以手捏一下饵团,人为地使粘附于面饵表面的小米颗粒陷入而形成半包围状态,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小米、面饵本身在鱼钩上的存留时间。
第二种方法之所以能延长小米在鱼钩上的存留时间,从理论上来说,粉剂本身就是胶性粉末,在与面粉等掺和制作搓饵即呈胶状,其密度也较单纯的面饵大得多,所以也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防渗水条件,因而也就能延长了小米和面饵在钩上存留的时间。另外,不管是第一种方法还是第二种方法,如果面饵内掺入一定比例的商品饵料,其效果将会更好。尤其是第一种方法,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针对不同鱼种使用不同商品饵。
猾鱼克星是近些年来,厂商推出的一种具有诱和钓双重性能的商品鱼饵,如果再确切点的话,是一种具有诱和钓作用的钓鱼黏合剂。按照生产厂家的说明,其使用方法是,以鱼钩蘸水一蘸猾鱼克星粉剂(以下简称粉剂)一蘸水一蘸小米(制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蘸之后,
原味的玉米粉,以其色黄、微甜、青香、纯正的特点,不管用作诱饵,还是钓饵,淡水鱼中的鲫、草、鲤、鲢都很喜欢。所以,就南方钓坛而言,曾有金色香甜玉米粉,古今佳饵称万能这样的俗语之说。不过,在调制和使用时,应注重讲究以下几点:一、品种的选择和
鱼对钓饵的追求是本能,但认知却是经验行为。例如用蚯蚓作鱼饵为掩藏钩尖都留有一段蠕动的蚓体,可是被鱼咬掉后钩尖露了出来,鱼就不咬钩了。用了商品饵之后,如果是平时少有人钓鱼的生口塘,那么不管软饵硬饵,大或者小,鱼都是“吭哧”一口。然而开放鱼塘就不同了,因为鱼经常被
1.淀粉,淀粉是植物体的养分,一般贮存在种子和块茎中,各类植物中的淀粉含量都较高。就化学而言,淀粉是由几百个(直链淀粉)或者几千个(支链淀粉)葡萄糖分子缩合形成的均一多糖,其分子形状有直链(溶于热水)和支链(不溶于热水)两种,如糯米淀粉全部为支链,某些豆类淀粉
钓鱼,就要了解鱼类的食性,了解各种所钓对象鱼对食饵的需求和好恶。众所周知,不同种类之鱼对食物的好恶是迥然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鱼种来制用佳饵,投其所好。一、鱼类摄食过程的启迪,我们知道,鱼类对食物的感知,对食味的分辨,是通过自身的化学感受器来实现的。这种
基础饵钓不败:从出现之日起,商品饵就标志了适钓鱼种、原料成分和使用方法。这样钓什么鱼用什么饵就不会搞错了。然而,同一品牌的鱼饵在高手手里,可以不变应万变,再猾的鱼都能钓上来,可是换一个人却连装钩都装不起来,就是勉强装到钩上,抛钩时半途就掉了。再如钓鲫鱼,这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