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对钓饵的追求是本能,但认知却是经验行为。例如用蚯蚓作鱼饵为掩藏钩尖都留有一段蠕动的蚓体,可是被鱼咬掉后钩尖露了出来,鱼就不咬钩了。用了商品饵之后,如果是平时少有人钓鱼的生口塘,那么不管软饵硬饵,大或者小,鱼都是“吭哧”一口。然而开放鱼塘就不同了,因为鱼经常被钓,有了经验,以及竿起竿落受到惊扰,咬钩就没有规律了,有时触饵即放,有时浮标上窜下跳也不中鱼,必须调整线组、浮标、钓饵才能将鱼钓上来。
其中钓饵的调整主要有大变小,黏改松,硬变软,搓改拉,腥变香或者香改腥,即从物理状态到化学刺激都要随鱼而变。其实除了配方决定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外,钓鱼人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改善钓饵状态,一是通过不同的炼制手段获得合理的状态,如改变兑水量,延长或缩短醒饵过程,增加或降低揉搓时间等等;二是合理运用添加剂,使钓饵迅速进入状态。以自然饵为特色的传统钓鱼一般只注重钓饵的味和形,由于坠钩沉底时鱼漂不反应钩上有饵与无饵,故多用耐溶性比较强的饵,忽略钓饵的溶散性。 “悬坠”之后用商品饵就不同了,首先对应着鱼口变化,钓鱼人增强了钓饵形状、大小和软硬的认识。其次,区别诱和钓以及边诱边钓的需要,以松黏为特征钓饵用得更加灵活。再有,自然饵腥是腥、香是香,饵形与昧型结合,动物性饵以腥为主,多条状;植物性饵不管有味无味都归类为本味饵,通用块、团和颗粒状。商品饵将不同味型的饵用粉状统一了,并通过兑水、揉搓和不同的添加剂将钓饵的形状和味型统一了。其中兑水量的多寡,揉搓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钓饵的软硬、松黏等基本物理状态,至于味型以及随鱼口需要的化学物理状态是由添加剂来完成的。
钓鱼人把添加剂称为“小药”,药到病治,用来治鱼口不爽,这个定义非常恰当。不过药用对了才能治病,用错了会适得其反。
添加剂分为两类,一类是调整状态的,一类是改善味型的。前一类主要有拉丝粉、膨胀粉、马铃薯粉、山芋(红薯)粉、色素、白粉,作用为调整钓饵比重,改善雾化,增强或得到合理的持钩性和改变钓饵颜色。后一类就多了,如虾粉、鱼粉、海藻粉、肝粉、血粉、蚕蛹粉、红虫粉、蚯蚓粉、鱼腥素等,以动物性物质为主,非腥即膻;茴香粉、大蒜粉、香虎、蛋奶粉、陆克香、猪母乳、草莓等各式香精,都是刺激鱼类嗅觉所必须的。其中有的由自然物质加工而成,有的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均作粉末状,可以与任何鱼饵混合,关键是用量适当,所以必须把握它的剂量才能得到合理发挥。另外,粉状添加剂必须先被水溶解,成溶液后才能渗透到钓饵中,这也是钓饵必须存服一段时间才能装钩的原因。起效快,效果更直接的是水剂和乳状添加剂,不过作为商品它究竟是哪类物质就不好说了,如阿鸡膏、鲜腥膏、蚕蛹油、陆克酱、牛奶精、诱之源、白金诱以及各种药酒都是由粉状变化而来的。至于它怎么用,加多少则出于经验,但有一个原则——过犹不及。
鱼对钓饵的追求是本能,但认知却是经验行为。例如用蚯蚓作鱼饵为掩藏钩尖都留有一段蠕动的蚓体,可是被鱼咬掉后钩尖露了出来,鱼就不咬钩了。用了商品饵之后,如果是平时少有人钓鱼的生口塘,那么不管软饵硬饵,大或者小,鱼都是“吭哧”一口。然而开放鱼塘就不同了,因为鱼经常被
1.淀粉,淀粉是植物体的养分,一般贮存在种子和块茎中,各类植物中的淀粉含量都较高。就化学而言,淀粉是由几百个(直链淀粉)或者几千个(支链淀粉)葡萄糖分子缩合形成的均一多糖,其分子形状有直链(溶于热水)和支链(不溶于热水)两种,如糯米淀粉全部为支链,某些豆类淀粉
钓鱼,就要了解鱼类的食性,了解各种所钓对象鱼对食饵的需求和好恶。众所周知,不同种类之鱼对食物的好恶是迥然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鱼种来制用佳饵,投其所好。一、鱼类摄食过程的启迪,我们知道,鱼类对食物的感知,对食味的分辨,是通过自身的化学感受器来实现的。这种
基础饵钓不败:从出现之日起,商品饵就标志了适钓鱼种、原料成分和使用方法。这样钓什么鱼用什么饵就不会搞错了。然而,同一品牌的鱼饵在高手手里,可以不变应万变,再猾的鱼都能钓上来,可是换一个人却连装钩都装不起来,就是勉强装到钩上,抛钩时半途就掉了。再如钓鲫鱼,这个说
每年阳历五月初从立夏起即为夏天,炎炎夏日气温高,此时垂钓记不得,要慢慢来,谚云:懒钓处暑后,犹如一曲慢三步舞曲,在钓法上要避开中午,钓日出前后两小时与日落前两小时。钓鲫、鲤等鱼选钓点的原则,遵循“四找”:找深,找阴,找水草,找活水。钓鲢、鳙、草等中上层鱼,因其
商品饵是伴随“台钓”出现的。以调4钓2、搓饵钓底为核心的“台钓”用鱼儿爱吃、引诱力很强的鱼饵将鱼引聚在一起。其中引鱼是关键,可分三步走:1.按一杯饵料一杯水开饵,以松软适中并有一定黏性、状如饵垂为准,要求饵入水后膨胀并扩散成粉末状。然后搓大饵抛钩,一般抛钩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