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饵浮钓,钩、漂坠的组合要依钓点水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钓点水深不超过2米,用坠上钩的组合方法为好。用坠子落底,起定位作用,饵钩借助浮漂垂悬于坠子上方。为避免饵钩与主线或系坠子的线发生缠绕,主线、绑钩线和系坠子线要用母子返捻环连接。垂钓时,首先根据钓点水深确定系坠子线所需的长度,使饵钩垂悬于水体中、上层。然后调定浮漂在主线上的位置,使浮漂露于水面。这种组合方法不适于在深水浮钓。
另一种是饵钩连接在坠子下方,距坠子20~25厘米配活动浮漂。浮漂使坠子和饵钩悬浮水中。坠子的作用只是为了便于投甩。活动浮漂是通过漂尾端的金属小环穿在钓线上的,可沿钓线自行滑动。垂钓时,根据所垂钓的水层深度,用棉线在主线上打一个结,浮漂只能沿线滑动至打结处,但结本身却能自由通过竿上的导线眼。这样钓线几乎可以全部收到绕线轮上,投甩极为方便。饵钩投出后,浮漂在水面。饵钩和坠子下沉至主线上打结处,随即悬浮于水中。不论用哪种组合方法,将饵钩投于钓点后,主线要保持松弛状态。
浮钓凶猛的掠食性鱼类,咬钩动作都是异常凶猛的。往往浮漂瞬间沉没,接着钓线被拉直,竿体前部下弯。为防止个体大的鱼儿咬钩时还没来得及提竿,竿线已被拉直而抬不起竿或断线,应在饵钩投出后,调整绕线轮的泄力装置,使出线阻力不过大,以便在拉力大的情况下可自动放线。
个体大的鱼儿被钩住后,会大力冲撞数次,每次可将钓线指出数十米。经过几次冲撞就可能把绕线轮上储存的钓线拽光。因而在凶猛的掠食性鱼类第二次冲撞后,要及时适当地加大出线阻力,以减缓其冲撞速度和缩短冲撞距离。当感到鱼的拉力有所减弱时,垂钓者应挺住钓竿,人往后退,将鱼向回拖。如此反复进行,鱼儿的对抗力就会越来越小,直至筋疲力尽后,将其提拉至岸边用抄网或搭钩提上岸即可。
用真饵浮钓,钩、漂坠的组合要依钓点水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钓点水深不超过2米,用坠上钩的组合方法为好。用坠子落底,起定位作用,饵钩借助浮漂垂悬于坠子上方。为避免饵钩与主线或系坠子的线发生缠绕,主线、绑钩线和系坠子线要用母子返捻环连接。垂钓时,首先根据钓点水深确
近年来。秋末冬初的天气变得温暖,昼夜温差偏大,这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活动、觅食和水位的深浅变化。鱼类是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趋温性又促使鱼类追温活动。为了适应昼夜不同的水温,鱼类不得不在不同深度得水域频繁移动,寻找适合自身体温的水域,以求生存。所谓“一
抓住有利天时从秋末冬初到仲春以前的一段时间,影响鱼类进食的主因是低温制约了鱼的生理功能和进食欲望。在此期间,除了起始摄食温度较低的鲫鱼(4摄氏度~5摄氏度)和鲤鱼(7摄氏度~8摄氏度)以外,多数温水性鱼类已进入冬眠或半冬眠状态,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和能量熬出寒
鲫鱼的钓位可以选择以下几个地方:1.浅水和深水交汇处。俗话说“一日三迁,早晚两边”,鱼儿一天中在水里的位置经常发生变化,从深水游向浅水觅食,受到惊吓从浅水游向深水隐藏,因此浅水和深水交汇处是鱼儿活动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鱼道,在此处打窝子是明智的选择。2.活水和死
在野外钓鱼的钓友可能都遇到过“补窝死”这一现象。有时候补窝子并有任何问题,鱼口慢了,补一下窝子,上鱼速度很快就又恢复了,可是有时候又让人非常的无奈和纠结:不补窝子鱼口逐步变慢,担心窝子里的鱼会被钓光,再补窝子诱鱼会要很长时间;可是一旦补了窝子,窝子反而又变成了
鱼类尽管是生活在水里,但它们同样地也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及听觉等器官。尤其是鱼体的两侧那个“侧线”十分了得,据说有着很灵敏的感知功能呢。它不但能测定方位、感觉水温和水流变化等,还能“测”到频率很低的声波振动。这话听来一点不假,我曾多次碰到过这样的现象: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