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秋末冬初的天气变得温暖,昼夜温差偏大,这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活动、觅食和水位的深浅变化。鱼类是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趋温性又促使鱼类追温活动。为了适应昼夜不同的水温,鱼类不得不在不同深度得水域频繁移动,寻找适合自身体温的水域,以求生存。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可一场接一场的秋雨过后,气温没下降多少,气压却明显降低了。笔者家中鱼池中的鱼,自“立夏”就没出现过浮头的现象,晚秋却多次出现浮头,即便下雨也得不到缓解,这就是气压低导致水体缺氧所致。
晚秋后,一路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潮与副热带高压暖湿气流相遇导致雨水增多,但后者势头强劲,压倒入侵的寒潮,因此降温是不明显的,鱼还不会进入深水区。所以,此时钓者出钓应选择沟、汊、湾、滩等水位较浅、有稀疏水草的地方,以及含氧量高的流动水域为钓点。“非常”时期,钓深与钓浅的鱼获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2011年10月25日,我和三位钓友在鸡关峪水库钓鱼,按照钓鱼的“老黄历”,他们三人将钓位选在3.5米深的水域,我却把钓位选在他们对岸深1.5米左右的浅水处,最终钓获1斤以上的鲤鱼17条,最大的3.5千克;大鲫鱼30多尾,总重30多千克。而他们三人只收获两三千克小鱼,其中最大的也没超过0.5千克。11月15日,还是鸡关峪水库,当天阴有小雨,气压偏低,气温却较高,我用4.5米手竿,配1号主线、0.6号子线,绑2号金袖钩,配1号枣核形细长尾浮标,钓水深1.8米的位置。一天下来,我一共钓获48尾鲫鱼、3条千克重的鲤鱼、外加3尾白鲦、1尾翘嘴和20多尾麦穗鱼。
这就是晚秋高温钓浅水的显著效果。尤其是10点以后,气温大幅升高,浅水区常常出现鲢鳙鱼群和大个体的鲤鱼、草鱼,钓获2.5千克以上大鱼的概率便大了起来。
在秋末,如果气温保持高位运行,或遇阴雨低压天气,往往会出现鱼口很小或离底截口的情况。此时,钓者要根据鱼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浮标的大小和钓法。钓底无口时,就要及时钓离底,但不能钓得太高,可从离底5厘米处开始钓,鱼一般会在离底5~30厘米之间的区域活动。
初冬季节,若气温、水温降幅不大,钓者可在山区向阳避风的小型水库钓水深1.5米左右的浅水区,不仅能钓鲢鳙鱼,还可以夜钓。但要注意的是,晚间水温会有所降低,要钓得深一些,饵料的味道要比白天时稍微浓一点,最好使用“肉夹馍”钓饵,即在饵料里面加入部分红虫,鲤鱼、草鱼和大鲫鱼都喜欢。如果遇到强冷空气入侵,就不能在浅水处选择钓点了。
在小水域垂钓,即便到了12月份,最低气温降至-3~-5摄氏度时,2米左右的浅水处仍有鱼咬钩。这主要是空气导热快,而水体导热慢所引起的。一般来说,水温要降至和气温基本一致,至少需要40个小时的时间,而野外的水库所需时间更长,这就为我们降温后钓鱼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近年来。秋末冬初的天气变得温暖,昼夜温差偏大,这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活动、觅食和水位的深浅变化。鱼类是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趋温性又促使鱼类追温活动。为了适应昼夜不同的水温,鱼类不得不在不同深度得水域频繁移动,寻找适合自身体温的水域,以求生存。所谓“一
抓住有利天时从秋末冬初到仲春以前的一段时间,影响鱼类进食的主因是低温制约了鱼的生理功能和进食欲望。在此期间,除了起始摄食温度较低的鲫鱼(4摄氏度~5摄氏度)和鲤鱼(7摄氏度~8摄氏度)以外,多数温水性鱼类已进入冬眠或半冬眠状态,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和能量熬出寒
鲫鱼的钓位可以选择以下几个地方:1.浅水和深水交汇处。俗话说“一日三迁,早晚两边”,鱼儿一天中在水里的位置经常发生变化,从深水游向浅水觅食,受到惊吓从浅水游向深水隐藏,因此浅水和深水交汇处是鱼儿活动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鱼道,在此处打窝子是明智的选择。2.活水和死
在野外钓鱼的钓友可能都遇到过“补窝死”这一现象。有时候补窝子并有任何问题,鱼口慢了,补一下窝子,上鱼速度很快就又恢复了,可是有时候又让人非常的无奈和纠结:不补窝子鱼口逐步变慢,担心窝子里的鱼会被钓光,再补窝子诱鱼会要很长时间;可是一旦补了窝子,窝子反而又变成了
鱼类尽管是生活在水里,但它们同样地也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及听觉等器官。尤其是鱼体的两侧那个“侧线”十分了得,据说有着很灵敏的感知功能呢。它不但能测定方位、感觉水温和水流变化等,还能“测”到频率很低的声波振动。这话听来一点不假,我曾多次碰到过这样的现象:上钩
在垂钓过程中,不断观察水情天气是非常重要的,钓者必须根据水情天气的时机情况调整钓法。通常来说,造成钓法变化的无非是突然起风或停风、大雨导致涨水或水库泄洪时导致落水。这当中,当闸门快速放水时,我建议直接收竿走人。根据经验,闸门放水时,水位会迅速下降,通常一两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