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都知道,任何垂钓方式的钓饵都很重要,而溪钓尤其讲究。作者所处的地区惯用天然昆虫饵,现就其采集、养护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
一开始,特别指出的是饵虫采集后养护的关键是饵筒质料和养护方法。最好用楠竹木或塑料制作的,忌用铁皮等导热性能强的材料。溪钓季节的气温较高,若饵筒传热再加上养护方法不当致饵虫不耐存活,势必给垂钓带来严重影响。另外,使用时凡钩虫饵应将钩尖置于虫体头部或邻近位置,因为鱼儿石虱子、必从其头部攻击吞食,这样鱼儿就容易中钩。反之则影响上鱼率。
1.石虱子、石棉虫。石虱子系蜉蝣幼虫、泥黄色节肢虫,春末离水羽化。石棉虫为青灰色或绿黄色体软体虫,夏末成蛹。二者生长在不断水的溪沟里,喜附着水里石块底部活动,长都在10毫米左右。采集时轻轻将石块棒离水面再翻转过来,二者必附其上。捉石虱子时要轻柔,其肢体易折,却胳膊短腿则影响上鱼率。石棉虫一细沙筑成管状巢粘附石块上,可拨开巢而捉之。用挤干水分的青苔垫一层于饵筒底部(无青苔可用不含泥青沙),虫放其上,面上再盖薄薄一层青苔遮阳。使用时个体大的石虱子腹进背出钩1只;或先背进腹出钩1只稍大的,再反方面钩1只小点的,将两者紧贴在一起。石棉虫钩尖由尾进,略穿出头颈部。
2.泥虫。生长在冬水田或河边涨水后留下的水洼淤泥中,泥黄色软体虫,尖尾头部极似骷髅头,长12毫米左右,立夏前离水羽化。采集时先搅混水,将虫从泥中赶出,然后撮箕捞取。以湿润青沙养护。钩法同石棉虫。
3.石虾子。生长在溪沟河流滩上的卵石中,尖尾扁头通体棕黑色,属节肢虫,长15毫米左右。初夏离水羽化。采集时将卵石连同泥沙刨入撮箕,先荡去泥沙,离水后挑出卵石而捉之。以青苔养护。钩法同石棉虫。
4.小河虾。常年生长在溪沟里,是一种个体极小的虾子,浅泥黄色,长15毫米左右,易捉捕。以青苔养护。使用时钩尖由尾进头出。
5.棉花卷叶虫、竹卷叶虫。棉花产地和生长慈竹的地方常见,均是绿色软体虫,长15毫米左右,分别在秋末和初夏成蛹后羽化。采集时将其连同卷叶摘下放入鱼篓。使用时再展开卷叶而捉之。钩法同石棉虫。
6.卷心菜小青虫。常见绿色软体虫,初夏成蛹后羽化。可择12毫米左右3眠期虫,以碎卷心菜叶养护。钩法同石棉虫。
7.蓝蝇。是一种通体篮黄色草绳,个体较绿蝇略小。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在溪边草丛上多见,往往落入水中被鱼儿抢食或鱼儿飞窜出水吞食草丛上的蓝蝇。用捕虫网罩或以手掌快速挥动捉之。捉住后折去一翅放入空饵筒内即可。使用时钩尖尾进背出。其他季节的虫饵羽化后此是极佳钓饵。
8.蛆。粪蛆既臭又极不卫生。可用容器放入带少许肉的猪骨置阳台阴处自行生蛆。待可用后以湿润锯末或青沙养护。钩蛆切忌刺破其体表,否则会流液而萎缩。应轻挤其尾部露出突起物再钩上。每次钩2只。
上述8种昆虫比较而言蛆的效果最差,其他均是上佳溪钓饵。笔者也尝试过假饵和以红蚯蚓尾巴为饵,效果均甚差,这实属餐条类鱼儿的食性强,惯食水生昆虫(陆上有的昆虫亦相似)之故。我地属长江流域,相信这些虫饵全国各地或多或少均有分布,钓友们还可另行发现和创新。
钓友都知道,任何垂钓方式的钓饵都很重要,而溪钓尤其讲究。作者所处的地区惯用天然昆虫饵,现就其采集、养护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一开始,特别指出的是饵虫采集后养护的关键是饵筒质料和养护方法。最好用楠竹木或塑料制作的,忌用铁皮等导热性能强的材料。溪钓季节的气温较高
所谓“民以食为天”,饵料就是鱼的“天”,可见饵料在钓鱼中的最关键。手搓饵是钓鱼的基本功,因为它可以通过控制饵团的大小、形状等来随时把握调控鱼情,所以先谈。为方便说明问题,先就含小麦蛋白类的饵料加以分类:有傻瓜型、黏性型、溶散型、颗粒型、野钓型、味道型等。
提问:因为本人不喜欢放钓的黑坑,所以一直玩野钓。但是进入秋天以后水库的鲤鱼相继停口,没办法,还得抠坑。不过我寻找的是那种老坑,就是近期不再放鱼的那种坑,里面的库底儿尽管曾经都是养殖鱼,但是经过几个月或者一两年的野化,野性得到一定的恢复,手感很好。我最近找到了一
按照现在的鱼饵使用理念,窝头是绝对的禁区,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原始,更是因为它的“冥顽不化”。这种几乎不会雾化的鱼饵死面疙瘩一样,不水溶不雾化,在理论上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偏偏效果超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原生态!什么叫原生态鱼饵,即没有人为加工痕迹,或者说人为加
守钓大中型水库,笔者建议用与窝料类似的饵料作钓饵,如用老玉米打窝,就用青玉米施钓;若用青玉米打窝,则用商品玉米饵钓。总之,钓饵的味道一定要略微超过窝料,这样才能使鱼优先吞食钓饵,提高中钩率。我们也可以将商品饵深入玉米面饼、窝头等面食调整饵料味道,以适应鱼情变化
钓轻口鱼的饵非常关键,主要往细腻、不挡嘴,易吸入、少残留、爱吃不爱吃这方面选择就对了。一是要使用质量轻、比重小的饵料。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鱼轻口,比重大的饵料不在选择之列。由于鱼口轻,吸力弱,饵一定要轻,饵料中的轻性物质(雪花粉等)最好大于70%以上,搓饵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