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的鱼饵使用理念,窝头是绝对的禁区,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原始,更是因为它的“冥顽不化”。这种几乎不会雾化的鱼饵死面疙瘩一样,不水溶不雾化,在理论上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偏偏效果超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原生态!
什么叫原生态鱼饵,即没有人为加工痕迹,或者说人为加工痕迹很少的饵料。比如蚯蚓和新鲜的嫩玉米,就是原生态饵料的典型代表。两种东西在野钓中的效果是最出类拔萃的,而且它们的作用无可替代。我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假设面对一群原始人,作为一个厨师该怎么做菜?按照现代科学的营养需求,脂肪含量要低,胆固醇要低,低糖低碳,维生素、植物纤维要提上去等等是吧?可是真正受他们欢迎的也许就是一顿肉,加了少许盐可以大块朵颐填满肚子的肉,不管怎么做,熟了即可。这就是原始人的追求。同样道理,简单的东西也是原生态下鱼类的最爱食谱。
那么鲫鱼或者鱼苗为啥对商品饵情有独钟呢?它们和鲤鱼生活在同一片水域中啊!道理很简单,鲫鱼和小鱼苗更贪吃,由于它们数量大以及鱼苗生长的迫切需求,对一切可吃的东西都趋之若鹜,加上商品饵本身更容易在水中溶解扩散,所以更容易吸引这类戒备心较差的小型鱼聚集在钓点内,这就是商品饵的优势,但也是劣势,因为在原生态下经过残酷的优胜劣汰成长起来的大型鱼类进食更加谨慎多疑。
有人告诉我钓60斤以上的大青鱼所用的田螺千万不要剥壳,否则大青鱼不吃。田螺肉和带壳的田螺相比较哪个更容易被鱼吞咽?一目了然,田螺肉应该吃起来更方便,但是大青鱼却拒食;即便是钓稍小一些的青鱼用的田螺肉也不要用纯肉,一定要带着内脏,否则也会被拒食。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狡猾多疑的心性,它们很难长大,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本钱。它们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躲过一个个陷阱的过程。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商品饵不是万能的。再打个比方,在出产青玉米的季节里,随处可见的鲜嫩玉米可以说是万能鱼饵,也就是从那几天开始,一年中上大鱼的旺季也开始了。这个时候假设用渔具店内出售的经过各种炮制的品牌嫩玉米作饵,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青玉米就是纯碎的原生态鱼饵,用它钓鱼最保守也最有效。
此外,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鲜活的蚯蚓和蚯蚓粉、活红虫和红虫粉、活虾和虾粉等等,经过实践不难发现,原生态的鱼饵总比经过人为加工的效果好,人工的痕迹越轻,钓鱼的效果越好。
野钓,用饵是关键。在特定的环境下或者针对特定的目标鱼时,用传统的饵料似乎是固步自封的保守做法,但也许恰恰是最聪明最正确的做法。传统的鱼饵并不是一无是处,再贵的商品饵也未必能取代它。
按照现在的鱼饵使用理念,窝头是绝对的禁区,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原始,更是因为它的“冥顽不化”。这种几乎不会雾化的鱼饵死面疙瘩一样,不水溶不雾化,在理论上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偏偏效果超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原生态!什么叫原生态鱼饵,即没有人为加工痕迹,或者说人为加
守钓大中型水库,笔者建议用与窝料类似的饵料作钓饵,如用老玉米打窝,就用青玉米施钓;若用青玉米打窝,则用商品玉米饵钓。总之,钓饵的味道一定要略微超过窝料,这样才能使鱼优先吞食钓饵,提高中钩率。我们也可以将商品饵深入玉米面饼、窝头等面食调整饵料味道,以适应鱼情变化
钓轻口鱼的饵非常关键,主要往细腻、不挡嘴,易吸入、少残留、爱吃不爱吃这方面选择就对了。一是要使用质量轻、比重小的饵料。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鱼轻口,比重大的饵料不在选择之列。由于鱼口轻,吸力弱,饵一定要轻,饵料中的轻性物质(雪花粉等)最好大于70%以上,搓饵中尽
秋季,一年中又一个垂钓的黄金季节。尤其是深秋气候恒温,秋高风爽。在这个节气里鱼儿新陈代谢最为旺盛,大口狂食,这种现象是因为鱼类长体增肥所需和准备饱食后进入到冬季潜伏越冬。深秋钓鱼要想有所收获,关键是要突出一个“近”钓,所谓近钓,就是鱼儿遛边来觅食之时垂钓。钓者
一、钓饵荤素兼备晚秋的鱼对食物几乎来者不拒,很少挑三拣四。但实践证明垂钓用饵的首选应该是荤饵而不是素食。诸如油葫芦、蚂蚱、青虫、小虾、蚯蚓和动物内脏等。因为霜降过后便是寒冬,鱼为了越冬必须抓紧结冰前有限的时间,储备足够的营养。而荤饵所含的蛋白质最多,完全可以满
总的要求是突出“鲜、香、腥、甜、浓、多、活、自(自然)”八个字。大鱼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不管是钓肉食性鱼类还是钓素食性鱼类,饵料(不管是打窝饵还是钓饵)一定要求新鲜。如果是用蚯蚓、小鱼等作钓饵钓肉食性大鱼,不但要求新鲜,而且是用活的最好,否则对大鱼没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