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揭开饵料,小药的神秘面纱,进来涨知识了

大马猴儿2015-02-15 17:55:24

现行饵料种类繁多,多为腥香。小药神秘,多香味浓烈。但,腥香都是人的嗅觉感受,是饵料挥发出来的分子刺激鼻粘膜造成的。鱼生活在水中,感知饵料靠的是味觉对饵料溶解水后的感受。嗅觉和味觉是不同的,就像把树叶放在嘴里嚼和放在鼻子上闻,感觉肯定是不同的。所以,鱼喜欢的不是腥味和香味,你的小药隔十几米都能闻到香,这种香对生活在空气中的人有效对水里的鱼却是无效的。那么,诱鱼过来的是什么呢?。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诱鱼过来的是什么呢?人所感觉到的腥、香的背后是什么呢?一、腥腥的东西有哪些呢?鱼、禽、蛋、动物的内脏等。这些东西含有大量的动物蛋白,而动物蛋白含有种类繁多的氨基酸。氨基酸是细胞合成的必要材料。繁殖期的鱼,需要补充大量的氨基酸。体积小的鱼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需要群居来减少被天敌猎杀的几率;同时他们也迫切的需要长大,需要大量的氨基酸来合成细胞。所以它们说:“我需要吃腥的东西!”它们需要腥味吗?需要的是氨基酸,腥味只是含有氨基酸的食物对人类嗅觉产生的反应!所以,腥的东西诱鱼的是:溶解在水里的氨基酸。有些对饵料有关注的钓友肯定还记得,老鬼在饵料里添加氨基酸在诱鱼方面所产生的效果,反应强烈。

很久以前

二、香这不是香水的香,是来自谷物的清香,大豆、玉米、花生、小麦等。这些东西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和糖类(淀粉、纤维素)。植物蛋白里的氨基酸不如动物蛋白种类全,相对也没那么重要,但是植物蛋白里的糖类是鱼非常喜欢的。大豆是个例外,大豆蛋白里蛋氨酸是一种必须的氨基酸,同时也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玉米和红薯是糖类含量比较高的,所以大豆、玉米、红薯粉是饵料制作的热门选材。香味的饵料,诱鱼的真实东西不是弥散在空气里的香气,而主要是溶解在水里的糖类。大多小药制作的香气宜人,只是迎合广大钓友的认识误区,诱鱼的另有它因。

很久以前

氨基酸是合成细胞的材料,而糖类是鱼类活动、内脏工作、体温控制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繁殖期的鱼,成长期的小鱼,需要氨基酸的大量补充。所以春荤夏素里春荤,就是迎合繁殖期的鱼类需求,春天的鱼和小型鱼都比较喜欢腥饵。 大鱼对身体的长大的需要不强烈,同时由于体型大,每天消耗的能量也多,所以它们需要补充糖类——钓大鱼多用谷类或谷类饵。有了以上理论分析,是否买点氨基酸和白糖,就可以走遍天下了呢?

很久以前

不同动物的感觉范围不一样,就像猫能听见洞里老鼠的活动而人不能,蛇能在漆黑的野里'看'见而人不能。鱼的味觉是相当发达的,在口、鼻甚至身体上分布着大量的工具,可以轻松的感知溶解水中的浓度很低的氨基酸和糖。并对不同的种类的氨基酸、糖有不同的反应,身体越需要的就越强烈、兴奋。经常有人用猪肝钓鱼,如果把猪肝用薄膜包起钓会怎么样呢?效果肯定很差,因为鱼的视觉不好,膜又把猪肝和水隔开,鱼没在水中尝到想要的东西,就不知道猪肝的存在。现在饵料大都强调雾化,就是加快溶解,迅速诱鱼的意思。当然,小鱼多的时候,雾化好就会起到反作用的

很久以前

人闻到的绝对不是鱼闻到的,千万不要靠鼻子闻到香气的强弱来判断诱鱼效果。尝一下可以吗?人类能感受到的味道,对鱼来说已经相当强烈了,它会反感的。这两者是钓鱼人普遍存在的误区。我写这篇帖子,没想着去弄个通杀的秘方_<因为不存在),也没想去发鱼的写真。只想把自己在钓鱼时的思考,百度上的搜索、辨别、总结,写出来与广大钓友分享讨论。如果可能,我把^天气如何影响鱼情^也码出来与你讨论。

很久以前

回忆下这种场景,水面白条比较多,第一杆打下去,铅坠与水撞击的声音和水波,把鱼惊的四散开去;但是打了几杆以后,只要铅坠落水,鱼群瞬间到达,甚至铅坠未入水一群白条已经在水面翘首以待了,这说明什么?1-突然的声音和水动会让鱼受惊2。不断的刺激会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后来白条一听到声音,甚至看到铅坠飞来的影子就会过来觅食3。这中反射过一时间会消失4。鱼会模仿同类的活动。不会所有的白条都吃到了,那么多鱼中肯定有些是跟随、模仿由此,鱼的智力很低。虽说不同种类、大小智力不同,但同为鱼类应相差不大。经常吃水草的草鱼会对绿色敏感,经常吃种子的鱼会对球形有感觉,经常吃小鱼的鱼会对路娅的假饵兴奋,这些都是条件反射。由此推断鱼类觅食有一个特征:守旧。你想给它来点新鲜的,它不领情。

很久以前

等楼主的答案

很久以前

上个话题暂时停下,整理下天气的事。很多人都会认为天气是影响钓鱼的第一因素,而且首先想到气压。水和空气是两个空间,人类生活在空气中,鱼生活在水里。人离不开空气,鱼离不开水。这是两个世界,水里的情况影响不到人,那大气的压强也自然不能直接影响鱼。但实际情况,气压的确影响鱼情,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又是如何反应到水里从而影响鱼的呢?

很久以前

实际的东西弄多了,有时候会糊涂,想把它搞清楚,去研究下理论,但理论的确很枯燥,没耐性是弄不下去的。

很久以前

继续首先提出一个概念叫溶氧量,就是水里溶解氧气的多少。它很小,鱼就不舒服,就是常说的缺氧,长时间缺氧鱼就会死,养鱼的叫翻塘;它很高鱼就活跃,胃口也好。影响溶氧量的因素很多,随便说几个。一。气压气压越高溶氧量越高,气压越底溶氧量越低。鱼能正常生活的溶氧量有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鱼都可以生活。在这个范围内如果溶氧量增大,而且持续一段时间,鱼就特别舒畅,胃口大开就好钓,反之就不要咬钩。下雨前,空气湿度增大,气压降低,溶氧量降低,而且很快,这时鱼不吃钩。一旦雨下了,空气中的气态水变成液体落到地表,空气湿度降低气压升高,鱼就好钓了。

很久以前

空气湿度影响气压,气压影响水的溶氧量,这就是雨与鱼的其中一个关系。雨水还会把食物冲进水里,雨还会造成涨水,使河流漫过农田、草地、灌木。总之,鱼喜欢下雨。

很久以前

温度也影响气压,温度越高气压越低。在夏天,如果连续几天升温,气压逐渐降低,水里氧气越来越少,鱼越来越难钓,但是一到晚上气温下降的时候反到好钓了。如果再遇到几天降温,只要不降幅太大,鱼就会活跃起来,钓鱼人就高兴了

很久以前

影响溶氧量的一个因素是气压,还有与氧气的接触程度。这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同水深的溶氧量不同。水面直接与空气接触,溶氧量自然最高。随着水深的增大,溶氧量逐渐降低,但是除了水面的特别大外,下面的变化不是很快。所以一旦缺氧,鱼都会跑到水面来。不同深度的溶氧量不同,直接影响的鱼的洄游路线(后面会讲到)。风吹动水形成破浪,增大了水与空气接触面的面积,溶氧量增大,所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起风会让鱼口多起来。水流的交汇处、拦水坝下落水处氧气含量都较大,鱼喜欢这里呆。影响溶氧量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水温,水温越高溶氧量越低。第四个因素是水草和藻类,白天的光合作用产氧,晚上的呼吸耗氧。那么它们周围的水域的氧气浓度就会升高和降低。第五个因素就是浮游生物,一般水成绿油油的颜色的水域,氧气浓度都较低,黄色的水域好些。影响溶氧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上面几种。天气的问题讲起来很麻烦,几个因素相互影响,单说任何一个都是有局限性的。我先把这些问题大致交代一下,方便后面分析时候引用。话的多了,难免会有些地方考虑不周,欢迎大家指出来,我好改正,以便形成我们吧友的共同财富。拒绝咬文嚼字,拒绝断章取义,欢迎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很久以前

天气除了通过气压影响溶氧量来影响鱼情以外,第二个就是气温。气温和水温是有区别的,鱼生活在水里,影响鱼的是水温。地球的能量之源是太阳,清晨太阳出来之后,气温和水温慢慢上升。由于水的比热较大温度上升的更慢些,当然降温也降的更慢些。太阳在中午12点照射地面的角度最大,给单位面积传递的能量也最多,但是由于能量的传递需要过程,一般下午2点气温才最高,水温最高的时间会更晚些。鱼是变温动物。它们控制体温的能力很差,所以对水温的依赖很大。水温太低,鱼的各种器官工作能力下降;水温太高,加大各种器官的负荷,同时水温高水的溶氧量降低。所以一般说来,我们常见的淡水鱼,在15~25的水温里都可以生活的很自在。

很久以前

[attach]2378773[/attach]

很久以前

24小时的鱼情先假设没有什么意外的天气。一天之内气温最高在正午之后,最低在日出之前,两项水温要稍微延后。气温越高溶氧量越低。鱼喜欢的水温在15~25度(大致)。那么什么时候才是鱼活跃的时候呢?以仲春为例子。早上六点天刚亮,温度较低,穿外套还觉得冷。此时气压较高,溶氧量可以但是水温太低,鱼不活跃。八点了,这时水温也上来了,鱼儿开始活跃起来。十一点到两点,这段虽说温度不是太高,但溶氧量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且逐渐接近一天中最低点,这时鱼大多选择休息。下午两点到六点又是一个活跃期,这个变化是对称的。六点后,天慢慢黑了,水下没了光线,一般小鱼都选择休息,大鱼稍微活动一会,待水温较低也不活动了。

很久以前

夏天整体温度较高,活跃期会向两端移动,大鱼晚上活动频繁。秋老虎昼夜温差大,晚上活动减少。冬季整体温度较低,只有中午几个小时情况较好,当然日照足的冬天会有不同。

很久以前

贴个整贴呗,好看

很久以前

太多了,还是分开,大家也好看

匿名用户

贴个整贴呗,好看

很久以前

本贴是纯理论贴,钓友钓鱼经历有多有寡,感触自然也不一样。这两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水温与水深的关系。乍一想很简单,不就是越深越低吗?仔细一想并非如此。而水温是洄游路线的决定因素,不弄清楚怎么继续。

很久以前
1/3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