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原创)认清浮漂的主要特性 快速正确选用浮漂

碧海扬帆20142014-12-23 22:40:49

此帖为原创,非首发,但作了较大修改。

认清浮漂的主要特性 快速正确选用浮漂

  作为一个钓鱼人,我们在平时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浮漂知识,能做到,来到钓点,在了解、观察垂钓环境,确定垂钓对象和钓法后,立刻能正确从漂盒中拿出当天要用的漂来。但对浮漂的理解应简化,不要复杂化,不要钻牛角尖。

  网上有不少人发文介绍各种浮漂有什么特征,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漂,搞得很细很复杂,象科研一样,不能说是错的,有一定道理,但这种分类列举法一般人很难理解和记忆,而且有些细微的差别人的肉眼都很难分辨出来,我们在户外钓鱼,又不是在实验室搞实验,会受环境影响,一些所谓的优缺点会相互冲突,有利有弊,综合来看没有考虑的必要,有些差别则只在职业钓手拼速度比钓鲫鱼尾数时才能体现出来,让职业钓手去研究吧。我们只要有基本的认识浮漂的知识,把握浮漂的几个主要特征就够了。

  当前做漂的用材主要集中在芦苇、巴尔彬、孔雀翎三种,纳米浮漂处于兴起阶段,只要知道自重越小、稳定性又不错(不易因水温变化而起浮力变化)的材质就是好漂的材质,这就够了。芦苇密度最小,灵敏度稍高点,手工制作,成本也高点,受水温变化浮力会略有变化,脱壳后密度更低,也更易受水温变化的影响,用时应该过段时间校一校调目看看;巴尔彬密度略次之,选材好,再经脱脂、炭化等工艺,也很灵敏,只要工艺过关,相比芦苇漂差别是很微小的,浮力稳定性略好点;孔雀翎即使脱壳,因为其中玻纤贯通增加了自重,加上制作过程浮力损失,灵敏度是三种中最低的,耐用性、浮力稳定性都稍差,只因为是动物质,原料来源少,又是手工制作,价格反而最贵,这就讲的是档次,性价比最差。这方面知识心中有数就行,根据自己爱好选择。只要是正规厂家出的漂,质量有保障就行。了解这些都不是重点,而在于漂的外部特征。

  一、浮漂大小问题

  浮漂大小即漂身体积大小,基本等同于吃铅大小,这是浮漂最主要的特性,选对大小在选漂中要占到70%以上的价值。它直接决定线组下沉到位的速度,惯性、水阻大小,因而是钓组灵敏度最直接的决定因素,也是作钓成败最关键的选择。同样一套漂型,浮漂越大,鱼吸食拉动越困难,浮漂上出现信号越困难,灵敏度越差,但好处是,下降速度快,到位快,翻身站立也快,作钓效率高,别人一小时钓100竿,你钓了120竿,你说谁更有利呢?快速下降时鱼截食机会少,也不一定接得住,有利于抗杂鱼抢食,但不利于打行程中的接口。竞技比赛(包括一些黑坑)始终钓底的情况少,多数情况下可能要改钓行程接口、半水浮、表层浮,要照顾到鱼能接得住,下降就不能快,加上竞技池鱼谨慎而口轻,所以浮漂都比较小。但野钓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底钓,接口也只是离底的接口,是在浮漂翻身之后,加之小杂鱼一般都多,所以比赛用的这种漂在野钓中基本用不上,一般吃铅要不小于2.5克,除非是早春初冬水寒季节杂鱼少、鱼口又轻时会用到小漂,野钓又常遇到水深3、4米或更深的,用小漂效率太低,要有宁大勿小的意识。灵敏度不足时,可以通过缩短子线、再把铅皮座上推、让八字环充当一个小坠来弥补,调钓上再灵敏些,只有当这样还看不出鱼咬钩信号时才换小号些的浮漂。选漂原理是首先保证鱼吸食进口信号能传递上来,即保证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又不能过于追求高灵敏度(够用就行)而丢失其它有利条件。至于“快鱼用大漂,慢鱼用小标,口好用大漂,口轻用小漂,大鱼用大漂,小鱼用小漂”等口诀,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快鱼、口好、大鱼自然吸食力度大些,慢鱼、口轻、小鱼自然吸食力度小点。鱼线要宁细勿粗,钩要宁小勿大,但漂要宁大勿小,这是我野钓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我致胜的关键。

  二、长度问题

  浮漂长度是选用漂时第二位需要考虑的。看待浮漂长度,可从四个方面去考量:

  一是漂尾长度。①硬漂尾和漂脚一样,比重大于水,长度越长,越增加浮漂自重,降低灵敏度,所以小鲫鱼漂、轻口漂、冬钓漂,都不会做得很长(也不会很粗),相应漂的总长也不会长。另外,钓小鲫鱼讲究速度,要到位快,浮漂站立到钓目行程要短,也要求标示杆短点,一般多在14--17厘米;大鲫鱼喜离底接食,所以大鲫鱼漂长度上又会增加3--5厘米;②浮漂翻身时,站立点都在漂尾与漂身结合部(漂肩)附近,就象车轮绕着站立点转动,上下越长,转得越慢,而且水面张力作用对漂尾有粘的阻力(对漂脚也有),越长越不利翻身,这点在小浮力漂身上就很明显,钓浮要打快,所以太小的漂是不适合用于钓半水以下浮的,只有打飞铅时才用很小的漂;③从站立点往钓目下行,漂尾越长,漂身受水阻影响下行慢,到位时间长,便于观察行程中的接口,但也越容易被小杂鱼抢食;④漂尾越长,浮漂深入水面越下,风浪影响越小,稳定性越好,这也是库钓漂、钓大鱼漂漂尾比较长的原因。所以这是浮漂长度选择上的一个关键,由此很容易看出一支漂是小鲫鱼漂、大鲫鱼漂或者是混养漂、库钓漂。

  二是漂身长度,这是大家所说的漂型的主要特征。同样体积,长度做长了,横截面相应就小点,纵截面、漂身整个表面积相应大点,所以长身漂翻身相对更平缓,下行更流畅,抗走水能力稍弱(因走水是横向的力),短身漂则反之。这里主要看的是下行问题,在浮漂站稳开始下行时,铅坠的领引下行作用已经基本被浮力平衡,作用力变小,靠小钩轻饵带动浮漂下行,水阻影响变得明显,不要小看漂身横截面粗细的影响。枣核型漂下行慢,有利于接口,应对水底酱层也更有利,加上翻身也略快,所以在比赛、黑坑钓受到青睐,但野钓时,钓大鱼搓大饵,枣核型能起缓冲作用,还用得多,钓鲫鱼时,因容易被杂鱼截食,就不好用,多采用长身漂。漂型各有利弊,分场合选择,装备想简单化的休闲野钓者选择适中的身长、流线不错的浮漂,可兼顾各方,足以应付一般情况,就是全用长身漂也没什么问题。这是考量一支漂的第三个重点。

  三是漂脚长度。在漂尾长度中已经提到过,不多叙述,但对翻身的影响比漂尾要大些(铅坠拉动的杠杆作用),不过翻身本就是十分短暂的过程,只有在竞技比赛钓快鱼中能起上作用。

  四是浮漂全长。它由漂尾、漂身、漂脚三个长度加起来的,理解了前三个长度,不难认识浮漂全长的特点。无非是漂越长,稳定性越好,越便于看下行接口,翻身越慢。要注意的是,浮力比较大的漂翻身过程本就是十分短暂的,漂身长短粗细的影响就更小了。

  三、关于浮漂翻身与行程问题

  同样水深,双钩到底就位的整个过程的下行时间,铅坠重量、子线长短,是主要因素。铅坠重量是关键,但同样大小铅坠,子线长则水线短,二次下摆时间长,没有了铅坠的牵引,钩饵的下降是比较慢的,整个下行时间增加明显,漂尽管站立更早,但站立时间也长。

  钓底时,同一时间段内,行程中的接口与底部待鱼咬钩,时间上是此消彼短、不能兼顾的,若不需刻意钓行程中的接口,就不用单独考虑子线长短、更不用考虑漂型引起的行程长短问题,但小杂鱼多时就需要尽量缩短行程,要采用长漂身、短视漂行程短的浮漂和更短的子线。

  钓离底接口,在比赛和黑坑钓更有意义。翻身之前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铅重和水线长,翻身相对又更是个很短暂的过程。从翻起身立直到钩饵下摆到浮漂下方,这时看信号叫钓肩膀。能钓离底,鱼口不会差,浮漂就不会很小,翻身很快,站立时间无疑更有意义,子线长则站立时间长,可供接口时间长,但信号传递就差,需要综合起来考虑子线长短;下行途中打接口,漂身粗短的可抓时间更长点,可能更有利些,但长身漂也有其好处,因为钓离底也是一种快钓法,下行快点,抛扬竿次数就更多,要不为什么有时钓手会加点小铅来打行程?这样算起来枣核型也不一定占便宜,可以看出更主要是钓目与漂肩的距离。

  打浮钓,是一种快速钓鱼的方法,希望漂翻身早点,好早观察鱼讯,因为要定层,又是钓快,不能等,下行不会很长,这都要求浮漂不会选长的。翻身本是很短的时间,漂型带来的影响只有很专业的钓手才有感觉的。想翻身更快还可以通过上移铅坠来达成。早年有竹脚、钢脚之类的漂,为求快翻身而牺牲漂的灵敏度,实际没什么意义,得不偿失,慢慢也淡出了市场。

  综合以上分析,人们经常津津乐道的什么漂型的行程和翻身问题,是那些职业高手考虑的事,一般人钓鱼是没多大用的,只要注意浮漂大小的选择,然后根据需要考虑浮漂的长短就可以,不用在漂型上费太多脑筋。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拜读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好知识,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加分支持!

匿名用户

拜读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加分支持!相互交流学习

匿名用户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好评,相互学习!

匿名用户

好知识,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好评,相互学习!

匿名用户

好知识,学习了

很久以前

感谢分享

很久以前

拜读大作,学习了!

很久以前

加上图片或是图解就更好!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不错支持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十分支持。

很久以前

谢谢 分享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共同学习学习

匿名用户

谢谢好评,相互学习!

很久以前

分析得好

很久以前

注意浮漂大小的选择,然后根据需要考虑浮漂的长短就可以,不用在漂型上费太多脑筋。

很久以前

学习了,不错!

很久以前
1/4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