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两个钓鱼高峰,一个是春天,一个是秋天。
进入球天后,气温持续下降,鱼的食欲由旺盛渐渐转向低迷。秋季降温并不是匀速的,深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大幅降温,这预示着一年的钓鱼活动基本结束了。其实,第一次大幅降温的两天内,是个不可错过的钓鱼机会;之后的降温前后,鱼口也会出现些许反弹,但会逐渐减弱,差得越来越多。
鱼是变温动物,秋天正是它们储备体能以备过冬的重要时期,因此食欲特别旺盛。秋钓与春钓是有明显区别的,春天时,鱼咬钩的时期很密集,大规模中鱼的黄金日子相对集中,也就那么一周左右的时间;秋天时,大规模中鱼的时间持续较长,可长达一个月或更久,而一次大幅降温又会给鱼类一个明显的信号——冬天临近了,抓紧时间来一顿最后的晚餐吧,这是它们的本能。
据我所知,深秋降温后就很少有人涉足水边了,原因并不是鱼情的疯狂程度不够,二是确实没啥鱼情。不过,笔者却竭力推荐在这个时候出钓,这里面是有原因的。有野钓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随着秋天温度的持续降低,钓鱼人手里的手竿会越来越长,一直发展到用多长的手竿都没戏,最后大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海竿族表演,而几天过后,海竿族也偃旗息鼓了,因为鱼群已经躲到水库中间去了,总之是不咬钩了。
很多人以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水温低。实际上,水温低只是原因之一,而且并非最主要的原因。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一壶开水合一杯开水哪个凉得更快?当然是一杯开水凉得快。照这个道理来看,大水库水温下降的时候,小水库的水温应该更低,里面的鱼早该停口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总所周知,秋天最晚停口的是小水库。这作何解释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小水面水温降得快,升得也快,太阳一照就能恢复到让鱼有食欲的温度,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大水库的鱼儿停口后,我依然去小水库钓鱼,并且是夜钓,正式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候,不过鱼情却挺令我满意的,有时甚至还有惊喜,这说明当时的低温只是对鱼的食欲产生了影响,并没有使鱼彻底停口,可见深秋时节还是能钓鱼的。原因很简单,深秋时,鱼儿趋于本能会集群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播出的查干湖冬捕活动领略鱼类集群的壮观景象,高密度的鱼群并非龟缩在一处一动不动,二是在缓慢游荡,只不过水面越大,发现它们的概率就越低,况且它们很少到鱼竿能及的近岸活动。试想,我们是在一盆水里抓住一条小鱼容易呢?还是在放养着十条小鱼、能装十盆水的池子里抓一条小鱼容易呢?显然是前者。大水库不好钓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小水库呢?小水面的概率总会大些,道理就是这样。
鱼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决定着新陈代谢的速度——温度高,代谢就快,反之则速度放缓。不过,无论快与慢,它们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体能,只要消耗体能,就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进食来补充。千里冰封的北国之冬是一年当中温度最低的季节,但是冰钓依然有鱼可获,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为何大水库难钓呢?大水库在经历了繁茂的夏季和成熟的秋季之后,水中食物非常丰富,莫说草籽。植物的腐殖质,就连遇冷后死亡的藻类尸体也会大量沉积在水体稳定的区域;加之冬季鱼的新陈代谢降低,没有很强的饥饿感,所以钓大水库愈发困难。其实,此时钓小水库也有同样的问题,不过小水库有一个大水库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俺就是前文所述的——水温的变化快。
水温低,鱼的新陈代谢变得缓慢;阳光照射后,水温升高,鱼的代谢速度加快。也就是说,在同一季节,小水库中的鱼的代谢速度要高于大水库中的鱼。笔者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在小水库,当阳光温暖、水面平静时,我们能看到三五成群的鱼一动不动地在水面晒太阳,这种现象在大水库是见不到的。它们在水面干什么?这个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水面温度高:温暖的水面必然加速它们的新陈代谢,这就是深秋时节正午时分鱼上钩率高的原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我们是不是应该钓更小的小水面呢?那里的鱼类食欲会更强。
深秋时节,随着水温的降低,鱼的活性会同步下降,进食动作也更加轻柔,加之该季节的对象鱼多为体型较小的鲫鱼,这就要求钓组尽量灵敏,符合该要求的只有手竿;另外,鱼类有集群游向深水的习性,这就需要钓者使用上手竿。能够保证高灵敏度的长手竿是6.3米手竿,再长的手竿灵敏度就要打折扣了,所以6.3米手竿是极限。在水库,6.3米手竿仍然有鞭长莫及之虞,所以,能让手竿发挥优势的也就只有面积较小的池塘了。
综上可见,能满足深秋钓鱼条件的都是小水面。很多钓友在深秋钓不到鱼就是因为选错了水域,用错了方法。
再说所大幅降温,这是一种极端的天气。在降温的刺激下,池塘野坑内的鱼会出现一个觅食小高峰。有人担心降温后鱼会停口,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池塘中的水不会睡着气温的下降而瞬间冷却,降温的前一天和降温当天是可以施钓的。
如何选择垂钓水域呢?首先是选择面积不大的水域,比如竿坑。随着气温下降、鱼口渐稀,一些竿坑老板会疏于管理,不在投放新鱼,于是坑里坑外生意惨淡,门可罗雀。不过,这坑里毕竟有少许幸存的漏网之鱼,清库底往往有惊喜,要是遇到了几年前的老库底子,那可就是意外收获了。当然,秋季降温后它们集中在一处就另当别论了。
另一种是野坑,鱼密度不大,平时就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萧条的深秋就更没人搭理了。其实,笔者的死人菜园子就是这类无人问津的小野坑,花不上几个钱就能玩上一整天,遇到鱼咬钩就守住一点,不咬钩就拎一把竿满坑游走,看哪儿像有鱼的样子就在哪抛几竿,多打几个窝子也不用担心为人作嫁。
值得一提的是吗,深秋钓鱼要打一点窝子,这种窝和夏天打窝截然不同,深秋季节的鱼虽然不拒绝食物,但不像夏季那样贪吃,因此窝料要少,窝子的面积要略大,大概1平方米左右。我们可以将两小把钓饵和一饵盆泥土和在一起,均匀地撒进钓点,不用补窝。这期间鱼的活性不大,只要能把它们引来并留在一定范围内逡巡游弋就可以了。
长手竿虽然是降温天钓鱼的首选,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用长手竿的目的是尽量钓中间或者接近中间位置的钓点,但如果水面稍大,长手竿也难以企及时,我们就要改用抛竿类钓竿,如竿梢柔软的筏竿对于鱼吃口较轻的水域就有很大优势,尤其是降温后,这种优势愈发明显,其次是矶钓竿,小海竿效果最差。
这里需要提示的是,并非每次寒流来袭都可以施钓。虽然个别坑塘上鱼时机持续较久,甚至能钓到结冰时,但是大多数池塘的鱼口会随着寒流的加强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如果是那种一夜之间就能使杨树叶飘零的寒流来袭,或许当年的钓季就结束了。
一年有两个钓鱼高峰,一个是春天,一个是秋天。进入球天后,气温持续下降,鱼的食欲由旺盛渐渐转向低迷。秋季降温并不是匀速的,深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大幅降温,这预示着一年的钓鱼活动基本结束了。其实,第一次大幅降温的两天内,是个不可错过的钓鱼机会;之后的降温前后,
初秋时段,由于三伏未了,天气仍然炎热。垂钓的窝料鱼夏季相似,用酒米、混合料均可。酒米以菜籽饼粉为主,拌入麦麸、米糠、玉米粉、豌豆粉、蚕豆粉或加入玉米糁混合。此类饵料以粮食为主,适合大多数鱼类的口味,鲫、鲤、草、青、鳊等鱼极爱食之。
垂钓活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因素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人的主观因素是指人们在施钓过程中对施钓方法的应用、所钓鱼种的观察和认识、以及对天气、风向、气温的把握等等;客观因素是指所钓水域水的(流动与静、水面大小)、深与浅、水质(肥瘦)、鱼觅食习性、地形、地质结构、天气
一、灵活选择出钓时间初秋气温依然炎热应选择阴天和早晨傍晚时分施钓。仲秋节气,天气开始转凉,早晚温差大,可选择多云转阴和晴朗大气,北风2—3级最佳,并可全天施钓。深秋霜降前后,气温一般降至15℃—20℃,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法。此时是鱼类越冬前最后一次摄食的旺期
往年金秋时,我多数时间都在溪河垂钓流水鱼。但2013年秋,溪河钓效很差。听有的钓友说钓库尾效果好,我便去试钓。2013午10月4日,气温最低17℃,最高22℃,阴转小雨。早晨6时许,我单枪匹马从城里坐公交车出发,行程50余华里,到达上游水库黄家沟钓场。这儿,山
进入秋季,生长了一夏天的水草,也开始不再那么快地生长了。这时长满水草的水面上,在没有长草的地方,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草洞,这些草洞就是秋季钓大鲫的好场所。笔者根据钓草洞的经历,将它们分为明洞和暗洞加以区别。一、明洞与暗洞从水面上看,有水草的水域,水草不是特别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