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一种变温动物。它的体内温度随着其生活环境——水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专家通过实验测定,鱼类的体温与水温的温差在0.5~1℃之间。因此说,鱼的体温的变化依赖着水温的变化,而水的温度变化又依赖着气温的变化。气温、水温、鱼温三者温度的关系是:气温影响水温,水温影响鱼的体温。
淡水鱼因鱼种不同,生活的区域不同,适应其生存的温度也不同,若水温适宜,鱼就显得活跃,食欲旺盛,繁殖力强。若水温欠适宜,鱼就显得不活跃,甚至停止进食。若水温超过鱼的生存的水温是8℃,低于8℃就会死亡。为了便于读者钓鱼时参考,现将常见的几种淡水鱼适宜生存的水温介绍如下:
鲫鱼对水温适应能力较强,在40℃以下还会有食欲,但是,活动力差。鲫鱼的最适宜的水温是16~25℃。
鲤鱼、鲇鱼最适宜水温是20~27℃。
鲢鱼、鳙鱼最适宜水温是22~30℃。
草鱼、青鱼最适宜水温是25~30℃。
鳜鱼最适宜水温是15~30℃。
甲鱼最适宜水温是18~32℃。
概括讲,淡水鱼在15~25℃的水温范围内都较适宜。也就是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钓鱼效果最好。
但是,水温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了,气温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水温的变化。鱼对水温的变化,通过自身的调节力争适应水温而生存,鱼对水温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有两种方式:
生理性调节。当水温发生变化时,鱼首先应对的办法就是自我调节。
鱼类的敏感器官是皮肤中的微血管和鳃血管。而控制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但鱼不可能像人一样通过外在的加减衣服或开启空调来降低温度或增加温度,以使自体不受外部环境温度的不良影响。鱼类的调节办法是体液调节。体液包括体内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水分等,通过体液的生理协调,使体温尽量鱼周围的水温相接近。
除了自我调节外,另一个办法是动态调节。因为水的温度和大气的温度有差异,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水的传热放热也都大气慢,加之水有上、中、下三个层次,这三个水层的温度也有差异。水越深,差异越大。据科技工作者在某个水库测量,当水的上层(表层)温度为21.2℃时,1米深的水温为18.3℃,2米深的水温为17℃。在冬季,水的表层温度为4.3℃,水深1米的温度为4.5℃,水深2米的温度为4.9℃。当水的某层水温不适宜某种鱼生活时,它就会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水层。如春天,当气温、水温较低时,水的浅层由于受太阳光的照射,水温相对较高,鱼就会游到浅水区生活。冬天,水面因受冷风的侵袭,水温较低,而水底的水温相对较高一些,于是鱼就沉到水底或钻入泥中、草丛中、乱石堆中藏身,可以再数日内不吞吃食物。夏天,水的表面温度高,鱼就游到有树荫的水域,草丛中或温度相对较低的深水区栖息。夏天,水的表层水温多在30℃左右,鱼对这么高的水温显然不适应,如鲫鱼,适宜其生活的水温在25℃以下,这时鲫鱼就会游到25℃的水层生活。
这种水的上热下凉的现象,学术界称为水的“正分层”。冬天,水的深水区温度较高,而水的上层由于受冷空气的影响,相对水温较低,这种水层称之为“逆分层”。造成水的温度分层的原因是因为水的温度高,水的密度就笑,水的温度低相对密度就大,水的密度大就相对较重。再就是水的导热性差。如某个时段的气温是20℃时,附近的水温往往滞后2小时才会达到20℃,气温下降时道理也一样,水温在2小时后才会降到与气温近似的温度。
这就启发我们垂钓者,要根据当时的气温导致的水温变化而灵活掌握如何施钓。如春天钓鲫鱼虽然是生活在水底层的鱼,这时会因为水的上层的水温较高,适宜鲫鱼生活,它也会游到水的上层或浅水区活动。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稳定温。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气温变化不大,没有陡然产生的忽冷忽热的现象,这时水的温度也不会产生显著的变化,使水温处在稳定的状态。若这个稳定的状态的水温恰恰是适合鱼生活的温度,鱼就会一直显得活跃,食欲不减,这样的水温正式钓获量大的好时机。
不少垂钓者通过实践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某一个时段内,气温与水温的变化越大,也就是温差越大,越不好钓鱼,上钩率很低。温差相对较小时,钓获的鱼相对较多。春节和秋季温差在4℃~8℃时,夏季温差在6℃~10℃时,冬季温差在2℃~6℃时,最适合钓鱼。当我们从气象预报中获得近日温差较小时。千万不要错过出外钓鱼的机会。其科学道理是,在温差小的时候,鱼无须通过自身的机体调节温度,也无须进行动态性调节体温,自身的能量消耗相对较少。
鱼,是一种变温动物。它的体内温度随着其生活环境——水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专家通过实验测定,鱼类的体温与水温的温差在0.5~1℃之间。因此说,鱼的体温的变化依赖着水温的变化,而水的温度变化又依赖着气温的变化。
钓鱼最理想的天气久晴初雨、久雨初晴、雷阵雨后、毛毛雨细雨、风平浪静、风和日丽、凉爽宜人,都是最理想的钓鱼天气。1、久晴初雨,雷阵雨后,鱼儿十分活跃,食欲非常旺盛。特别是夏,秋二季。雷阵雨后第二天鱼儿极易上钩,钓获率极高。
一、对雾的认识(一)雾是怎样产生的地面热量的散失去使地表温度降低,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使温度下降。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潮湿。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聚出来,变成许多小水滴悬浮于近地面的空气中.这些小水滴越聚越多时,阻得了人的视线。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内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二十四节气垂钓歌”中说道:“惊蛰鱼有情,温良恭俭让。”从字面上理解。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雨水”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雨渐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垂钓运动最早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随着生活环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项运动逐渐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充满趣味与智慧、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所谓“实践出真知”,数千年来,无数钓鱼爱好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垂钓实践活动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教训总结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