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这种“使用浮标,钓组悬浮于水中”的钓法,有何基本重点需要把握?
尽管“浮游矶钓”四个字的意思已算明确,但我们还是不时会看到一些有点像又不太像的称呼或玩法,这些玩法在不同地方或不同钓者的挂念里,常被赋予不同的归类,可是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他们基本都还符合上述定义,因此可以纳入广泛的浮游矶钓范畴。其包括以下内容。
1、藻饵矶钓。这种玩法曾经盛行于台湾东北角沿岸,目前有渐渐式微的趋势。此法通常使用五节芒制的长杆状浮标,钓饵为岸边海蚀平台上现采的藻类,目标鱼是冬季靠海靠摄食藻类的鱼种。
2、漂浮仕挂钓法。该钓法的特点是用有浮标的、很轻巧的钓组去钓鱼。此法在日本非常风行,造就了不少名人和商品,也对整个东亚、西太平洋沿岸地区钓法造成显著影响。
近年来日本流行使用极轻的浮标、很长的子线,而且子线上不加任何咬铅来垂钓,一些日本名人更喜欢以此玩法彰显技术,于是导致许多仰慕他们的钓客误以为必须这样(全漂)才算漂浮仕挂钓法,其实那是以偏概全的想法。在日本,漂浮仕挂钓法经常被用来当做相对浮标诱饵笼钓法的分类称呼,这是因为钓组加上诱饵笼之后会变得相当笨重,就算同样适用浮标,也得是个大到像个恐龙蛋的浮标才能支撑,这显然跟“很轻巧的钓组”有点距离,所以特别用不同名称称之。
3、浮标诱饵笼钓法。如前所述,这种玩法的钓组上多出一个诱饵笼,浮标也变大了,但它又确实是使用浮标作为鱼讯感知装置。钓组悬浮于水中而非沉在水底,所以虽然日本人虽然把这种玩法跟漂浮仕挂钩法分开,它其实仍然符合浮游矶钓的基本定义。
那么在浮游矶钓定义之下的钓法,应该包含哪些重点呢?
(1)因为使用浮标,故钓棚深度有着重大意义,但此深度却因下竿地点海底的实际深度不同而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钓者主观意念和鱼群吃饵泳层的相互搭配。
(2)为让钓组漂晃自然,钓者必须充分掌握水流,并运用娴熟的操竿控线技巧驾驭浮标,钓饵,以达到狙击水中大物的目的。
(3)既然是在岸边下竿,适当地使用诱饵就有必要了。抛洒诱饵的方式还得跟水流、风浪、标点状态、当天鱼的脾性相互搭配,更必须符合钓手自行设定的钓棚深度。
看起来很难做到是不是?其实还好啦!运用一些基本知识,再加上许多许多经验,任何人都能完好浮游矶钓,只不过知识可以从书本获得,经验却必须靠自己不断积累,别人帮不上忙,所以请读者可别偷懒,阅读完毕后还要记得到海边走走。
关于饵料的说法
许多人喜欢用“A-SA”来称呼诱饵,气度因为“A萨”。叫法来自日文,原意是饲料或者饵料,所以他并不单指诱饵,也可以用来称呼钓饵。但台湾钓友当初可能只注意到日本人以此字形容诱饵,并未深入了解它其实是泛称,结果就以讹传讹地把拿来专指诱饵。
玩这种“使用浮标,钓组悬浮于水中”的钓法,有何基本重点需要把握?尽管“浮游矶钓”四个字的意思已算明确,但我们还是不时会看到一些有点像又不太像的称呼或玩法,这些玩法在不同地方或不同钓者的挂念里,常被赋予不同的归类,可是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他们基本都还符合上述定义
沙梭属于海洋中的微型鱼类。在海钓的盛宴中,钓沙梭之能算是一盘开胃菜,对于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海钓人来说只够打打牙祭,甚至有些人还对此不屑一顾。但海钓长时间没有动静的情况是常见的,而沙梭轻轻的咬钩就像极端闷热时扑面而来的一股凉风,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沙蚕是钓近海鱼类使用最广的鱼饵,素有海钓“万能饵”的美誉。沙蚕共分红沙蚕、青沙蚕、红蜈蚣、青蜈蚣4种,一般体长5~20厘米,分布较广,黄海、渤海沿岸盛产,视栖息地土质颜色而存在变异。用活沙蚕作钓饵非常简单方便,首先将钩尖从沙蚕的头部或尾部刺入,再推满钓钩
随着我国休闲垂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垂钓爱好者不满足于淡水钓,纷纷加入海钓的行列中。因收身体平衡机能不好等条件的影响,不少钓友在海钓过程中会出现晕船的现象。即便是多次乘船出海海钓的钓友们,因钓船在海上航行,有时会遇到风大浪高,船体上下急剧波动
海竿钓线经常会缠(俗称“绞上劲),严重时会缠绕成绳状。摇轮收线极易把绞成绳套的鱼线收入绕线轮内,抛竿时卡线、断线飞坠常有发生,钓者颇感烦恼。笔者有一法,在垂钓时可随手把缠绕的渔线复原,操作简单,效果理想。
春季海钓,善于发现海域的差异,就等于发现了有鱼活动的新大陆,这就要求船钓,筏钓或蹬圈钓者,通过运动间对水面或水底的差异区分,给自己打开好钓点的条条通道。就水面的差异而言,是指一目了然的区别。如下的几处地方,一定要试上一试。第一,海产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