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我的办公地点就在厦门的轮渡码头一带,无事时常会去码头边看人垂钓。最让我关注的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每天骑着一部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放着一只竹篮子,鱼竿是罗汉竹做的,约一米多长,竿身上缠了不少胶布,估计有历史了。垂钓时取一粒绿豆大小的面团挂在小钩上,放下一会儿就有小鱼咬钩,竿尖动两下微微下弯后一提,一条活奔乱跳的约两三钱重的小叶子鱼就出水了。看了不到半小时就见他钓了七八条,钓上后就放在竹篮里盖上用海水浸湿过的毛巾保鲜。一次搭讪问他,一天能钓几条?他说没认真算过,但中午和晚上的下酒菜是不愁了。听他的话我不由感慨,幸福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见解。自得其乐,自得其食,应该也是一种幸福,我仿佛看到老者就着小叶子鱼闷烧酒后乐滋滋的表情。
一次去五缘湾海域看人垂钓。一个外地打工仔模样的人吸引了我的视线。倒不是他人有什么特别,而是他用的饵料特别。在主线头端绑了一个有三四两重的鱼头,鱼头下延伸出一条子线挂一块虾肉。看到这样的钓法挺奇怪,于是我问他绑鱼头是什么意思,他没有回答我,却摆出一个非常专业的姿势把饵料抛出很远,潜台词就是“等着瞧吧”。我琢磨着,鱼头估计是用来诱鱼的。至于这样的钓法属于什么流派,还不得而知。科技进步了,创新总是层出不穷,我有点惭愧作为一个老钓手有点跟不上趟!不过回头想想,他到底要钓什么鱼呢?反正百思不得其解。
五缘湾大桥修好后,就被一些垂钓者当成了钓点。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垂钓者在上面挥竿。我估算了一下,从大桥桥面的最高点到海面,超过了30米。而低一点的地方也在20米上下。在那么高的地地方钓万一上鱼怎么办,这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我琢磨着,如果是二三两的鱼,收上来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如果超过1斤以上的鱼,怎么办?难道真像有些人垂钓只是为了过一把手瘾而不计较收获吗?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能在这么高的地方垂钓,估计个个都身怀绝技,绝对是顶尖“高”手无疑。
一天清晨散步到了会展中心海边,看到有两把鱼竿立在那里,旁边竟没人。环顾四周,见不远的椅子上坐着一个年轻人在看书,过去看个究竟,那年轻人翻的居然是《中国钓鱼》杂志,顿感亲切。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垂钓人见垂钓人,自然也很亲切。本想上前打个招呼,但看到他专心致志的劲头,我没有惊扰他。只是暗地琢磨,有鱼不钓为什么?是临阵磨枪,是作秀?走到海边才发觉,原来正好枯潮,这个年轻人正等潮水呢。
也是在环岛路海边,一天见一人布下许多鱼竿,密密麻麻的,近前一数,整整24根,让人马上就联想起万炮震金门的故事(对面就是金门岛)。那么大阵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于是有了如下对话:“都是你一个人的?”“对。”“准备钓什么鱼?”“有什么鱼就钓什么鱼。”“能顾得过来吗?”“可以。”“摆那么多竿有必要吗?”他笑笑说:“那么多竿,这根不中那根中,总会有竿中鱼的,只要有一两把竿中鱼就够了。”我明白了,此人一定熟读兵书,谙熟三十六计,要不然就是“农转渔”,懂得广种薄收的道理,佩服佩服。
无事时,喜欢到海边走走,因为在那里可以见到不少垂钓爱好者的身影。看钓鱼也是一种享受,更何况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上世纪90年代,我的办公地点就在厦门的轮渡码头一带,无事时常会去码头边看人垂钓。最让我关注的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每天骑着一部破旧的自行车
近日贵州境内多地连降暴雨,许多地方都已引发洪涝。此次暴雨对全省的交通以及其它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贵阳境内积水严重,截止到7月16日降雨仍在持续,许多商铺都已进水,积水到半米多深。而交通要道的积水更深,很多车辆都已被水淹没。
蚯蚓被称为“万能饵”是因为天然、广适、方便、经济,能被鲢、鳙以外的所有淡水鱼接受。它的缺点是腥臊,不卫生,太阳底下暴晒会死亡。过去,用蚯蚓做钓饵都是现挖现用,现在活蚯蚓成了商品,袋装20条左右售价l元,钓一次鱼用1—2袋。因不易保存,用不完就扔了。
此鲫鱼饵料有黄色浓香和红色腥香两种,钓手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购,每包120克,都有密封条,使用方便。本饵料精选动、植物蛋白等天然素材,配合对鲫鱼极具诱惑力的氨基酸、促摄剂精制而成。适口性极佳,可搓可拉诱钓结合,比重适中,钓底钓浮都很适用,对鲫鱼有特效。
本品由钓鱼大师化绍新集多年用饵、做饵经验,采用进口素材加以信息素等诱食添加,历经3年的反复试验,以特殊处理方法。
垂钓中有净垂钓,就是去山水中激活生命,把心灵融入自然,享受比城里高出N多倍的负氧离子和新鲜空气,修身养性,洗脑洗肺。所谓“稳坐钓鱼台”中的“稳”,便是对个人心境超脱平和的概括。可以想象,钓鱼人身处青山绿水、乌语花香中,任凭清风吹动衣袖,可以有酒,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