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鱼儿难钓,尽人皆知。如果换换天气和环境,就会变成另一番影响。从而钓鱼人中流传“夏钓风雨夏钓河”的说法,可以说这是钓鱼人的一个共识。
夏钓风雨,就是说在炎热的夏季,钓者一旦遇上风天或雨天,不仅人感到凉爽舒适,而且在风雨的作风下,还给水中输送了氧气,从而鱼就会变得活跃和食欲大增。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垂钓,鱼儿咬钩的频率会比平时增加多倍。
下面举几个典型例子:
其—,有一年笔者到北京南郊聚贤庄某个鱼塘钓鱼,从春季至初夏,上鱼情况都很好。但进入仲夏以后,鱼儿就一天比一天难钓,尤其在天闷气压低时,鱼儿更是极少问钩。但是,有一天忽然刮起了4级左右的西北风,笔者在顶风的鱼塘东南角,选了个有水草的地方打上小米窝。虽然手端钓竿有些吃力,但只要将钩递到窝中,鲫鱼鲤鱼就频频咬钩。平时来钓最多也就获鱼500来克,这天一下就得鱼2000余克。可见有风无风确有天壤之别。
其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某个夏天,笔者与钓友李师傅一天到东郊一个方圆不足50米的小野坑垂钓。正巧遇上小雨,天气凉爽,空气清新。我俩各自选点打窝,下钩后50~100克的鲫鱼就像排队似的连连上钩。到下午3时许收竿,我们每人均钓获鲫鱼2000余克。后来晴天去钓,就很不理想。后来一个夏季在沙子营某鱼塘钓鱼,平时只能钓到一二两的小鲫鱼,而在某个霏霏细雨天,却突然遭到大鲤大草抢钩。由于思想和物质准备不足,所带均是钓小鲫鱼用的细线小钩,最后到了无钩无线可换时,才带着很大的遗憾无奈收竿。
其三,至于说到夏钓河流,笔者体会尤深。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一旦在夏季静水坑塘鱼不爱咬钩时,本人就经常到东北郊温榆河去钓鱼。只要在缓流处、倒树下或河汊子等处喂窝下钩,往往收获颇丰。好时钓鲫鱼百多尾,差时也不下四五十条。天气虽热,但每次都钓得很开心。
“夏钓风雨夏钓河”,之所以鱼儿爱上钩,是因为风天雨天与河流都具备共同之特点——水温适中和氧气充足。水中的鱼儿自然欢跃,食欲旺盛,踊跃吞钩。
夏季鱼儿难钓,尽人皆知。如果换换天气和环境,就会变成另一番影响。从而钓鱼人中流传着“夏钓风雨夏钓河”的说法,可以说这是钓鱼人的一个共识。夏钓风雨,就是说在炎热的夏季,钓者一旦遇上风天或雨天,不仅人感到凉爽舒适,而且在风雨的作风下,还给水中输送了氧气
一、钓深。一般的淡水鱼,如果水温超过30℃,就无法忍耐了,鱼就会潜入深水域消夏避暑。所以,夏钓潭,潭,乃指深水域。一般情况下的精养鱼塘,水深大都在2.5~3米,青鱼、草鱼、鲢鱼等均可采用钓底。注意在一些老窑坑,水深可达7~8米,此时,还是在水深3
一、选择钓时,趋利避害:钓早晚。夏季的早晨,气温一般在20~26℃,水温在22~30℃,这是鱼儿吃食的最佳水温。天刚微亮,凉风习习,水生植物由夜间消耗氧气开始改为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气压升高。此时鱼儿食欲旺盛,纷纷游到岸边觅食,由于早晨凉爽,气温水温适宜,
一、钓草。要注意和重视在钓场的浅水区(水深约1米),生长有水草的草洞、草缝或密草旁选点垂钓。二、钓早。要注意和重视早上垂钓。其一,早上气温水温适宜,空气新鲜,环境幽静,为垂钓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其二,在自然水域中野钓,所钓的对象主要是鲫鱼,而鲫鱼的习惯一般是
第一:窝料要好,质量要佳。笔者通常把优质小米(或者谷子)洗净晾干,再将晒干的蚯蚓捣碎之后,连同小米(或者谷子)搅拌均匀装入瓶中,加入几粒酵母片(如果水质偏肥,可用复合维生素B),最后倒入高度清香型白酒,摇匀,密封一个星期,就可以打窝了。这个窝料最大的优点就是质
夏天,由于气候特殊,水温异常,鱼类受到这一生存环境的影响,食性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这期间,尤其野钓用饵,要特别注意饵与鱼的适应性。一、要用颗料喂窝点不宜散饵撒面团夏天的自然水域,包括农村的一些养殖堰塘,小杂鱼特别活跃,不断的扰窝闹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