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鳍口略大,上下颌两侧无缺刻。下咽齿3行或2行。侧线鳞41~49枚。生殖季节雄鱼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延长达尾鳍基部,头部和臀鳍上均出现珠星。体色鲜艳。
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仿,杂食,但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生殖期在4~6月,急流中产卵。个体小。
分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水系都有。
宽鳍口略大,上下颌两侧无缺刻。下咽齿3行或2行。侧线鳞41~49枚。生殖季节雄鱼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延长达尾鳍基部,头部和臀鳍上均出现珠星。体色鲜艳。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仿,杂食,但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生殖期在4~6月,急流中产卵
口大,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两侧各有一凹陷,与上颌的凹凸处相嵌合。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上均具有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体色较为鲜艳。栖息于山涧溪流,尤以水流较急的浅滩和砂砾底的小溪为多见。生殖期在3~6月。是一种小型凶猛鱼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