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这句谚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水草覆盖,既有避风遮光保暖的作用,又有丰富的食物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所以鱼儿喜欢在水草中藏身和觅食.藏身厚密的水草之下,犹如人们睡觉时盖了大棉被.
有的地方,浅浅的河沟或塘堰,水草密密麻麻,铺天盖地,水深仅有50厘米左右.草洞中垂钓,喜获丰收.
有的地方,有一片片水草,只有在水草洞、草缺口才容易上鱼,亮水处难上鱼.
也还有这样的地方,在水草处根本钓不到鱼,只能在水草外亮水处才能钓上鱼.
有一个石河堰,长约300米,一侧遍布水草(水花生,己死),另一侧全是亮水.有水草一侧,以前是田地,水深0.8米左右.无水草一侧,以前是一条溪沟,水深1.8米左右.去年冬天,去该石河堰垂钓.以为草洞中好钓鱼,结果发现,一个鱼也钓不到.后来,在水草外面亮水处(也是田与沟、浅与深交界处)打窝下竿,频频上鱼.
另一个石河堰,也是长约300米,宽约30-50米.水底较平坦,深浅差别不大,但堰尾稍浅,水深约1米,有一大片水草(水花生,己枯死).今冬去钓鱼,堰尾水草处无动静.腰部有零星小片水草,水深约1.3米,水草边可钓到鱼.堰头部无水草,水深约1.5米,也能钓到鱼.
上述情况说明,冬钓水草必须注意到水深水浅,尤其是水草区与亮水区深浅差异(由水底地势地貌决定).如果水草区水的深浅与亮水区相同或相近,则水草区容易钓到鱼.如果水草区与亮水区深浅差异大,鱼儿首选去深水区藏身,浅水的水草区可能找不到鱼的踪影.
立冬那天,我去白鹤水库,在库尾稀疏的水草中,3个小时钓了二十三尾鲫鱼,2.5斤.有水草处.原是被淹没的田块,水深约0.8米,田坎依稀可见.立冬后才过几天,又去一次,跑了一天,仅钓了一尾鲫鱼.鱼儿哪里去了?随着天气转冷,鲫鱼己经潜往库中深水区了.田坎外面,水深达3米,库中最深处约10米.
遇到上述情况,个人以为,只能钓亮水区--既靠近水草区又连接深水区的亮水区.
无水草的水域,冬季钓点的选择,一要看水的深浅和远近,二要看水底地形地势.钓点的深浅参考水体最深最浅处,宜选择比较适中的深度.不宜太浅也不宜太深.深水处水层温差变化最小,最适宜鱼儿过冬.但是,水过深,水压大,光线暗,无食物,也不是鱼儿聚集之处.从水底地形地势看,可探测水底稍有斜坡的地方.斜坡,是鱼儿进退的通道.冷一些,沿斜坡往深水区退一点,暖一些,又沿斜坡往浅水区进一点.鱼儿究竟聚集在斜坡的哪一段,可以根据气温水温推测,并通过试钓验证.
测试深浅,勘察地势,若发现斜中有平,平中有坑,当然最好.另外,水中有种种障碍物,诸如石包、树桩等等,可以选作钓点.
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这句谚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水草覆盖,既有避风遮光保暖的作用,又有丰富的食物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所以鱼儿喜欢在水草中藏身和觅食.藏身厚密的水草之下,犹如人们睡觉时盖了大棉被.有的地方,浅浅的河沟或塘堰,水草密密麻麻,铺天
寒冷的冬天,中午时段气温比早晚略高,所以人们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外出钓鱼时间以上午9点至下午3点为宜。这条规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定律。大约在元月左右(农历冬月底至正月初),处于气温最低阶段。四川北部地区,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这样的低温,野钓
冬天温度低,鱼儿懒动,吃口轻微,钓鱼有难度.冬天温度低,水里溶氧多,小杂鱼少,大鲫集中,是冬钓优势.我爱冬钓.冬钓与气温,风向,选位,诱饵,钓饵,钓具,钓法等都有关系,这里仅谈一点体会:钓获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仅仅看温度是不够的,我很注意温度的变化,从变化中捕捉
1)钓点的选择:冬天由于天冷,鱼儿都躲到了深水、水温相对高的地方避寒,这时候找到鱼群是关键。钓点的选择要记住水深、背风、向阳、水底有杂物的地方。2)诱鱼(打窝子):因为冬天水温低,鱼儿活动范围小,而且饵料的味道在水中传递变弱,所以,窝子
进入冬季钓鱼,鲫鱼需要大量的动物蛋白来维持能量,所以在进入冬眠之前,最好选用动物蛋白含量较高的饵料,如:冬鲫、红虫1#、红虫2#,用速攻2#或夏鲫等调整状态,如果在自然水域垂钓鲫鱼,建议用大野战40%+九一八2#40%+红虫2#20%即可。您在池塘用速攻钓
冬天钓鱼别有一番风味,一般冬季都是钓鲫鱼,下面讲一下冬季钓鲫鱼的技巧方法一、钓点阴阳面的选择。冬季寒冷,所以应该选择向阳的窝点,这是很多人所持的观点。但在实际情况中,笔者认为:隆冬钓鲫的钓点选择,只选择阳面不太科学,因为很多阴面钓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