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悬坠钓法中,无论是休闲垂钓还是竞技垂钓,双钩钩距选择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能根据变化了的鱼情和水情随时调整双钩钩距,直接影响着上鱼的快慢和钓获量的多少,不能小视。有的人用相同的钓组和饵料,但钓获量却比你多,他的钓具在整体上看不出与你有什么不一样,问题恰恰就出现在钩距上。
一、钩距的定义
所谓钩距,在钓鱼界是指采用双钩垂钓时从下钩的钩柄圆头到上钩的钩底的距离。
二、决定钩距大小的因素
钩距的大小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1、鱼钩的大小;2、所钓之鱼的品种和习性;3、上鱼速度快慢和调标的需要。
1、由鱼钩的大小决定的。鱼钩的大小决定了你所钓的鱼的大小,大型钩的本身钩型就大,钩距也就会随之变大,而小型钩的大小也带来钩距的小,如一枚3号白袖,他的整体高度是0.8毫米,那他的钩距乘以2,一般是1.5厘米左右;一枚伊势尼10号钩,他的整体高度是1.5厘米,那他的钩距就应该是3厘米。
2、由所钓之鱼的品种和习性决定的,鱼小双钩钩距宜小,鱼大双钩钩距宜大,总的原则是钓大鱼要拉大钩距,防止鱼吞饵时另一饵妨碍进口,钓鲢鱼钩距很大是为了适应鲢鱼吃下方溶散饵料的习性。如钓小鲫鱼还要保证2条鱼分别吞钩时不会相互干扰,钓鲫鱼时双钩钩距的要求是最简单的,两个钩距大多是可以适宜的;鲤鱼的钩距在一般情况下2个就够,鳊鱼的钩距是根据你所用的钓饵的情况来决定的,如用饵料以商品饵或颗粒饵类为主,2个钩距足够了,而以草类浮钓,那他的够距可尽量放大至10~30厘米以上,青鱼和草鱼的钩距也不复杂,只要在两个钩距上稍微放大半个就行,也可利用钓鲤鱼的方法而没有钩距,增加稳定性。浮钓草鱼时,也可采用钓鳊鱼时的钩距,笔者底钓青鱼和草鱼时,大都是放大钩距而不缩小。只要有很好的遛鱼技巧就行。
3、由上鱼速度的快慢和调标需要决定的。这方面大都在竞技钓鱼比赛中使用的比较多,鱼情越快钩距就越大,最大时可达3~4个钩距,而慢则不用减小钩距,而钓底时要适当缩小钩距以方便调漂。
三、悬坠双钩钓法钩距的调整
悬坠双钩钓法钩距调整总的原则是钓口大且生口的鱼,钩距相对可以大一些,钓口小口猾且慢的鱼,钩距可小一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正常的钩距,应为1.5~2个钩距,浮钓钩距可略大一些,2-3个钩的距离;底钓猾口鱼时可相应小一些,1~1.5个钩距。
2、钓生口快鱼时,钩距可大一些,以2~3厘米为宜,理由是因为双钩距离大,会使钩饵在水底自然的状态下张开的越宽阔,其饵的目标也就越明显,中双鱼的几率会相对提高,但也不是说拉的越大越好,钓鲫鱼时,钩距超过3厘米以上容易出现假口。
3、钓慢而猾的鱼时,以正常的钩距(1.5~2厘米)为宜。或缩小一点钩距,如两钩钩距太大,易出现下钩太钝,上钩太灵的现象。
4、钓混合鱼时,可将双钩距离拉得大一些,用一个半到三个钩距。考虑的因素主要是饵团大,鱼嘴大,如钩距太小,双饵可能同时卧底,如遇到淤泥底,双饵会陷入泥中,钓混合鱼时,在钩距拉大的同时,要同时将浮漂的目数调的更高一些,让较大浮力能承托起大饵团,使下钩刚触底,上钩悬浮,提高浮标的灵敏度,双钩距离大,还能避免鱼把双饵同时吞入口中。
5、底钓合理的钩距一般应一个半到两个钩长为标准。而浮钓快鱼时,为提高速度,追求钓双尾,应适当拉大双钩距离,以2~3个钩长为好,鱼越大钩距越应适当拉大。
在悬坠钓法中,无论是休闲垂钓还是竞技垂钓,双钩钩距选择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能根据变化了的鱼情和水情随时调整双钩钩距,直接影响着上鱼的快慢和钓获量的多少,不能小视。有的人用相同的钓组和饵料,但钓获量却比你多,他的钓具在整体上看不出与你有什么不一样,问题恰恰就出现
我原以为抄鱼是个简单的事,甚至认为离开抄网照样可以钓鱼,可现实中的两件事给了我极其深刻的教训。那是去年10月6日的下午,我与一位钓友去垂钓,当钓友钓到一条重约10千克的大草鱼时,我一时激动,担心跑鱼便跳进河里去帮他捉大鱼,"抄网,抄网"尽管朋友提醒我用抄网,可
新手学钓鱼最初遇到的问题就是鱼钩的绑法八字环的绑法等问题,下面图文解析八字环的绑法,简单易学而且绑出来的八字环非常结实,大家都知道八字环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绑的不好,一般遇到稍微大点的鱼都会从八字环那个地方断线。八字环也分大中小号,粗线配大号,细线配小号。
浮漂作为一种鱼讯传导工具,在钓鱼的过程中事关重大。一直以来,关于浮漂材质对浮漂信号的影响,有着芦苇灵、羽毛稳、巴尔杉木中庸的说法,不知是不是一种传说。我一直认为,浮漂材质无法决定浮漂信号的表现。任何材质制作的浮漂在水中的表现都等同于均匀
各种浮漂的特性1.芦苇漂:用此类材料制成的浮漂最大的优点是大家所说的比较灵敏、漂体坚固、不怕挤压、耐冲击等。当年,台湾把这种浮漂传进来的时候,台湾钓鱼人和广东钓鱼人使用芦苇漂一般是用于钓综合鱼、罗非鱼,适用于这种钩重、饵重、线组粗的鱼情使
选购浮漂的三步曲一、外观检查购买浮漂时,第一步就是目检。方法是:将浮漂拿在手中,漂颈位置架在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间,边转动边检查漂身左右是否对称、漂尖与漂脚是否构成一条直线等。如果出现漂肩高低、宽窄不对称、漂身左右明显不等以及漂尖插入漂身的位置不同心等,则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