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实兼备:虚,指的是粉末状物质;实,指的是颗粒状物质。二者合二为一。饵团投入水中后,粉末状物质雾化快,会在水中形成一片粉末状雾区,以吸引周围的鱼。颗粒状物质沉入水底,可供游来的鱼食用。由于颗粒十分小,鱼难以一时吃得很多,吃不饱,可是又舍不得离去。这时钓鱼人投下钓饵,钓饵的质量比诱饵更高,不愿离去的鱼一旦发现钓饵,便舍去吃着很费劲的小颗粒诱饵,去吃钩上的钓饵,正好中钩。
若只有粉末状物质,而无颗粒状物质,鱼不会留得久,因为粉末状物质漂散开,不容易集鱼;若只有颗粒物质,鱼发现的慢,诱鱼效果差。所以配制诱饵时应本着虚实兼备的原则,既用麦麸类粉末状物,也要用碎玉米粒、小米类、饼块类物质。
(二)一定要有气味:鱼的嗅觉十分灵敏,鱼在水中发现食物往往是先用嗅觉。一旦发现自己喜好的气味,便循着气味的散发的方向游来。因此,配制诱饵一定要注意气味这个原则。通常用得最多的气味是香味和甜味。
(三)使用的原料要洁净:不使用腐烂变质的原料,即使使用臭味饵,腥味饵,也不能使用粪便类的物质。阿魏有轻微的毒素,宜少量使用,要选用新鲜,清洁的物质来配制诱饵。
(四)吃不了,吃不饱,不想跑:这也是配制饵料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意思是,配制的诱饵时鱼吃不完,也吃不饱,可是又舍不得离开。若是一次投很多的诱饵,鱼吃饱诱饵就对钓饵不感兴趣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配制料时常用粉末状的和小颗粒状的物质(如麦麸,小米)的原因,这就要求钓者在投放诱饵时掌握一定的量,不能一次投的太多,应在投了第一次后,等适当的时间继续投放,而且投放量更小,窝内始终有诱饵,可始终是那么一团,这样才真正起到诱鱼的作用。
(五)随机应变,灵活运用:配制诱饵或使用钓饵应遵循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原则,根据水情,鱼情酌情增添或减少饵料成分,如养鱼场的鱼吃惯了主人喂的饲料,钓此处的鱼应以该处的鱼饲料为主,适当的加些自备的饵料。
(六)以一种气味为主:配制饵料时应突出一种气味,不能将多种气味混合,否则饵料产生怪味或无味,鱼不咬食,白白浪费饵料。
气味的浓淡应注意一个“度”,过于浓烈的气味鱼不喜欢,气味的浓淡往往与气候,水温,水质有关。在水质较好,水中食物丰富的水域垂钓,饵料的气味应淡一些,若水质清澈,或是在寒冷的季节钓鱼,饵料的气味应浓一些。
(七)少而精:配制诱饵有许多原料可以选用,但并不是原料的种类越多越好,有了麦麸,就不必用糠粉,饼粉,有了香精就不必加蜂蜜,芝麻油……应以一两种原料为主料,在加些辅料即可。例如,以粉状物的麦麸,豆粉和颗粒状的小米,碎米为主料,然后再加些有气味的蒜汁,药酒等辅料即可,而且应主次分明,以主料多,辅料少,尽量做到少而精。
(八)只用对的,不必用贵的:配制饵料垂钓在“适销对路”,应以针对性为首要原则,有的钓友在饵料中使用麝香,这对工薪阶层的钓友来说就不经济了。况且也未必能钓到很多鱼,用其他香料完全可以替代。钓鱼毕竟是一种业余的消闲性的娱乐活动,大可不必在配制饵料上花大笔的钱。
(一)虚实兼备:虚,指的是粉末状物质;实,指的是颗粒状物质。二者合二为一。饵团投入水中后,粉末状物质雾化快,会在水中形成一片粉末状雾区,以吸引周围的鱼。颗粒状物质沉入水底,可供游来的鱼食用。由于颗粒十分小,鱼难以一时吃得很多,吃不饱,可是又舍不得离去。这时钓鱼
钓鱼者都知道“鱼食儿”重要,视其为专门学问。其实,若论对渔获量的影响之大,“做窝儿”与制饵一样,占有垂钓的半壁天下。但对这一点很多的钓者认识不足。即使有所认识,实践中也多是“粗放经营”,以为无非弄点好嚼货往里一扔,在窝饵配制,做窝技法,因鱼施窝等方面都极不讲究
诱饵的作用就是把水塘的鱼吸引到垂钓处。除台湾钓法使用饵料的方法是“诱钓合一”外,钓鱼时都应单独使用诱饵,诱饵的使用效果直接关系到能否钓到鱼。配制诱饵应达到三个目的。(一)把鱼引诱过来由于诱饵的数量比钓饵大,所以在水中的影响力也大,所谓立体窝,就是在水的上中下层
现代流行的钓法,诱饵抛投在何处,就以其为钓点垂钓。这种诱、钓同窝的钓法,往往钓获的鱼个头小,钓绩欠佳,有时打窝,用了五六千克诱饵,还“光头”。笔者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喂近钓远,诱钓分离的办法,鱼获颇丰。现代网捕、电打,鱼类生态受到破坏,钓手队伍不断发展
鱼饵按其在垂钓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诱饵和钓饵两大类,一般都分开使用。但在某些地区也有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也有一种饵料同时起到诱饵和钓饵双重作用的。诱饵是用来引鱼集中于某一点的饵料。它的作用是尽量使垂钓者能够“有的放矢”获得较好成绩。至目前为止,国内使用最多的是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菜籽饼的使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鱼塘、天然河湖,还是长江运河,尤其在夏秋,菜籽饼无论在打窝还是作饵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在多年的垂钓实践中,对菜籽饼的使用有一些小体会,个人感觉行之有效,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打窝菜籽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