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肥瘦之分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所谓水的肥瘦大多是由浮游生物的多少来确定的。水过瘦鱼类可食的浮游生物饵料匮乏;水太肥又容易对水体中一些理化因子产生不利影响。从直觉上看,水质可用色和透明度来表示。水色主要是由浮游生物多少来决定的。主要有蓝绿藻、硅藻、隐藻、裸藻、轮虫和原生动物,这些都是淡水中的中上层鱼类较好饵料。一旦人为向水域中投入化肥时(有些养殖户怕熟人来鱼塘钓鱼,碍于情面又无法拒绝时就用此法,让你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水体就呈青绿色;喂鱼时投入牛粪,呈黄褐色;投入人粪,呈翠绿色;投入猪粪,呈酱褐色等等。那么,在这些水域中垂钓,究竟如何施钓、用什么饵料、何时出钓等系列司题就凸显出来。笔者通常用以下技巧来对待肥水中的鱼,均有较好钓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有资料显示,溶解于水中的氧60%以上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另外40%左右由大气补充。由此看来,氧在水域中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在水7的表层(约50厘米左右)处于饱和状态,50厘米以下处经常有变化,再下层时不时缺氧。由于肥水中存在大量碎屑,阻碍了阳光的穿透性。同时,底层淤泥、腐烂物的发酵也消耗了大量的氧。因此底层不但不能造氧,反而成为巨大的耗氧区,它只能靠上层氧的扩散得以补充,而这种扩散和补充的速度非常缓慢。另外,肥水中的氧气分配不均且变化之大。资料分析,水域中氧气67.2%为“水呼吸”所消耗;14%为淤泥和腐烂物消耗;只有18.7%的氧供鱼类呼吸所用。所谓“水呼吸”,主要指肥水中大量有机物分解时消耗了大量的氧。基于上述状况,选择晴好天气出钓是明智和理性的做法。
晴好天气,水域中光照时间较长,水中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向水中释放较多氧气,同时也吸收水中二氧化碳。在溶氧足的水域鱼类四处觅食,活动频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若连续多日晴好天气,气温水温持续攀升的情况下,鱼类需氧量也有所增加,而且月巴水中的有机物会加快分解速度,出现溶氧不足的局面,此时就不宜出钓。阴天水中溶氧量相对较低,特别连续几个阴天,垂钓水域氧气就会过低,此时鱼也显得格外难钓。常有钓手抱怨说,有时天气不错,既无风亦无雨,水位正常,可就出现一天做了几个窝点,用了几种饵料,到头来只钓到几尾小鱼,于是便到处查找原因,说鱼饵不佳或运气不好等,其实这往往就是水中溶氧才足,鱼类无食欲原因所致。由于多日晴好天气,加之气温不断上升,通常会导致肥水处
溶氧严重不足,此时的鱼就显得特难钓。做为钓手要择日出征尤为重要。常言道,“久晴必有雨”。只要抓住雨天这有利时机,往往会有不错的鱼获。选择雨天出钓,是因为浙淅沥沥雨点飘落在水面,致使水中溶氧量不断增多,鱼类在水域中活动频繁;如遇中雨大雨过后,岸上和小沟渠昆虫、草籽等被水冲入河道,此时水域中不但溶氧充足,可食饵料也较丰富,此时鱼类十分活跃,四处觅食。特别雷雨到来之前出钓,鱼类咬钩很欢,笔者曾做过尝试,其效果非常明显。
大水域中的水生植物大多生长在沿岸、旷水区和深水带这三个分别不同的环境。这是依据光照条件和水域深浅自然形成的。这里所说浅水是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为零的深度。其上为产氧水层,溶氧量充足。其下为单一耗氧水层,只能靠水的垂直对流进行溶氧补充。补充深度如同一块无形的切面将富氧区与贫氧区分开,也将聚鱼区或无鱼区分开。这个层面的深度会因水的肥度不同而不同。也会因晴天、阴天、早晚、白天和黑夜、夏季与冬季的变化而变化。而鱼类也会随着水域环境变化来调整其摄食时间和栖息地。因此,这里所说的浅水是无具体界定标准深度的。依据水域特点,多数鱼类会在中上层活动,垂钓应遵循钓浅不钓深,长竿短用,抛竿近用的原则,从水情、鱼情等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方可奏效。
这里说的“动”有两层意思:一是在肥水水域找有水流动处下钩。譬如,进出水口处,开闸放水地方,下雨时岸上雨水流入河道促使水体流动等,另外,养殖户在养鱼池安装了增氧机旁,增氧机开启时那里水体是流动的,在此做窝下钩是很不错的选择;二是在肥水塘、河道等处垂钓,钩饵在水中要不时地挪动,让“死”饵变成“活”饵状,以此诱鱼前来咬钩。事实证明,在水体流动处下钩往往会有较好的鱼获。因这些水域中溶氧量充足,鱼类非常乐意在此游玩、逗留和觅食。
肥水水域水温升降较快,特别是炎夏和初秋时节,早上和中午相比温差很大。这种骤冷骤热的天气会使上下层水温形成对流,增加水中溶氧量,所以,在炎夏和初秋垂钓,上午好于下午,傍晚好于凌晨。夜间是鱼和浮游生物耗氧最多时段,尤其是鱼密度较大的池塘耗氧更大,常出现“翻塘”也多在夜间和凌晨。上午通过太阳照射,水域中水生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会使水中溶氧得到补充。中午和下午时段水温迅速升高,鱼自感不适就蛰伏不动弹。鉴于此因,在肥水塘垂钓最佳时、司为上午7~10时,午后4:3--8时。但在自然水域中情况恰恰相反,一般清晨至9时,下午5时过后,喜欢夜钓的朋友,在夏日夜幕降临时出钓也是较理想的选择。因此时水温开始下降,鱼类是变温性动物,其体温也跟着下降,自感舒适。在水中氧气充足时,鱼类便进行大范围活动,本能地恢复觅食行动且有较强食欲。此时大鱼咬钩几率相对比白天要高许多,这就是夜钓的优越性。
通常情况下,由于肥水中的大多鱼类可食饵料较为丰富,但是也不能说它无食欲,关键看你用饵是否对鱼的胃口。因此,在肥水塘钓饵应以素食为主,荤饵为辅。鲫鱼以胡豆粉、面团、米饭粒作钓饵为宜,若是小钩用半粒饭粒穿钩即可,面团用绿豆粒大小为妥。不管是面饵还是饭粒饵,都要软硬适度,垂钓时才能恰到好处。荤饵以鲜活小红蚯蚓、白蛆或面包虫即可。若钓草鱼和鲤鱼,可用嫩玉米粒(生熟均可),或煮至七成熟的红心薯丁等。也可用酸性草尖、嫩红薯腾尖、嫩狗尾草等钓草鱼。
水有肥瘦之分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所谓水的肥瘦大多是由浮游生物的多少来确定的。水过瘦鱼类可食的浮游生物饵料匮乏;水太肥又容易对水体中一些理化因子产生不利影响。从直觉上看,水质可用色和透明度来表示。水色主要是由浮游生物多少来决定的。主要有蓝绿藻、硅藻、隐
钓混养时应用些小药类成分调整饵料味型是常态,在较热的晚春、夏秋时节,我用的效果比较好的就是药酒类添加剂。我生活中基本不饮烈酒,对药酒的成分和配方理论也并没有研究。多数时间,我都是使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市售商品中药酒。因此,我只能是在这里谈一点使用上的感觉。因为
说起原塘料,第一想到的就是原塘颗粒。其实,养殖行业在鱼的不同生长时期,会投喂不同配方的颗粒饲料。而且各地的水产部门,也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符合本地水质鱼情的配方,因此原塘颗粒不具备跨地域的绝对通用性,原塘料搞不到的时候,只能是通
说实话,休闲池钓和竞技钓,无论是鱼情、环境,还是氛围、感受上都是界限分明的。竞技比赛用饵的思路,无非是集中在味道和状态两个方面。味道这东西,估计要依靠赛前对鱼情的打探,这点就如同“蜀人喜麻辣,广人喜甜鲜”一样。只有知道当地的鱼喜好哪口,才能针锋相对的调出鲜香的
一些放鱼、也常换水但长年不清底的竿坑,夏天因为烂泥臭底的现象不少见。我如果不是去年钓鱼时,为了捞回掉落水中的浮漂。也不会了解到臭底鱼坑的“遗臭”:那年夏天,我在市南郊北湖公园一收费鱼池钓混养。据说多大鲫大鲤,垂钓中感觉此坑鱼密度极低,钓底漂相几乎无口可言。半水
养殖投放塘是指定期放鱼按天收费的坑塘,它有水面小、水位浅、水深基本一致、水底地形单一等特点。正是由于养殖塘有以上特点,长期以来人们都有这样的认识:在投放塘里钓鱼,饵料决定一切,只要饵料对路,钓鱼就能获取丰收。其实也并非尽然。由于投放塘投放鱼量少,鱼儿活动规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