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的就食
钓回来的鱼什么时候开始吃食?鲫鱼、鲤鱼很久都不吃,黄颡从第二天起就吃蚯蚓,黑鱼却一样许久不吃。这告诉我们,许多鱼在受到惊吓后不吃东西。难怪撒网、电鱼以及其它许多对鱼产生冲击的情况发生后,鱼不咬钩,难怪钓场要保持安静,排除干扰。
鲫鱼吃食并非人们想象的一口咬,而是张口吸食,吸进嘴里也不马上吞咽,而是咀嚼一样品尝几下,然后又吐出来。不知道是鱼的本来习性还是颗粒饲料太硬,喂蚯蚓也有同样现象。值得注意的是,鲫鱼吃饵时有四种动作:一是原地不动;二是抬起头来;三是立即游开;四是上浮。这给我们很多启示:鱼为什么送漂?是因为鱼吃食时头朝下,食物进嘴后头抬起来,或者整个身子浮起来,于是,钩的位置上升了,浮漂自然也就往上送了。为什么点漂?鱼原地不动在那里咀嚼似地品尝。如果鱼立即游走,则既可能是斜拉,也可能黑漂(当然,黑漂还有其它原因,如往肚里吞咽,往斜坡下方游走等)。鱼咬钩后为何脱钩?原因也可能很多,但起竿太慢,无疑是其中之一,因为鱼咬钩后又把食物吐掉,起竿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它吐钩之前,即送漂之时,而不是之后。鲫鱼吐食后很快还会吸食,吸食后有可能吞掉,也有可能再吐。
二、鱼的居留处所
因为鱼缸不到一米深,不管什么鱼,基本上都停留在水底。不过,有时候也浮起来,浮游的规律与气温、气压、水质明显有关。夏季温度高时,常活动在水的中上层,闷热时浮在水面,冷季则匍匐于水底。水质清新,鱼在水底,浑浊时往上浮。还有一个现象,我的鱼缸放在车库里,鱼多数时候栖于靠车库里面那一端,原因可能是那一端光线较暗。后来,我把强光这一端用木板遮挡住,鱼又常躲在木板后面的荫凉处。可见,鱼害怕强光。这些现象告诉我们,鲫鱼虽是底层鱼,但在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时又会上浮,死守底钓有时是不行的;鱼怕强光,选点时应选有房屋、草木、杂物遮挡处或深水中。
三、鱼什么时候最活跃?
鱼在一般时候,并不显得活跃,总是慢吞吞地游动,给人一种优哉游哉的感觉。只在两个时候较为活跃。一是就食时,特别是争抢时动作麻利,行动迅速,游蹿不停。二是换水时,我用虹吸管换水,开始时鱼没多少反应,快放完了,他们四处乱蹿,而且争先恐后往水管口挤,很明显,他们想跟着流动的水往外逃离。逃不出去,他们躺在缸底跳动、挣扎。放入新水后,显得特别高兴,在缸内到处游动。摇头摆尾,翻身侧背,仿佛在翩翩起舞。这个现象又给人以启示:鱼在水流减少时能感觉到危险,会跟着水流往外走,所以,静水放水时钓鱼会受影响;河流到了退水时,鱼会往下游走,钓谚有“七上八下九成堆” 之说(即农历七月河水涨时,鱼在上游,八月水退了或者因进入秋季枯水期后,鱼在下游,九月深秋,鱼就沉底了)就是这个道理。此外,鱼爱新水,如果池塘里有新水灌入,鱼一定会往那里跑,这就为我们选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于养鱼时间不长,还有很多问题都没搞清楚。我想今后继续把鱼养下去。首先,把鱼养好一点,别让它死去;其次,继续观察,从中发现更多东西,找出更多规律,为更好地钓鱼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一、鱼的就食钓回来的鱼什么时候开始吃食?鲫鱼、鲤鱼很久都不吃,黄颡从第二天起就吃蚯蚓,黑鱼却一样许久不吃。这告诉我们,许多鱼在受到惊吓后不吃东西。难怪撒网、电鱼以及其它许多对鱼产生/中击的情况发生后,鱼不咬钩,难怪钓场要保持安静,排除干扰。鲫鱼吃食并非人们想象
突破小鱼封锁用短子线,鱼口轻用长子线。拉饵打浮、钓离底,钩小饵轻,主抓浮标到位前的加速、停顿,一般不抛足线。另外鱼上浮了,层层叠叠,鱼层很厚,虽然密度不同,但为了争取不同泳层的鱼咬钩,在用短身长标尖浮标的同时将子线改短,10~12厘米。这样,浮标翻身两钩已完成
鱼都有见饵就聚,不到饵吃得差不多了不会散去的共性,又有吃惯了什么就认什么的个性,所以钓混养一定要选准原塘颗粒。与钓快鱼先钓底,后打浮,再钓过程不同,池塘钓慢鱼基本上都是钓底,但底钓无口时会有许多变化,如钓灵改钓钝、鱼不咬钩逗一逗、鱼讯不实慢半拍、远抛钩往后引、
我非常推崇“三分钓技,七分钓位”这条钓谚。要用七分的精力选到一个好钓位,再花三分的精力把鱼钓上来。对此,又有一条钓谚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忠告:“钓点臭,眉头皱;钓点香,鱼满缸”,并告诫道“仔细选好位,鱼获是关键”……而如上面所说的用饵问题,只有服从于“七分钓位”
对鱼星的认识问题,可以说是当今钓坛上一大热门话题,或久或近,国内业内媒体都刊有对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皆说明钓友们对鱼星是非常感兴趣的,看着水面鱼直吐泡泡,作为钓鱼人谁会不怦然心动呢?什么是鱼星?简单地说,鱼星就是鱼在呼吸过程中排出的废气(
面对江河湖海一派苍茫之水,钓鱼人不断总结出了许多观察鱼情、了解鱼情、认识鱼情的钓谚,如“鱼有鱼道,乌有鸟路”、“鱼星冒,鱼儿到”、“小鱼跳,大鱼到”、“鱼儿嚼水,顾命不顾嘴”、“水底泛青苔,必有大鱼在”、“水下小鱼多,大鱼不在窝”、“河边水腥气,钓者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