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商品饵在外包装袋上都标注了饵水比为1:1,那么我们在开饵时是否一定要遵循这个比例呢?不尽然!假设你要调配一份拉得很小的拉饵,如果按照1:1的比例可能达不到要求,这时若是减少加水量(如1:0.9),开出的饵感觉是硬些,但拉出的饵却很小,而且不影响钓效。反过来讲,你想拉大些,又没有拉丝粉了,完全可以多加点水(如1:1.1)来达到要求。
在气温、水温均低的情况下,开饵要提前30~60分钟,且加水量需略多点。假设在常温下的饵水比是1:0.9,在冬天时就可按1:1开饵。在高温季节开饵,一定要现用现开。尤其是高脂肪的饵料,由于它会破坏拉丝成份,所以开拉饵时一定要格外注意。
很多钓友开饵都用量杯,但如果身边没有量杯怎么办?不要紧,可先按饵料多少大概加水。但要注意,饵料充分吸水后不要将其团起来或是打死。如果是水加少了,以手沾水淋其表面,然后将饵划拉开。这时不能急于将饵揉成团,要待饵料充分吸水后才能打饵或团饵。如果是水加多了,先将饵料划拉开,在其表面均匀地撒上干粉,然后搅拌,待干粉充分吸水后即可正常使用。
很多钓友在开拉饵时认为:多加拉丝粉,拉出的饵团就大。其实这样开出的饵料不是残留物多,就是拉不出饵来。也就是说,拉丝成份过多,反倒影响拉饵的质量。拉饵时如果出现一饵大、一饵小的情况,可先将饵团握两把。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必须要看看绑钩的子线是不是在钩柄的内侧(子线在钩柄外侧肯定会影响拉饵)。如果没问题,则说明拉饵中的拉丝粉放少了。
很多商品饵在外包装袋上都标注了饵水比为1:1,那么我们在开饵时是否一定要遵循这个比例呢?不尽然!假设你要调配一份拉得很小的拉饵,如果按照1:1的比例可能达不到要求,这时若是减少加水量(如1:0.9),开出的饵感觉是硬些,但拉出的饵却很小,而且不影响钓效。反过来
水色深味宜淡“水至清则无鱼”和“浑水摸鱼”,前者是说鱼借水色隐蔽活动,水色澄清一眼能看到底是钓不到鱼的;后者是说,鱼有视觉,浑水模糊了鱼的视线,适合摸鱼而不适合钓鱼。钓鱼看水色,既不能太清也不能过浑。水至清则无鱼,必须垂钓透明度以下并有一定深度,但浑如泥浆,
是否露钩尖,这是个不着边际的问题,也是个难以定夺的问题。用饵料时,除了初学者,三个指头搓出来的饵团,好像有意要让它露点钩尖,也难,看谁又会去有意搓个露尖呢?饵团入水之后,雾化了,最后必定是一点残剩饵粒脱离鱼钩,那时漂也抬起来了该换饵了。如
1、自然饵巧挂钩钓鱼用什么做饵,自古传下来的有钓鲫鱼用蚯蚓、蝇蛆和米饭粒,钓鲤鱼用面团、玉米、煮熟的红薯块,也有用蚕蛹的。这些来源于自然界,通过采集、挖掘得来,再经蒸煮泡拣等简单加工就能挂钩的饵称为自然饵。取以上物质做饵不仅是因为它分布广,唾手可得,采取方便
有几位钓友来信提到装鱼饵的问题,有的说装饵的方法很重要,虽然是好钓饵,也要有正确的使用方法。也有人认为只要钓饵好,不论怎样装钩,鱼都会咬。究竟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的确,装钩看似简单,但其中仍有许多技巧,操作正确者,能充分发挥钓饵的作用。否则好饵得不到好用,只能
钓友问:同样使用鸡饲料作鱼饵,别人都能钓上鱼来,而我却钓不上来,不知什么原因?在饵料相同的情况下钓不到鱼,就要从钓具和操作方法去找原因。如用手竿垂钓,就要检查钩、漂、坠匹配是否合适,如坠子太重,沉入水底,鱼咬钩轻时,浮漂无反应;浮漂过大,钩不着底,底层鱼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