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问:在钓具的选用和组装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选结实一些的,感到灵敏度差;选灵敏度好的,又往往感到这些钓具欠结实,遇到大鱼就出事。有没有两全之策?
“结实”与“灵敏”,是在钓取不同鱼类时,在钓具的选用与组装时所采取两种不同的选择。它们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对于一些老钓手来说,他们心中似乎有杆“秤”,钓什么鱼他们会按这种鱼通常的重量、冲撞力等去准备钓具。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垂钓时可变的因素甚多。以鱼的冲撞力来说,同样大小的鱼,会因为水温、水中含氧、水的肥瘦以及鱼的性别、饱饿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就要求钓手既要了解自己钓具的性能,还要对临时发生的情况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做到随机应变。在这些变化的情况面前,有些经验不足的新钓手,他们会感到奇怪,就会产生结实与灵敏的矛盾感:同样的钓具有时感到非常称心,既有很好的灵敏度,钓具又很结实。可遇到上面所提的一些情况时,就感到自己的钓具“不称职”了,明明同是一样的鱼,到雨前天气闷的时候不爱咬钩了,而且咬钩时动作特轻,对原来准备的粗线大钩,这时感到它反应迟钝了。而有些原来用小钩细线钓小鱼的人,竟能将大鱼钓上来。有些钓手希望有一种既结实又灵敏的钓具。
在这些情况面前,想单纯地依靠钓具的功能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钓具的功能非常有限,必须要求钓手要熟悉鱼情、水情及其相关因素,既充分发挥渔具的功能,又要合理的组装匹配,还要巧妙地运用垂钓技法,这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钓具的结实与否,取决于它内在的质量(这与合理地使用也有密切关系),其中又以钓线的问题最突出,有的人在钓线拉力不足时就以加粗线径的办法,以增强其拉力,钓线过粗,自然就有迟钝之感。
如欲单纯地为了解决既要结实又要灵敏的问题,这并不难。现在许多渔具生产厂家,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生产出许多优质产品,以钓竿来说,高档的碳纤竿,就能达到既结实又轻巧的目的。现在有些优质钓线,线径很细,但其拉力达到惊人的程度,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现在有些鱼钩,钩条纤细,但它坚硬而不脆,锋利异常。这些渔具就可达到既结实又灵敏的要求,鱼与熊掌皆可得矣。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一个“惟渔具论”者,只是想说明,有这样一些渔具。
此外,即使钓具笨重一些,通过合理组装匹配,照样可以获得灵敏的效果。 我还觉得不仅不要将结实与灵敏对立起来,而且还要巧妙地利用钓具的这两种特性为自己服务。
钓友问:在钓具的选用和组装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选结实一些的,感到灵敏度差;选灵敏度好的,又往往感到这些钓具欠结实,遇到大鱼就出事。有没有两全之策?结实与灵敏,是在钓取不同鱼类时,在钓具的选用与组装时所采取两种不同的选择。它们都是相
钓友问:钓鱼时多装几只鱼钩,能起到以多制胜的作用吗?以钩多制胜的方法,不论是生产捕钓和休闲垂钓,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但它不是万灵的方法。它受许多条件制约,以休闲垂钓来说,使用钩的多少,一定要随垂钓方式去配钩,不能一概认为钩越多越好。
手竿的一种,顾名思义应该是适合溪流钓鱼的鱼竿。可是在台钓竿约定为收缩105~120厘米,并赋于其不同调性之后,为满足休闲钓鱼携带方便的需要,制造商从传统钓鱼的操作特点出发,把短节、收缩55~68厘米的不同长度鱼竿归为溪流竿,它的特点是中鱼后会变调,适合钓慢鱼。
垂钓时,钓友经常遇到鱼钩挂底的现象。初钓者往往是急抖鱼杆或扯杆拉线。这样轻则鱼杆接口松裂或拉紧不易收缩,重则脱节断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现象呢?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几点经验,愿与钓友商榷。
长脑线悬坠底钓法,由于其设计科学,上鱼率高而深受广大钓友喜爱。加入“台钓”人数年均成倍增长。因此,有不少技术性问题需深入探究。如垂钓时,浮标有上浮,下顿的鱼咬钓信号,扬竿专却不上鱼就是课题之一,笔者总结多年来的实践,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钓鱼的人最向往的是钓着大鱼。一旦大鱼上钩,又兴奋又紧张,特别是新钓手,有时会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如果大鱼跑了,既懊丧又生气,心胸窄一点的甚至会吃不香,睡不好好几天。用手竿钓大鱼更难,那麽手竿钓着大鱼该咋办?我多年的经验,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