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水域,如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总是能见到钓鱼人在使用红虫饵垂钓,特别是在北方,冬天钓友江河等水域冰钓时手中根本离不开红虫,不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黑坑开始不允许钓友使用红虫钓鱼,听得最多的理由就是红虫对水质有很严重的污染。同时,钓鱼人也是非常担心,使用红虫饵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或许会得红虫病?相信众多钓友一时之间也难以分清真假对错,因此,笔者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虫的知识,带领大家来认识熟悉红虫,并讲述红虫与红线虫的区别。
红虫是摇蚊幼虫,生活在淡水湖泊、江河底部,摇蚊种类繁多,在整个湖泊的生物种类的体系中,约占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五。尤其是个体数量特别多,群居密度特别大,在每平方米里能达到五万只幼虫同时生存,因此,它成为了江河湖泊生物量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红虫,即摇蚊幼虫,在世界各地分布极为广泛,且数量巨大,在动物界中属于双翅目(Diptra),摇蚊科(Chironmidae)昆虫生物,栖息在淡水湖泊或江河等水域中,同时是淡水水域中数量最多的昆虫,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所有的淡水环境。摇蚊分属昆虫双翅目摇蚊科,它的身体里边富含血红蛋白,因而身体呈现红色。摇蚊的一生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卵、幼虫、蛹、成虫,有的两年才一个世代,有的却一年就能有七个世代,不过通常情况下,摇蚊一年会有两个世代,第一个是在春季的五月到夏季的六月,第二个是在夏季的八月到九月。春天或夏季的时候,摇蚊的卵会产在水面上,每个卵块里会有大概300~700个卵,可谓是多子多孙,因此夏季钓鱼的时候,红虫也是非常常见。
摇蚊幼虫,即红虫,体态特征既细又长,长度大概能达到2-30毫米,身体一般都是圆柱形的,呈现蠕虫状,整个身体由头壳跟十二个体节构成,前三个体节被称作胸节,后九个体节被称为腹节。每个体节的粗细都极为相近,外形差别不大。体色较淡,部分种类由于其体内有血红素,而使得身体呈现血红色,夏季刚孵出来的摇蚊幼虫具有趋光性,会在水面浮游,而经过三至六天的蜉蝣生活之后,则会进入水底栖息,并且利用藻类、细沙、淤泥以及其唾液腺所分泌的丝状物筑巢,大多数摇蚊会将巢筑成两头开口的管型。并且,随着幼虫转入水底栖息,其趋光性这一特性会改变为背光性。
摇蚊幼虫在经过四次蜕皮过程后,会进入到蛹这一阶段,并且每经过一次蜕皮,体色变会有所加深,从淡红色到鲜红色,在到深红色,直至黑褐色的蛹。除去环足摇蚊属Cricotopus中的某一部分专吃植物的种类之外,多数幼虫可分为肉食性和杂食性两大类,其中,肉食性的幼虫会以甲壳类、寡毛类,甚至是其他摇蚊幼虫为食,而杂食性的幼虫则是以细菌、藻类、小动物及水生植物为食。
关于红虫的知识今天笔者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在下篇文章中,笔者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用红虫饵钓鱼的相关知识,敬请期待。
钓鱼123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一直以来,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水域,如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总是能见到钓鱼人在使用红虫饵垂钓,特别是在北方,冬天钓友江河等水域冰钓时手中根本离不开红虫,不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黑坑开始不允许钓友使用红虫钓鱼,听得最多的理由就是红虫对水质有很严重的污染。同时,
在上一篇文章《钓友分享红虫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上)》中。笔者给大家讲了关于红虫饵料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简单的装钩技巧,今天接着上一期的文章,继续给大家讲讲关于红虫饵料的使用方法。一、出钓时携带和保存红虫的方法用红虫做钓饵垂钓时,为避免野外气温低不好捆绑,或者是为节省
红虫多生长于野生环境中,因环境的不同,个体大小会有一定的差异,它们在每年的11月份前后会羽化成一种不咬人的蚊子(即摇蚊),11月中下旬产卵于水中,虫卵大概20天左右就会变成幼虫,40天左右成虫,最大个头可达1.8厘米至2.3厘米。红虫饵是一种极好的钓鱼饵料,无
这几天看到有很多的网友留言,询问红虫饵的装钩方法以及如何自制鱼饵,笔者整理了一些,下面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在装钩的时候能够有所助益。一、直接挂钩法此法也即将活红虫直接横挂在钩上,每只钩子上每次可以挂一条,也可以挂多条。挂多挂少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尤其在江河钓
相信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春季或是偏夏季了吧,温暖的春风已经慢慢被烈日取代了,水中鱼儿们的活性也是越来越强,对于咱们钓友来说,幸福的季节已经到啦!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使气温和水温已经明显提高了很多,但是普通的自制鱼饵或是商品饵料并不是每次都能被鱼儿们所
野钓是现在绝大多数钓友选择的垂钓场所,随着人越来越多,鱼儿对于饵料的挑剔变得更加突出,而使用荤饵的话还能弥补一些饵料方面的欠缺,毕竟食用荤饵这种高蛋白饵料是鱼类的天性。但是在温度稍高或是小杂鱼已经恢复活力的季节里,如果单独使用红虫或是蚯蚓来当作饵料的话,很难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