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垂钓运动中,新钓友们一般都会遇到一件十分无奈的事情,那就是脱钩跑鱼。针对常见脱钩跑鱼的原因,笔者在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份比较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对新钓友们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我们从脱钩跑鱼的现象来进行分析。
脱钩跑鱼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1.提竿后挂中鱼体某一部分,鱼钩上有一部分鱼鳞或者鱼嘴。
2.提竿后感觉鱼体力量很大,刚刚开始遛鱼,便马上出现切主线子线、鱼钩被拉直、或者断竿的现象发生。
3.遛鱼花费了很长时间,最后却在抄鱼入网的瞬间切断子线,大鱼逃跑。
脱钩跑鱼的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常见的脱钩跑鱼原因如下:
1.主观原因造成的跑鱼:垂钓者对渔具的使用方法不了解,造成搭配不当、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周全而导致跑鱼。
2.自身原因造成的跑鱼:垂钓者急于求成,遛鱼操作不当,或是过早的提竿、抄鱼不成功等原因。
3.客观原因造成的脱钩跑鱼:水情鱼情以及水底环境,渔具质量等各种因素,比如挂底断竿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脱钩跑鱼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和原因,笔者在下文提出几点建议给大家,希望新钓手们能够从中汲取一些经验应用到实际垂钓当中。
脱钩跑鱼的应对方法:
1.针对主观原因造成的脱钩跑鱼的现象,笔者认为,垂钓者在出钓前一天晚上就应该对钓具有一个简单的梳理,比如,钓线是否准备齐全,钓钩是否认真手绑。多检查几遍,看看钩子、子线、主线、乃至鱼竿、架竿、失手绳等有无损坏,是否可能对第二天的垂钓造成影响等,这是成为一个好钓手的必备途径之一。
2.针对自身原因造成的脱钩跑鱼的现象,笔者认为,新手在垂钓中应该尽力集中精力钓鱼,少说话多看漂,细心对待浮漂表现出来的每一个动作,认真抓住每一个可能导致脱钩跑鱼的环节。如在刺鱼时,充分抖动手腕,力度掌握均匀,防止刺入太浅导致脱钩跑鱼或者刺鱼太猛而导致拉托鱼唇,在遛鱼刚开始的阶段就脱钩跑鱼。在面对大鱼时,注意配合使用失手绳以及抄鱼入户不要操之太急等,要适当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遛鱼和抄鱼方法,防止脱钩跑鱼,将渔获稳稳的抄入户中。
3.针对客观原因造成的脱钩跑鱼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钓友们的实践总结来克服了。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某一水域水底经常挂钩,导致中鱼后的脱钩跑鱼现象发生,钓友们可以更换钓点垂钓,遛鱼的过程中尽量的避开这些区域。对于新钓具,新购买的子线鱼钩等,大家可以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如挂上注满水的可乐瓶来进行拉力值的测试,提前对自己的渔具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实战中的脱钩跑鱼现象发生。另外,长期不使用的渔具也要经常进行保养,尽量减少渔具老化造成的脱钩跑鱼给自己垂钓带来遗憾。
以上就是笔者自己分享的几种脱钩跑鱼的应对方法,希望对新钓友们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钓鱼123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在垂钓运动中,新钓友们一般都会遇到一件十分无奈的事情,那就是脱钩跑鱼。针对常见脱钩跑鱼的原因,笔者在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份比较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对新钓友们有一定的帮助。首先我们从脱钩跑鱼的现象来进行分析。脱钩跑鱼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1.提竿后挂中鱼体某一部分,鱼钩
许多钓友们在刚学习钓鱼时,好不容易钓到一条鱼,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拉上岸来。今天笔者就着重介绍一下常见脱钩跑鱼的原因,希望以后大家在钓鱼时多多留意,尽量避免跑鱼。常见的5种脱钩跑鱼的原因:1.鱼钩太大爱跑鱼。可能会造成鱼只吃了一部分,钩子没有完全的被鱼吸到嘴里,
无论是竞技钓还是休闲钓,跑鱼都是心情不快的事,问题是要找出跑鱼的原因,怎么少跑鱼或是不跑鱼。一、钓具匹配不当跑鱼不在少见笔者在一次参赛中手竿钓混养鱼,用2号脑线钓上一条1.3千克的草鱼。到决赛是仍用2号脑线,当一条草鱼上钩,先是向外冲刺,把线拉得嗡嗡作响
跑鱼一直是个叫人恼火的事情,不论是池塘还是野钓,本来口就不多,好容易逮住一口,顿了两下竿子一轻,鱼还没见面就拜拜了,叫人特别不爽。跑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子线过细。扬竿刺鱼的瞬间,中钩的鱼本能地向牵引力的反方向惊慌逃窜,于是“嗞”的一声切水声,子线就断了;提竿力
很多钓友都遇到过跑大鱼的情况,一种是提竿时“咯噔”一下,感觉刺到了大鱼,但瞬间脱钩;一种是溜没几下,脱钩跑鱼;还有拔河、断线、断竿及抄跑等,常常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可能纷繁复杂。但仔细推敲,原因也无外乎以下几种:一、 刺鱼不正不透:这种情况是实战中,跑鱼比
跑鱼在钓鱼过程中,还是常有的事,也是钓鱼人最头痛的事,并且凡是跑的鱼都是大鱼。笔者在此班门弄斧,向钓友们浅谈一下怎样少跑鱼。什么是跑鱼?笔者认为,从浮漂有正确信号手提竿感到鱼的力道(鱼吃进钩后),最终鱼没有进入鱼护识为跑鱼。论其现象大致分为:一、提竿后钩上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