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8月初就已经立秋了,但由于还处在“末伏”,正午尚能感觉到秋老虎的威力,江淮地区的正午温度能达到35℃左右。但是,一场秋雨一场凉,毕竟季节不饶人,立秋后弱冷空气初现,早晚与中午的温差拉大,天气显现出“秋意渐近,夏味犹存”的状态。气温的大起大落会迫使鱼儿频繁调节自身的生理技能,在不同的深度来回迁徙,也给钓友在选钓点、泳层时造成困难。而夏末秋初的温差变化,是直接影响初秋钓获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初秋垂钓的一切准备都要围绕温差来进行。我们应该随着近期天气、温度的变化,随即应变做好两手准备。
初秋时节的温差变化,要求钓友在选点时灵活多变。晴热高温时,深水区和草区水下凉爽,鱼儿喜欢藏身其中,可以沿用“夏钓潭”“夏钓荫”的策略。在早晚或阴雨天,则可以钓2米左右的浅水区。气温的起伏不但影响着鱼儿的活动,给选择钓点带来困难,也给鱼儿的食性带来变化。初秋时节,鱼儿的食性一般会与夏季相似,喜食清淡、清香的素饵。但是,如果出现连续一段时间的阴雨天气,使用腥香的荤饵鱼儿的上钩率就会明显提高。
去年8月3日,我所在的城市25℃-34℃,阳光强烈。我使用3.6米手竿和清香饵料在河边钓鲫鱼,起初1米多的浅水区效果不错,随着气温的升高,鱼口慢慢变稀。为了躲避火辣的太阳,我将钓点搬到跨河大桥下,桥下微风习习,小鲫鱼的咬口很旺。不远处的钓友也纷纷搬了过来,收获也都不错。而错失良机的钓友只能钓深钓远,才有一点收获,而且正午以后就不见他们提竿了,但桥下的钓友们还会不时上鱼。晚上5点过后,我的钓点上钩率开始下降。而桥外钓友的上钩率又开始上升了。于是,我又将装备搬出桥外,鲫鱼的咬口又恢复了。一天下来,我钓了1千克的鲫鱼,与其他钓友比起来算是不错的成绩。
8月10日,小雨转阴,气温23℃-28℃,但体感温度并没有预报的那么高。我由于去得迟,没有占到上星期的钓位,只好另选一处靠近深水区的钓位。我使用的仍旧是清香饵料,但是抛了将近20竿都不见动静,附近钓友却不时上鱼。我发现他们大多使用的是蚯蚓,或许是连续低温导致鲫鱼的食性发生了变化,也开始接受鲜腥饵料了。于是,我在饵料中撒了一点虾粉,鲫鱼很快就开始上钩了,这让我对鲫鱼随温度改变食性的特征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两次作钓可以看出,初秋时节外出选钓点和携带饵料时要做两手准备,要多试用多观察,确保饵料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另外,野外垂钓环境复杂,沟渠、池塘的水温与湖泊、水库的水温差别也会增大,而不同的水温会直接影响鱼类食性的变化。我认为,大水面的鱼儿变换食性比较早(由素食向荤食转变),而小水面的鱼儿变换食性比较迟,有时会相差十多天。我分析可能是大水面水深、水温低所致,所以应该留意气温、水温变化,并且随机应变。说到底,鱼儿食性的变化还是取决于水温的变化,水温变化以后,鱼儿就会调整自己去适应。但是,夏末秋初并不是最佳的钓鱼时段,因为温度经常起伏不定。温度的曲线变化直接左右着鱼儿的活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垂钓方式始终贯穿一个“活”字,因为“活”则成,“死”则败。
虽然8月初就已经立秋了,但由于还处在“末伏”,正午尚能感觉到秋老虎的威力,江淮地区的正午温度能达到35℃左右。但是,一场秋雨一场凉,毕竟季节不饶人,立秋后弱冷空气初现,早晚与中午的温差拉大,天气显现出“秋意渐近,夏味犹存”的状态。气温的大起大落会迫使鱼儿频繁调
风,对于钓者来讲既爱又恨。爱的是,在2-3级微风的吹拂下,水体溶氧量充足,能唤起鱼吃食的欲望;恨的是,刮五六级以上的大风时,波浪翻滚,竿梢摆动浮标倒,甚至连抛竿投饵都很难。立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开始下降,河水慢慢变凉,鱼情逐渐活跃,去河边钓鱼的人也多了起
处暑后,钓鱼人告别了炎热的夏季,迎来了秋高气爽的金秋季节。鱼类在这个时候也随着水温的下降,纷纷回到水底,结队游弋、积极觅食、积攒脂肪、准备越冬。此时鱼肥,喜好溜边,秋季近岸傍草更易获鱼。一、秋季钓边的理由1.水情特点经过夏天的雨季之后,江河、坑塘、湖库等水域,
1.钓具组配合理仲秋钓鱼,钓具与春天截然不同。因为仲秋的鱼儿,躯体肥大,食欲旺盛,吃食也不挑剔,摄食凶猛,咬钩后挣扎力强,具有一定的野性。根据鱼儿这一特点,钓竿要粗大结实,渔线直径要粗些,鱼钩宜大点。2.选用适口饵料仲秋时日的鱼儿食量大,且有洄游寻食的习惯,诱
现在正值初秋,关于钓鱼方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初秋时节的最佳出钓时间吧。出钓时间要根据当天温度状况而定。从节气划分方面来看,我们一般把每年的8月初到9月初称为“初秋”。虽然8月初就已经“立秋”了,但由于还未入“末伏”,气温还是很高,“秋老虎”还在发威,晴朗天气时
秋高气爽,秋实盈野,秋花吐芳,丹桂飘香。这真是农作物成熟与收获的季节,也正是一年当中又一个郊外垂钓的好时光。钓谚云:“春钓桃花水,秋钓桂花香。”此时此刻,钓鱼人不必为天气冷热发愁,也不必为水温高低担忧,可以大显身手,找准窝点,钓之有方,就能多钓鱼、钓大鱼,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