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与立冬封冻前的这一段时间,大多数钓友都会把钓点定在深水。因为浅水区的水色很清澈,而且气温比较寒冷,大家认为鱼是不会在浅水觅食的。其实这种观念让不少钓友失去了很多钓鲫鱼的机会。
多年的野钓经历证明,天气寒冷,浅水区一样可以钓到鲫鱼,而且多是大鲫。因为这两个季节水温较低,浅水区是不怎么来小鱼的,它们多数群居于深水不爱游动。而鲫鱼却很耐寒,他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游动觅食,如果连续几天天气晴好,鲫鱼一般在上午9时至下午2时这段时间来浅水觅食。这两种季节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只要白天与夜间的温差不太大,选择第二天出钓最好,就算第二天相对温度低一点也不要紧。
天气选择好了,选窝点一样很重要。在这种寒冷的季节里垂钓浅水,一定要找向阳、背风的地方,而且最好不要钓明水,要找水底有倒树、木桩、枝条堆、杂草丛等这些地方的边缘下钩试钓。浅水区水虽然清,但这些地方的边缘水色会很暗,鲫鱼这种季节多数都会在这些物体的周边觅食,只要有鱼就不是一两条,有时会让你钓个大丰收。
找到你所需要下钩的窝点后,可将钩上挂面饵连续抛上几竿。如果附近有鱼,浮漂马上就会有反应,这样的窝点你就可以守,用不了多久就会有鱼咬钩的。如果连抛几竿没有发现鱼讯,就要马上提竿换个位置,不要守了,证明这个窝点没有鱼(因为是浅水区,鱼发现诱饵的速度是很快的)。
另外,早春和深秋这两种季节的钓法是不同的。早春鲫鱼吃食会很轻,有时浮漂上反应的只是上一目或下一目半目的(即便是这样其实你提竿就会上鱼了)。如果你不抓住机会及时提竿,它就会只这么一口就不再动了,需要你再重新上食抛竿才能吸引鲫鱼再一次吃钩。
早春,鲫鱼的力量不是很大,所以需要选用小钩细线,小号浮漂,选择一把软一点的钓竿,钓饵也要做得松软一点。头几竿抛出的饵团要大一些,发现有鱼汛后,饵团不管是拉还是搓,都要小一点,便于鲫鱼吸食。如果出现光有漂讯而鱼不咬钩的情况,可上钩挂蚯蚓,下钩用面饵(早春小杂鱼很少咬钩,钓饵要以腥为主)。
深秋,鲫鱼为越冬贮存能量,故必须去浅水区那些杂物边缘觅食。而且这个季节浅水区的鲫鱼吃食会很猛,基本上是拉黑漂,有时根本没有什么过多的假动作,直接吞食拉着鱼钩向左或向右就走。所以要求你只能够使用一把钓竿,长短视水情而定,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也又便于换位)。发现浮漂下沉或平移就要及时提竿,要不然鱼钩就会被拉到杂草丛中,造成断线跑鱼。所以到了深秋要使用超硬钓竿,大号渔线,一旦发现由于咬钩就要快速提竿刺鱼,要求最好能够直接飞鱼上岸,以防炸窝。浅水区找钓鲫鱼没有必要打窝子(钓饵以香为主),春秋天气寒冷,钓饵和好后一时半会醒不好,所以要求在出钓的头一天晚间把钓饵做好,第二天用效果更好。
早春与立冬封冻前的这一段时间,大多数钓友都会把钓点定在深水。因为浅水区的水色很清澈,而且气温比较寒冷,大家认为鱼是不会在浅水觅食的。其实这种观念让不少钓友失去了很多钓鲫鱼的机会。多年的野钓经历证明,天气寒冷,浅水区一样可以钓到鲫鱼,而且多是大鲫。因为这两个季节
“入伏”后,高温“桑拿”天降临,给人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闷热。伏天气温高,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时间长,副热带高压会带来两种天气变化,常见的是多雨、闷热,再就是晴朗、高温、干旱,这种天气给钓鲫鱼制造了明显的障碍。于是有新手常问:“伏天的鲫鱼都到哪儿去了
炎热的夏天,多数钓友在大水面钓鱼时,大多是在3米甚至更深的水域做窝钓鱼。然而,受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高,水温也高,天气变得潮湿而闷热。受水温越高含氧量越低的影响,深水处虽然凉爽了一些,但含氧量却低,并没有多少鱼咬钩,需氧量高的大鱼咬钩就更不积极了,出钓一天也钓
进入大暑节气,受南北地域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钓友正式迎来了野钓鲫鱼的大好时机。然而,在这个时间段里鲫鱼并非想象的好钓,要想有一个满意的钓获,需要钓鱼人掌握一定的钓鲫技巧。阳历7月22—23日大暑节气后东北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天气的显著特征是高温多雨。气温
盛夏在一年四季中天气最热,气温和水温最高。野河里的杂草疯长,有的睡眠被水草全部遮盖,有的水面露着大小不等的草洞。繁茂的河草丛里,繁衍着许多浮游生物、小水虫、小鱼小虾,为鲫鱼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鲫鱼们在这里,可以预防天敌的侵害,有可靠的安全感;繁茂的河草水域
南方的大小水库、山塘、湖泊,在每年的5—9月这五个月是蓄水的大好时期,为后来的灌溉、发电、养殖奠定了基础。以离城市17公里的垌塘水库为例,它从死库容四五万方,通过5—9月的山水(没有河流)的积蓄,逐渐扩充到40—50万方。它以灌溉(抗旱)为主,每年的“双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