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钓鱼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结伴钓鱼中,某钓友频繁上鱼而其他钓友的钩子一口都没有。用多支手竿钓鱼时,也会出现仅一支竿子上鱼的情况,有时候漂挨着漂子都不咬。
对于此类现象,曾有多篇文章论述,但大多是在钓手的自身和线组的匹配上找原因,没有往鱼的方面去想。我记得曾有文章提到或可能是鱼群本身的缘由,遗憾的是作者一笔带过没有后文。但却为我们探讨这种现象提供了另一个出口。
在观察水族箱内放养的鲫鱼方面,我曾做过这样一些记录。当箱内只放1尾鲫鱼时,用木棍敲击箱体,这尾鱼惊慌失措,逃窜方向漫无目的,有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鱼或左或右拿不定注意。放2尾进入同样表现,虽然有时这2尾鱼表现出协同性,但几率不到20%。放进4尾鱼则有明显不同,其群体的一致性可达到80%以上。鱼放得越多,其协同性越一致。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鱼群游动的方向步调一致,没有一尾鱼表现出丝毫的犹豫。这好像我们人类,在灾害发生的最初时刻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只要有一人向着方向出逃,大家就会紧随其后,哪怕他的方向是错的。
鱼群的社会行为级别不高,没有分工和地位的差异。鱼类行为方面的学术报告显示,鱼群当中的个体具有相互学习的能力。这种记忆可长期存在于这群鱼的个体之间,形成整体觅食、整体洄游和整体防御。就鱼类的群体摄食行为来说,有学术研究资料指出:“当鱼发觉食物后即注视(产生摄食意图),然后划动胸鳍调整身体与食物的位置。”这个姿态表明了鱼儿就食前的准备工作,有些侧扁体型的鱼类还会摆出某种“讯号”架势,比如将身体弓为S型。鱼群的社会群体是个体之间在仔鱼阶段就形成的,譬如同在一个产卵场结合成的鱼群。其整体行为日积月累,协同会高度一致。虽然他们的觅食较为分散,但一旦有鱼找到了目标,这群鱼就会产生群体间的依赖性。对于周边的食物源则会表现出漠视,知道先发现的食物被彻底消灭后才会转向其他。
由此,若在钓鱼中碰上不断上鱼的钓友,不妨远离他去找另一拨鱼。否则,那鱼群只认人家的饵,你只能当“空军”。
几乎所有的钓鱼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结伴钓鱼中,某钓友频繁上鱼而其他钓友的钩子一口都没有。用多支手竿钓鱼时,也会出现仅一支竿子上鱼的情况,有时候漂挨着漂子都不咬。对于此类现象,曾有多篇文章论述,但大多是在钓手的自身和线组的匹配上找原因,没有往
鱼的生活规律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受气温、季节、风向、气压、水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鱼生活在水中的哪些区域只有了解了鱼的生活环境,钓鱼才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鱼都在水中的哪些区域生活呢?我们把水面分为底层、中层、上层三个层面。鱼因为生理的原因,生活在水
鱼类学包括的内容很多,钓鱼人起卖要懂得鱼的生理特征、摄食特征、食性和生活习性。一、鱼的生理特征鱼的眼镜是圆形的水晶体,在水下能看10-20米的距离,生活在水中、上层的鱼,比生活在底层的鱼视力稍好些。鱼虽然在水中生活,但通过光线的折射也能看到近岸的物体。既然鱼的
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去把握鱼类活动和觅食规律,就能随时准确找到钓机。笔者近两年来掌握这些规律,获得了不少的成功。一、活动规律一般人认为,鱼在水里总是不停地游动,一见到什么可吃的东西就会一口吃掉,所以在钓鱼的时候,见鱼不吃饵就不耐烦了。认为垂钓的水域中一定没有鱼
鱼是有味觉的。鱼的味觉器官有味蕾及自由末梢两种类型。鱼的味蕾在鱼的口、唇、咽喉、腮部和吻部等处的表皮中,在牙齿中间、口腔内部及触须上都有,有的还遍布全身,有些鱼甚至在鳍上也有味蕾。因此鱼类不像人或其他陆生动物,非得用舌直接接触某种物质才能辨出味道,鱼只要接近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说的是干任何工作,必须对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良好的结果。对钓鱼者来说,应该先把要钓的鱼的习性摸清楚,知道所要钓的这种鱼有什么生理特点,爱吃什么,其听觉、视觉灵敏程度如何,喜欢在什么环境中栖息等,才能有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