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谚说:“神仙难钓午时鱼”。据说是由于以下原因:夏季的早晚,气温逐渐下降,被阳光暴晒了一天的表层水迅速降温,并且密度增大,向底层沉降;而底层水的温度比表层水的温度高,密度也小,会向水面上升。上下层水流进行交换后,水下形成了适宜鱼类活动的富氧区,鱼儿活性增加,所以夏季早晚鱼好钓。而正午时,阳光直射水面,表层水和底层水的温差迅速缩小,水体的垂直水流中止,溶解氧也不会被带到下层水域,鱼儿于是在溶氧量相对高一点的中上层水域栖息,活性下降,这就是中午鱼难钓的原因。
上述说法有理有据,似乎无懈可击,但“神仙难钓午时鱼”的原因真是如此吗?我曾经带着疑问,在中午采用浮钓的方式逐层找鱼,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说,上午10点左右,采取钓“逗”、“飞铅”等方法还能有点儿鱼获,但10点-14点却鲜有鱼儿上钩(鲢鳙除外)。众所周知,鱼类是趋氧趋温的水深动物,从其趋氧习性上来看,午时的上层水域中溶氧量相对来说是最高的(缘由有三:阳光的光合作用;水表面微波产生的吸氧效果;水表层的密度小、分子间隙大、含氧量高),可是从其趋温的习性来看,午时表层水温度已经不适合鱼类栖息(渔谚说的“夏钓潭”也印证了这一点)。奇怪的是,我发现有很多鱼儿在午时水温较高的水体中上层活动,它们不咬钩,又在做什么呢?
试想,若正午时分水底缺氧,鱼儿上浮到温度适宜、溶氧量相对较高的上层水域中栖息,应该有正常的鱼口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午时的鱼儿游进深水了吗?深水不是缺氧吗?如果缺氧,为什么深水也能钓到大鱼呢?这么说来,“午时鱼难钓”就不是水底缺氧这个原因了。在比较大的水库当中,鱼儿多数还是栖息于表层水之下的,我曾经和钓友们用“锚”的方式钓上过鱼,但钓获的鱼儿普遍活性不佳,这是否表明还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呢?
作为一个溪钓老手,我认为“午时鱼难钓”原因不只是鱼儿趋氧这么简单。我曾经在中午时段经历过戛然而止的黑龙江茴鱼鱼汛,那可是水温只有16℃的冷水溪流,而且是在溶氧量丰富的浪花中垂钓。鱼儿去哪了呢?我终于不堪被问题所困,弃竿不钓,在水边一路寻觅下去,终于在一处一拳深的水草边找到了三五成群的茴鱼。他们或倚草或倚砾石,头不摆、尾不动,似乎沉疴难起,一时间让我思绪万千。还有一天中午,我在六峰湖用手竿钓鲢鱼,忽然发现它与黑斑狗鱼的习性及其相似:水温越高越爱咬钩。鲢鱼喜欢在高水温中追食水体表层的浮游生物,而黑班狗鱼在水温升高时消化速度比较快,猎食更加积极。我忽然恍然大悟:鱼儿在中午突然停口是为了消化食物!
进入夏季以后,水体温度整体上升。在早晚两段时间里,水体温度达到鱼群适宜进食的温度,鱼群就会整体进食,从而出现咬钩的高峰。每天上午10点以后,表层水的温度整体上升,达到鱼儿快速消化食物的上线,因而鱼群游进水体上层之后昏昏欲睡(实则是在水温帮助下消化食物)。由此可知,在夏季,鱼类的生理循环周期明显缩短,一天即可完成进食-消化-再进食-再消化两个循环,这也是夏季里鱼儿生长速度较快的原因之一。
鲤科鱼是温水性鱼类,相比冷水性鱼类来说,他们不具有攻击性,因而咽齿大都退化成一块凸起的骨头,这块骨头是消化道之前的一道门槛。食物被鱼儿快速吸入后再被快速吐出,一吸一吐之间,鱼儿就已确定了食物的软硬程度,可口的再次被鱼儿吸入口腔,不易消化的东西鱼儿会置之不理。鲤科鱼的肠道一般比掠食性鱼类的肠道长3倍,消化道在鱼腹中曲折盘旋,因而消化周期也要更长一些。一般认为,鲤科鱼没有胃,其实鱼类都有胃,只不过鲤科鱼的胃肠是一个整体。鱼儿觅食后,消化系统分泌合成一种消化酶,用于消化食物。这种消化酶依靠水温变化来调节分泌,水温越高分泌量越大。
综上所述,正午十分正是鱼儿机体午休消化食物的时间,“神仙”自然也就“难钓午时鱼”了。
渔谚说:“神仙难钓午时鱼”。据说是由于以下原因:夏季的早晚,气温逐渐下降,被阳光暴晒了一天的表层水迅速降温,并且密度增大,向底层沉降;而底层水的温度比表层水的温度高,密度也小,会向水面上升。上下层水流进行交换后,水下形成了适宜鱼类活动的富氧区,鱼儿活性增加,所
北方的五六月份,气温有较大程度的回升,但还不够稳定。很多钓友觉得此时气温升高了,鱼儿的活性也会随之提高,出钓必定会有收获。其实不然,夏初是一年之中最难钓鱼的时节之一,这时由于水情和气候都相较之前的节气发生很大的变化。5月,气温回升快,容易造成水层温差,这时的鱼
夏季钓鱼不同于其它季节,一般白天如果天气炎热很难有好的收获,夜钓的话经常能钓到大鱼。夏季钓鱼技巧重要的一点就是鱼饵的使用,夏季不同于冬春两季。本站中夏季钓鱼使用鱼饵的技巧一文从各方面介绍了夏季钓鱼如何使用鱼饵,本文主要从鱼饵的味道进行一些讲解。
一般来说,夏季是钓鱼的淡季,因为气温高,正常的气温都在30摄氏度左右。钓点的选择夏季钓鱼,选择适当的钓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由于天气炎热,尤其是大晴天,阳光直射水面,从上午9时起水面就开始升温。
一、弃钓中午选钓早晚有关资料表明:适宜鱼类生存的水温为25℃左右,低于1O℃或高于30℃,鱼儿就厌食或停止摄食。钓谚有云:“早钓太阳红,晚钓鸡进笼;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日。”是因为早晨气温多在20℃-26℃,水温在22℃~30℃,正是鱼儿生存的最佳水温。
盛夏阳光强烈,气温偏高而且天气闷热,虽不是垂钓的最佳季节,却是淡水鱼类的快速生长时期。此时的鱼儿四处游弋,频繁活动,觅食量增大,因此是垂钓的好时机。一、出钓前要把握好垂钓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选择多云、阴天,气温不能太高或阵雨过后刮北风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