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黄金钓技,是钓鱼人最喜欢的垂钓时节,鱼类本应是疯狂觅食,却又为何懒于上钩。
鱼口不佳的原因多样,但总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而人为原因可以掌控,在垂钓的准备阶段做足功课即可,自然原因却难以改变,只能听之任之,做对选择。
鱼口不佳的原因
季节性原因。在不同的季节里,鱼类都存在着一些特定的、规律性的诘症。钓鱼人不遵守季节性特点,一意孤行,自然上鱼困难。在秋季里,鱼类大量的捕食以满足蛋白了需求,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类物质中,却又以荤腥食物中最多,脱离了荤腥垂钓秋季鱼类自然伤口不佳。
但是,部分鱼类又喜欢清香类的偏淡口味食物,比如在九月和十月,草鱼、鲤鱼等就喜欢玉米粒做饵。若不能准确的把握这些鱼类吃口规律,自然会上鱼不佳。
水质问题。水质一方面强调水中的水质污染问题,还要强调富氧生物的存货量问题。水质污染既包括了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自然污染以泥土、杂物为主,多呈现水质浑浊,会驱散部分深潜水底的鱼类。而人类污染最为可怕,灭绝鱼群,轻而易举。
水中的富氧化问题,通过水体的严格就可以观察到。适度的藻类密度,会招引草鱼、鲤鱼,过多的藻类密度,会与鱼类抢夺水体的氧气,造成鱼类死亡。典例如鲤鱼喜欢土黄色的水质、草鱼活动在绿色水体中,绿色、黄色,颜色稍浅不碍事,若是墨绿色,红色,黑色,那就早早避开,不会有鱼的,有也没人敢吃。
水温问题。水温高了无鱼,低了,也无鱼。秋季是一个温度由高到低的渐变过程,水温低于8°时,大多数鱼类开始停口,度过了仲秋时节,再想垂钓就难了许多。部分水域,又会因为降雨、有风、新水补给等原因降温,将鱼类驱散至深水区。所以,在垂钓时,一方面要变动出钓时间,从初秋的早晚时段慢慢变动至中午,由树荫垂钓转变为光照水域垂钓。
解决鱼口不佳
选择一个稳定的天气出钓。降雨、有风固然会增强鱼口,却也会干扰垂钓,而且突变的天气也会造成鱼类吃食不佳。与其波动中尝试,不如等待气温稳定,在确定的温度状态下垂钓,并不妨碍鱼口,尤其是雨后、有风天气后一到两天类,气温逐渐稳定,而增高的溶氧量、食物等优势还未消失,更容易上鱼。在秋季垂钓,要避开的天气有雾天、阴天、温差较大天气。反倒是多云天气,往往有不错的钓获。
优质的钓点和合理的线组永远是不变的优势。尤其是钓位,选对了,垂钓活动就成功了一半。鱼道、沟坎、深浅水交界处、软硬低结合处,都是鱼类热衷活动的区域。而在线组方面,越考虑深秋阶段,越需要钓灵。随着秋季的深入,鱼类的嗅觉和味觉等器官,会逐渐的迟钝起来,它们的吃口变得越来越轻,尽量加大灵敏度,精准把握鱼口,提升钓获。
最后,选择正确的目标鱼。秋季降温的过程中,鱼类分批次的开始下潜、闭食过冬,不能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在鱼类早已休息的时节垂钓目标鱼,必然无鱼上钩。越靠近深秋,可以选择的鱼类越少,集中于鲤鱼、鲫鱼、翘嘴鱼,最好是鲫鱼,它们吃口会有所降低,但从未消失。
如果说秋季垂钓还有一个要点,那就应该是轻比重、浓香浓腥的饵料更容易上鱼。
老兄说的情况我已经验证了,连续三天,一口都没有,这里也是多云天气,看来要换钓点了!
就是啊口很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