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钓鱼界从十几年前就涌现出很多钓鱼名人,这些钓鱼大师对中国钓鱼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在饵料界和钓具界都有很高的成就和创新,正因为有了这些为钓鱼痴迷疯狂的钓鱼人中国钓鱼运动界才得以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为钓界的努力,我们广大钓鱼人才能拥有好钓具好钓饵以至更好的去享受垂钓运动!
1鱼饵大师:易哲
2中国钓王:邓刚
3垂钓大师:余国慧
4山东钓王:化绍新
5制标专家:何蔚兰
6钓滑口鱼:张仲玉
7垂钓大师:王永贵
8全能钓手:徐银舟
9小药神手:吕中胜
10九一八:许丛林
11安徽黑马:李大毛
12南北结合:郝国强
13老钓王:林桂明
14九八钓王:程宁
15罗非高手:姜耀坚
16苏北钓星:耿胜利
17药酒高手:习春江
18钓鲫能手:丛杰
19未来之星:康江波
20钓坛老将:李维新
21拉饵术:刘树森
19 未来之星:康江波
康江波,陕西西安市人,1973年3月出生,1989年入伍,三年后退役,现为自由职业者。自幼酷爱钓鱼,即使是在纪律严明的军营,他也会利用节假日的空闲,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小池塘里伸竿,过钓瘾。
康江波真正接触悬坠钓法并醉心于竞技垂钓应该是在1995底,启蒙教练为陕西著名垂钓名人——肖维。可以说肖维的指导对康江波垂钓技术及风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西安碧海为核心的悬坠钓法推广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掀起了一阵飓风,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竞技垂钓的顶尖高手。由此而形成的良好的垂钓氛围,让初入钓坛的康江波触动很深,“勤学苦练、谦虚谨慎”成了他研习竞技垂钓的座右铭,这也为他日后在钓坛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江波习钓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年的365天中,他竟然有近300天的时间用于钓鱼,并且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对于一位业余的钓鱼爱好者来说,这样的出钓频率可以说是难以想像的。也正是在这种高频率、高强度的实战中,康江波掌握了多种应对复杂鱼情的本领,使得他在多次重大比赛中屡有收获,逐渐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冷面杀手”。哪怕是那些早已成名的老将或风头正
劲的“新贵”们,在与他同池竞技时,谁也都不敢马虎半步。
看过康江波比赛或与他同池竞技过的人大概都知道,康江波的垂钓风格应该属于那种技术全面、战术细腻,虽杀气不足但柔中带刚的类型。尤其是在主攻猾鱼的技术上,他更有许多独门绝技:面对小猾鱼该如何搭配钓组、调制饵料、如何找底、怎样观漂,针对乱口大猾鱼又该制订怎样的战术、如何找到确切的“真口”、如何调配出符合战术需要的饵料等方面,他都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记者在采访他时由衷地感觉到:他是个竞技钓鱼的有心人!
2003年是康江波崭露头角的一年,曾先后夺得了在陕西举办的“三元杯”总决赛冠军;首届“钓鱼郎杯”赛亚军以及其他大小赛事名次无数;而到了2004年康江波的成绩却达到了出奇的稳定:先是在银川全国大赛中获得总成绩第8名、钓鲫鱼项目亚军、钓混合鱼项目第10名;随后又在“百合杯”总决赛中获得第17名;“魔力饵王杯”总决赛第11名;在聊城全国锦标赛中也获得了不
错的成绩。最终以406分的成绩荣获了《钓鱼》杂志社评选的“2004中国钓手竞技成绩排行榜”的第6名。
20 钓坛老将:李维新
李维新,广东省广州市人,1954年12月出生。1972年在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后分配到机械厂当工人。改革开放拓宽了就业门路,他离开工厂搞起装修,有更多时间接触钓鱼。1990年起,追随廖心阳、萧春平学习悬坠钓技术,属东峻第一批学员。
1996年自创品牌,开设了三鱼鱼饵厂。
在吸纳台湾钓鱼技术后,他和钓鱼高手黄适之等人组成的“第二冲击波”成了中国钓坛的新亮点。以悬坠为特征的台湾池钓技术首先在广州登陆,李维新成为东峻第一批学员,在廖心阳、萧春平的指点下领悟得最深的就是:作为基本钓法的调4钓2原则是可变的,调是基本概念,钓是对应鱼情。钓鱼中的可变因素任何钓手都不可能完全认识。
技术擅长:
除了喜欢在自然水域钓大鱼之外,擅长搓饵钓底。
取得的主要成绩:
1993年,代表广州市参加在江西九江举行的第九届全国钓赛,获团体冠军和个人手竿第2名;
1994年,再度出战全国钓赛,是广州市蝉联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之一,并再夺个人手竿亚军;
1995年,先在首届“钓王杯”赛上获个人总分第4名,接着在第十一届全国钓赛上获个人总分第6名;
1997年,力克群雄,在夺得第三届“钓王杯”的同时,代表广东队参加在山东莱芜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钓赛,获团体冠军和个人总分第3名。
21 拉饵术:刘树森
1999年,刘树森参加了两场有影响的比赛,一场是武汉的“老鬼杯”,另一场是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钓鱼俱乐部总决赛,均以第十名留下遗憾。然而,翻开这两项比赛的成绩册,赫然在目的“大师”、“ 钓王”忝列其后者不在少数,则刘树森技术上的成熟是可以肯定的。在过去的几年里,竞技钓鱼呈细腻化倾向,以细线、小钩、轻饵为特点的较量使粗犷风格的西北钓手难展其长
,刘树森能稳居第十就更不能小看了。
钓饵的科学化发展将竞技钓鱼导向速度之争,以拉饵术为代表的技术趋向成熟,包括钓混合鱼都不得不承认积小成多战术对传统装饵钓法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商品饵的出现省略了钓饵的蒸、煮、切、揉,也舍弃了先定型后装钩的旧程式,装饵变为搓饵。
刘树森对搓饵钓法的理解有三个方面: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现代钓饵,使之适应自己的钓法,比如“九一八”的化学特征是雾化和长纤维膨化成较轻的絮状,是适合于钓灵还是钓钝,不能被他人的感受左右自己,应结合鱼的摄食情况由钓者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去决定。
搓饵在速钓中耽误时间,但要熟悉环境和认识鱼情不能不靠搓饵。底栖觅食是我国鱼情的基本特征,受气象影响出现的鱼的摄食力度和泳层变化只能从底钓去认识,贸然钓水皮侥幸的成分太多,搓饵有益于了解鱼情的真实性。
不管竞技钓鱼的钓法有多少变化,搓饵是基本功,目前国内市场的市场的商品饵都能作搓饵使用。在第三届全国钓鱼俱乐部总决赛中,有些钓手两场钓小鱼成绩突出,钓混合鱼就拉下了,单一钓法在这个项目沾不到便宜的根本原因是对装饵缺乏基本训练。
参加西安金康钓鱼俱乐部后,刘树森对当代钓鱼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面对钓赛盛行拉饵术,该不该放弃搓饵?一方面是钓赛流行钓小鱼,搓饵不敌拉饵;另一方面是钓鱼成时尚,野钓情趣和钓大鱼的刺激对搓饵钓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情趣不同,追求不同,在技术上不能强求统一,拉饵为速钓技术和搓饵基本功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面临着完善和发展。
拉饵术的出现是在钓饵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只在竞技圈速钓小鱼有较高评价,而改革竞技钓鱼,放弃钓幼鱼,改钓成品鱼的呼声日高,俱乐部钓赛在项目上推陈出新已露端倪,已使人们对这项技术能不能适用不同对象鱼提出了疑问。虽然有人对拉饵钓成品鱼作了有益的尝试,但藏在深闺人未识。
适合于池钓,能不能运用于野钓实践?这里既有用饵传统观念的认识障碍,也确实有与自然条件不相适应的地方,蚯蚓被称为“万能钓饵”不仅是因为它含有淡水鱼类普遍接受的“营养物质”,还因为它符合用饵习惯,新技术要被大众接受必须拓宽使用领域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钓法应该淡化商业味,钓具用品的市场竞争借钓手作宣传是自缚手脚,虽然有眼前的经济利益,但广告和
炒作之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客观上限制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只有将先进技术与商业宣传脱离开来,才能使它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肯定商品饵的效果,吸纳拉饵术的科学性,可以丰富和提高钓鱼技能。 刘树森在钓赛中尝试和学习拉饵术,但并不放弃搓饵钓法。
他认为拉饵是流行色,只有搓饵才是本色,所以他在比赛中视鱼情变化
而灵活采用不同的装饵手段。然而,一个钓手总有他擅长的技术和异于他人的见解,并或多或少带有他那个地方的特色。从某种角度看,现行钓赛在组织上有待完善的地方很多,钓手之间差异悬殊。例如与南方钓手相比,西安缺乏钓小鱼的环境,平时训练与比赛不相一致,取胜主要依靠基本功;业余钓手与职业钓手在技术上可以并驾齐驱,但物质条件的差别形成装备、见识、阅历上的不等在比赛中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成绩相同,业余钓手付出的艰辛更大,其成绩的技术含量不仅不会低于职业钓手,相反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兴趣。刘树森以及西安许多钓手在搓饵技术上的特点是不论什么钓饵,一次拌饵软硬适度,揉搓时手上极少沾饵,速度快、匀整、大小和开头控制得手应心。不难想象,技术熟练到这个程度要付出多少汗水,而他轻描淡写说:“无非以勤补拙。”然而,我看到的是扎实的基本功,钓者本色!
抢沙发了
板凳。。。。
地板也给我
无论哪一行业,要想出类拔萃都很艰难。
看看撒
学习学习,业余爱好
学习。。
欣赏了!!
感谢分享。
向大师们敬礼
大师真多
没一个认识的
顶上………
钓鱼界的领军人物们。。。
我还是没看见一目和司令啊
钓鱼人的梦想
他们说名字挺牛的,为什么没找到我的名字呢?
感谢分享@赶紧联系拜师啊。。。。
哦,了解
支持一下学习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