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空竿这种事,基本每位钓友都遇到过,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总归是挺闹心的一件事,那么有没有办法从此不再空竿呢?
1、鱼钩选择要合适
首先来说,鱼钩看似只是一个挂鱼嘴的工具,实质上,根据鱼钩选择的要点,钓鱼人能够判断出咬钩的鱼的体型大小。
使用大钩时,如果出现了动作之间的不干脆,或者幅度过小,看似没有力度的情况,这多半是小鱼在咬钩。因为小鱼咬钩时,大钩反而阻碍了小鱼的吃口,让鱼类在吃饵时多方位受阻。但是又因为鱼类较小,力度也比较小,所以看起来幅度比较小。
与上面情况正好相反的一种,虽然扬竿后发现空竿了,但是上鱼的漂相却很明显。这种情况则是因为鱼钩选择过小了,没有起到作用。
还有就是鱼钩的钩条比较粗,或者造型方面出现了问题,比如有不适宜的倒刺。这两种情况是空竿当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它们更容易让鱼类脱钩,跑鱼。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钩距较大,一般来说,钩距较大,反应却比较的明显,在水中的动作非常夸张,幅度大。而且因为钩距比较大,造成的一个影响就是吃上下饵料的时候,漂相是一样的,很难区分。所以钓鱼人在遇到空竿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自己选择的鱼钩合适吗?它是否倒刺多了一根,还是钩距太大了?根据问题改变策略,选择最合适的鱼钩。
2、鱼线选择要适度
在钓鱼过程中,如何选择鱼线一直是一个大问题,通常情况下都是细线小钩配软杆,粗线大钩配硬竿。不过随着鱼线的粗细变化,钓鱼的反应,以及鱼类咬钩的信息传递也存在变化。
通常情况下,子线的要求是越细越好,这样信号的传递越明显。子线粗了,就容易造成不清晰的情况,总是空竿。而主线方面,则是适度最好,太粗了,也会影响动作的反应,幅度太小,漂相不明显。
另外,除了鱼线的粗细方面,鱼线长短的选择也要适宜。主线涉及到钓点的选择,一般很少出问题,更多的是在于子线的长短选择。通常情况下,子线较细时,距离越短,空竿的几率就越大,反之则空竿机率较低。所以钓鱼人可以通过改变子线的长度,来改善空竿的发生,如果不行,还可以大幅度的拉高铅坠,打开太空豆,都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3、节奏感非常重要
钓鱼时,提竿、抛竿的节奏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在窝子内的鱼类密度来调整。如果鱼类的密度较高,每次抛竿入水后,都会增加诱饵的雾化程度,这时鱼类的活动就会变得混乱,乱窜的鱼群会造成水流的变化,错误的漂相很多,也容易空竿。所以这时就要放慢速度,反正窝子里的鱼类还很多,慢一点钓获也不会变差。
而相反情况,鱼类的密度较低,或者吃口不佳时,关键也在于降低节奏,让鱼饵下降的速度慢一点,在水中的诱鱼时间长一些。搭配使用一下逗钓的技术,来吸引鱼类的注意力,或者增加入水钓饵的雾化程度等,都能够提升钓鱼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