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竿,钓鱼人的享受。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购竿却是一种苦恼,面对林林总总的鱼竿,总有茫然无措,举步维艰之感,不知从何下手。 本文从最基本的知识、最基本的要领、最基本的方法上,给新手购竿提几点建议,也只能是给初学的朋友讲几个基本标准和检验的方法,力求具体点儿、通俗点儿,便于掌握。不当之处,请广大渔友指正。
必须说明:本文所讲的鱼竿主要是指台钓竿和溪流竿。不包括带线轮的海竿、矶钓竿和传统钓所用的超长竿等。
钩竿应注意从五个方面把握质量:
第一、轻。
同等长度的鱼竿越轻越好。为什么?
因为碳素鱼竿越轻说明含碳量越高,鱼竿也越硬挺,越坚韧,使用越轻松。当然价格也越高。曾看过一款高档竿,6.3米的仅重96克,手感极佳,但开价要4000余元。
那么碳素鱼竿一般多轻为好呢?
3.6米的85克以下为宜
4.5米的120克以下为宜
5.4米的180克以下为宜
鲫竿可以再轻些,鲤竿可以比此稍重点。鱼竿包装盒上都有重量标注,购买前要仔细阅读。但是,有的厂商为了吸引顾客,把重量标得很低,与实物不符,应注意辨别。那些标称重量与实物相差很大的商品,恰恰说明质量不可信,应该放弃。而那些连重量标注都没有的更应慎重对待了。
第二、细。
同等长度的鱼竿应选细的。但不是说越细越好,因为越细强度越小,越易折损。鱼竿粗细的数据有两个:
一是先径。它是指竿梢最细部位的直径。一般溪流竿先径在0.4至0.7毫米之间。台钓竿中鲫竿先径一般为0.5至1.2毫米之间;综合竿和鲤竿先径一般在0.8至1.5毫米之间。
二是元径。它一般是指鱼竿手把节除手把以外,最粗部位的直径。也有少数产品指手把最粗部位的直径。元径与长度密切相关。它随着长度的增加而加大。即:钓竿越长元径越大。
鲫竿元径一般为:
3.6米的9至11毫米;
4.5米的11至15毫米;
5.4米的15至17毫米。
综合竿和鲤竿元径一般为:
3.6米的11至13毫米;
4.5米的13至18毫米;
5.6米的16至25毫米不等
鱼竿种类繁多,先径和元径的范围很广,以上是一般的范围尺寸,仅供初学者参考。
购买时应注意:鱼竿越细、壁厚越薄就会越轻;强度、抗拉力和抗冲击力也就会越小。所以,鲫竿比综合竿和鲤竿要细,钓力值也要小于后者;鲤竿又比战斗竿(罗非竿)要细,抗冲击力也比后者小。购买时同等长度的同类鱼竿,要选细的;同等粗细的应选壁厚厚的。
检查壁厚的方法是:
在鱼竿全部收回,前堵头堵好的状态下,打开鱼竿的后堵盖,每节的壁厚就能尽显无遗。要求壁厚均匀,不能有某处厚某处薄或缺损的现象。至于厚薄问题,再拿两根不同的鱼竿一比较就会一目了然了。建议初学者就是承受点重量,也要选壁厚厚些的。因为壁厚越厚越坚固耐用,抗拉力越大,越经得起新手非正规的“野蛮操作”。
第三、直。
鱼竿“直”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求全竿从头到脚整体要直。每节结合处不能有折偏弯曲的现象。检查的方法是:将鱼竿从最细的竿梢开始逐节抽出并拧紧。一定要注意,伸缩式(振出式)鱼竿必须按这一顺序从最细的竿梢开始逐节向前拉出;收回时必须从手把前一节开始,由粗到细逐节收回,与抽出正好相反。如不按此操作很易造成损坏。
初学者若无把握,应请售货员帮助操作,以免损坏承担责任。抽好后手臂伸直将竿抬起,与眼睛平齐,仔细观察。最好在侧逆光下观看,效果更为明显。看看整竿是否顺直,特别是每个节头处是否有扭偏弯曲等现象,然后转90度再仔细观察。鱼竿前部自然下垂是正常现象,下垂的部分越多、越明显、越靠近竿身中部,说明此竿越软。但抽出的整竿不能有左右弯曲、扭偏、波浪等状况,如果有就应放弃。
二是要求每节要直。鱼竿的各节不能有凹凸不平、某处不圆和整节弯曲等现象。检查的方法是:打开后堵,抽出各节,对每一节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仔细触摸,同时另一只手捏住竿节的底端慢慢转动竿节,感觉有没有不平滑、凹凸起伏的现象。如果有就不能要,可以请店老板单换有问题的一节。特别是竿梢和前面较细的几节一定要把住关,否则使用时易出现断竿。条件允许时,可将每节在平滑的玻璃柜台上轻轻滚动一下,平直与弯曲的竿节滚动状况下的差异,相信你一眼就能区别。
第四、硬。
这是比较抽象的,也是钓友们存在争议的问题。软和硬是对立的统一体,两者是相对而言的。它基本上靠手去感觉,不同的软硬度构成了不同的“手感”。初学者对此很难把握。
建议初学者先明确两点即可:
其一、明确是“硬”好还是“软”好。现在人们大都追求硬竿,好像越硬越坚固,越挺直,越能钓大鱼,似乎越硬越好。其实不然,应该辩证的去认识。碳素鱼竿越硬说明含碳量相对较高;含碳量越高鱼竿会越轻,也越坚挺。使用时提竿动作反映快,手感轻,长时间挥竿不易疲劳,适合钓快鱼,打比赛。这是人们追求硬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鱼竿含碳量越高、越硬也就越脆,越易折断,价格也较高。
硬竿抗瞬间冲击力强,但韧性差,遇到大鱼只能硬对硬的搏斗,易断竿“折将”。软竿含碳低,手感重,易疲劳,提竿动作反映慢。但韧性好、价格低、有以柔克刚的特性。软与硬、韧与脆,都是相对而言,不应绝对化,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初学的朋友,建议购买中等硬度的即可。
其二、明确怎么区别软和硬。鱼竿软硬标注为“调”,一般分为硬调、超硬调、超硬硬调、极硬调等。也有的分为“四六”调、“三七”调、“二八”调。鱼竿是讲“调性”的。虽然不少鱼竿没有调性的标注,但它是评价鱼竿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人们讲得最多、最玄、最不统一的问题。初学者对此虽难把握,但应该知道这一概念,也应该去感觉。你请店老板拿两根长度相同的竿,一根硬调的,一根超硬硬调的,全部抽出握在手中,上下左右一抖一比,便知一二了。抖动中弯曲点出现在竿身前20%左右的就是“二八”调;出现在前30%左右就是“三七”调;出现在前40%的就是“四六”调。
用静止观看法也可区别软硬:把两根长度相同但档次和软硬不同的鱼竿全部抽出,然后并在一起平举起来,保持静止不动,对比着观看两竿前部自然下垂的状况,下垂量大的肯定软,下垂量小的肯定要硬些。至于购买什么“调”的?建议初学的朋友购买超硬调(三七调)较合适。
第五、美。
这里说的美是指鱼竿的做工要精美。
一是、表明油漆要精美,不要有气泡、疙瘩、脱漆等,更不能有较深的划伤。因为油漆划伤后,鱼竿见水就易气泡,导致脱漆,甚至出现生锈现象。
二是、涂装到位。品名、装饰、防电标志等涂装到位,精美醒目。不能缺这少那,模糊不清。
三是、结构严谨。节和节接合部位严密,搭接口内余量充足,不能太短,也不能出现拔出过多的“拔节”现象。抖动竿身,不能有“嘎嘎”的响声,即“响锥”现象。
四是、壁厚均匀。打开后堵观察壁厚,不能有厚薄不匀,某处突然变薄或缺损现象。
五是、端头平齐完好。一定要认真检查每一节的两端,一看是否平整,不能有歪斜现象;二看两端是否有裂纹。可用右手稍微用力捏捏竿节的端部(千万注意不能用力过大造成竿节损坏),左手慢慢转动竿节,检查有没有裂纹。
六是、竿梢软线牢固。要检查一下竿梢软线与竿梢连接是否牢固可靠,防止上鱼受力时拉脱。不仅跑鱼,而且损失线组和鱼漂,令人烦恼,扫兴而归!
太长不看版:
归纳一下便于掌握:一看包装上的数据;二看涂装做工;三看顺直;四看软硬(调性);五看壁厚;六看竿节端头;七看接头吻合,八看证书资料(说明书、合格证、保修单)。
“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是对当前渔具市场商品最准确的表述。
初学者购买时可以采取三个对策:
一是聘请“前辈”当顾问,帮你把关。但一定要多看、多听、多问,不能对“顾问”只“顾”而“不问”。那样你很难提高。
二是找当地口碑好的较大的店家购物,最好不要在路边小摊上问津。
三是选大的厂家品牌购买,虽说这些品牌的产品价格较高,但都有中低档系列,可供选购,质量和服务都有较好的口碑。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祝所有的钓鱼人都拥有称心如意的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