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 钩 和 上 鱼
西安 温和
装饵时将钩尖露在外面好还是应把钩包在饵里,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包在钩里,除非是飞钩钓鲢鱼。但用带皮筋的颗粒料钓鱼的结果告诉我们露出钩尖无妨。那么是否钩尖露与不露无所谓呢?请先看下面的例子:
冬天在池塘长竿短线钓鲫鱼时我比较喜欢用伢子(肉蛆),钩尖穿过伢子的屁股一直到穿过倒刺,一个钩上穿上两个伢子,这样伢子就在钩弯的位置了。和同样用伢子但钩尖不露或微露(只露钩尖不露倒刺)相比较,有几个明显优点:首先是伢子存活时间较长,它们只是尾部受到伤害;二是鱼大,一两以下的小鲫鱼很少上钩;三是小麻鱼上钩率下降了一半以上;四是大鲫鱼很少跑掉;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小鱼吃饵时,咬住伢子的机率较高,咬住露出的钩尖的机会要少得多;而大一些的鲫鱼吃饵时,可能第一口咬住的也是伢子,但第二口往嘴里一吸就会将露出的钩尖也和伢子一同吸入口内,所以只要我们耐心的等待鲫鱼吸入第二口之后(鱼漂上升到高位后数一、二、三时)再提竿,这时如果是很小的鲫鱼或小麻鱼则一般不会上钩,而大鲫鱼则会被裸露的钩尖刺牢。
当冬天我用海竿串钩在水库钓大鲫鱼时,一般选择整条蚯蚓,也把钩尖全露出来,能减少小鱼上钩的麻烦。但当深秋和早春最低气温在5度以上时,小麻鱼仍然比较活跃,这时就不能用蚯蚓等荤饵而必须用带皮筋的颗粒料。我做了个试验:一串四个钩,全部用钓鲤鱼的大颗粒料,两个正常挂法,另两个将钩穿过颗粒料的皮筋后一直穿到钩把的鱼线上,结果上钩的白条都是那两个非正常挂法的钩钓上的(那天没钓上鲫鱼),我试了几次后结果出奇的一致。我的钩都是日本的浦钩(伽玛卡兹——最早进入中国的品牌)丸世7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我想这是因为颗粒料较硬,几条白条抢食的结果就是小鱼被锋利的钩尖挂住(多半被挂在头部而不是在嘴里),另两个钩因钩尖距饵过近(3毫米内),反而刺鱼不深钩不牢小鱼。
我在山边溪水中钓溪中的小鱼时,将白面制成的面饵取下黄米粒大的一点挂在钩尖上,小鱼吃饵就会上钩,露出钩尖不行(使用的钩较大)。
我在暮春以后双钩钓小鱼时,有时嫌麻烦只给上钩挂饵,将下钩的子线和上钩一起捏在饵里,结果下钩上鱼比上钩多得多(钩是新鮎1、0号,钩门只有2、2毫米),不但能钓上白条,连中等规格的小麦穗也能钓上来(不过约有三分之一是被钩挂上来的)。
有经验的人用玉米粒钓鱼时,海竿钓时钩尖要全部露出来,甚至要将整个钩都露出来。手竿钓鱼也要将钩尖露出来。
今年我们这里流行拟饵串钩钓白条,在大白条多的水库很多人都喜欢这种钓法,大家发现不论是运动的串钩还是静止的串钩,光钩比有羽毛尾巴的拟饵钩好。而且还经常钓上鲫鱼、草鱼和其他鱼。 所以我认为钩大鱼小不露钩尖好,钩小鱼大露出钩尖更佳。露出钩尖对海竿被动钓鱼利大于弊,手竿主动钓鱼各有利弊(通过露出钩尖减少小鱼上钩的技巧非常实用)。最重要的是要克服“鱼不咬露尖的钩”的过时观念,在钓鱼时敢于尝试露钩钓法,才能体会到更多的钓鱼乐趣和效果。
已投《垂钓》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