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钓鱼人都有过这样一种感觉,装备越来越好,鱼却越钓越少,每次出钓,装备几大包,饵料几大袋,到了钓点各种忙,可结果却是钓水缸。
现如今社交网络十分发达,网络上各种钓鱼攻略层出不穷,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自然就有很多钓友在网络上学技术、找秘方,每次空军回来都会找找攻略,狠狠地学习一番,不知不觉越学越多,陷入了自我误导的死循环中,加之接连失利,自然就会不胜其烦,觉得鱼是越钓越难。这便是所谓的瓶颈,也是每个钓鱼人的必经之路,想要成为大师就要试着突破这个瓶颈。有朝一日狂拉爆护之时才会明白“钓鱼其实很简单!”
饵料篇
“大师,你用的是什么饵”这是很多钓友碰见鱼获比自己好的钓友经常问的第一句话,可见饵料在钓鱼人心目中的地位,仿佛拥有一款神饵,就能像大师一样狂拉不止。
误区一:味型
市面上的饵料五花八门,其实基本成分都差不多,味型基本分为两种,腥跟香。腥饵,多为动物蛋白,也就是各种动物尸体干燥后磨成的粉,比如虾粉、螺粉、鱼骨粉、动物骨粉、蚯蚓粉、海藻粉、红虫粉等等,香饵无非就是各种粮食以及一些增强的添加剂,要开一款对口的饵料,首先得了解它的成分,其次再调整好自己的开饵思路。很多钓友,初到钓点掐指一算,今天我想用腥香的,这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开饵的思路其实很简单,鱼想吃什么我就开什么,而不是我想让鱼吃什么就开什么。初到钓点,首先观察环境,水边有什么,腥饵就那几种,有虾我用加有虾的,有螺我用加入更多螺肉的,青苔多我开藻类的等等,根据钓点情况灵活的运用。
误区二:状态
饵料的状态有雾化、比重、膨化、持钩性、形状、散落等等,开饵不能只关注饵料的味型,却忽略了饵料状态,本来一款很好很对口的饵料却因为状态的原因不上鱼,结果又去换配方,而把自己弄得越来越迷糊,满汉全席都都开出来了,鱼却一口都不吃。
①雾化:指饵料入水后饵团中的细小颗粒呈物状散开,也是最容易陷入误区的一种,雾化的好处是对饵料味道的迅速扩散、对鱼的视觉刺激、对于调动鱼的泳层、对减轻饵团的重量走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过度的雾化会搅乱鱼的泳层以及对水质造成破坏,而没有雾化的饵料就是俗称的“死面疙瘩”。雾化该多该少,这个还是得多实践,多学多悟。
②比重:比重大适合钓底,反之适合钓浮,比重的误区基本处于调钓上,多大的比重用多大的漂,调多少钓多少灵活运用,而不是一支浮漂走天下。
③持钩性:持钩性可用拉丝粉与粘粉之类的饵料调整,大致上要做到挥杆不掉,起杆无饵,水深黏一些硬一些,持钩性会好一点。
调钓篇
俗话说得好,三分钓技七分饵料,钓技也占三分,就像文章开头问的那一句“大师,你用的什么饵”,假如大师十分慷慨,当即送你一小块,你拿着这一小块神饵,也未必能上鱼。
钓者大多都只关注饵料,对自己的技术十分自信,鱼获只是一个表象,大师辛苦的聚鱼、留鱼、逗鱼、打频率,综合起来,才有你所向往的鱼获。所以,一款好的饵料,还要加上良好的技术以及判断能力才能大获丰收。
总而言之,钓鱼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天气、水温、气压、甚至是天上的一轮明月都能给你的鱼获造成一定的的影响,身为钓者必须多学多悟,方能成为垂钓大师。
等于没说
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