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很赞同程宁老师的叫法,浮漂应叫浮标。不过,为了大家的习惯,这里还是叫浮漂吧。
有人比喻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能看到水下的鱼。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有道理。
学钓鱼,一般都是从学看漂开始。
跟着老手或是熟手,帮你调好漂上好饵,再告诉你一句“漂子送上来或是被拉下去就提竿。”如此谨记在心,几次跟班之后,便能钓上鱼来。心中便有了一种成就感,会和别人说:“我会钓鱼了。”
紧接着,便是学怎么把线组绑到竿子上。
再接着,就会想去买装备了,老是用别人的竿线钩漂,总是觉得过意不去。
再再发展下去,便会想着摆脱渔具店老板帮着调漂的限制,总想自己调漂了。也是,调漂是钓鱼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且是关键技能之一。
调漂究竟调的是什么?
为什么一提起调漂,便会有“灵”、“钝”之说?怎么调才灵、怎么调会钝?大家对此认识不同、理解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故此,老是有争议。
我认为这是正常的,争议可以,争论可以,千万不要争吵就好。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理解,我的观点和我的方式。希望能给各位钓友带来些帮助。
我认为调漂不能等同理解成调整铅坠的重量、浮漂的目数,调漂的目的在于调整钓组的状态,通过调整使整个钓组处于表现鱼汛并能提竿中鱼的状态。因此,在调漂的同时,需要考虑整个钓组的情况,需要考虑鱼的吃口情况,还需要考虑水情鱼情等因素。这里只是从理想的状态下探讨调漂的问题,其他一些因素暂时忽略。
一、漂不同,调法不同。
蜈蚣漂(七星漂)
传统钓所用的蜈蚣漂(七星漂),大家应该最为熟悉。殊不知这蜈蚣漂也有灵钝之说,也存在调漂。有朋友会讲,蜈蚣漂好调,水上三粒水下三粒中间一粒平水就行了。其实,这里面仔细琢磨琢磨,还是有些道道的。
传统七星漂基本都是钓底,有没有钓浮的我不知道,我是没有用过。为啥传统七星漂能够得以广泛流传、用的这么多?我个人认为调漂方便,钓底信号准,中鱼率高是关键之一,当然,传统钓适应各种环境水情也是关键。
传统钓蜈蚣漂的线组一般是不分主线和子线的(也有钓友加以改进,采用8字环加子线),一线一钩,线上穿着蜈蚣漂。据钩5~6厘米加一咬铅。好,加咬铅时大家要注意了,在选咬铅时,得约莫估计一下蜈蚣漂的浮力,咬铅小了保不齐水下的就没有三粒了,全跑水面上来了。咬铅大了,即便水面上有三粒,其实水下的水线已经是弯曲的,咬铅也到底,七星漂是钓线撑在水上的了。除非鱼吃口猛或是吃死钩游着跑,否则看不到漂上的鱼汛。
咬铅配得合适,钩饵卧底,咬铅不到底,这样的钓组属传统钓中偏灵的钓组;钩饵卧底,咬铅也到底,这时是偏钝的。怎么理解呢?我想了很久,觉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鱼吃饵的力量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假定同一条鱼用刚好能吸入饵钩的力量去吃饵,钩饵卧底咬铅不到底的钓组,鱼吸饵入口,这时因咬铅未到底,便会随着线组摆动,饵动铅动钓组整体开始动,漂自然会动,信号就出现了。而偏钝的钓组,鱼吸饵入口,饵动,铅动不动?因咬铅也到底,若要铅动,必然要给予一个外力拉动咬铅,这时就需要鱼吃饵入口抬头或是游动方可产生这个力量。故偏灵的钓组是产生信号相对早的钓组,偏钝的钓组是产生信号相对迟的钓组。漂是一样的漂,为何会有灵有钝?其实灵与钝与漂无关,和咬铅有关?有关,很有关系。
这个关系是如何通过咬铅来配重,来使钓组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需要多大的外力才能被打破。你设定的外力越大,钓组越钝;越小,钓组越灵。这也就是传统钓为何灵敏度不及台钓的根本原因,台钓的铅坠都是悬垂在水中。传统钓若是仔细调整使咬铅也悬在水中,灵敏度一样的好。不过,调整的难度实在是不小,因七星漂自身的浮力太小,很难去加减咬铅。不过有个简单的办法,但是得看你的运气了。方法如下:将七星漂全部拉在一起,离钩20CM,入水,钩不触底。如果七个豆竖直在水中且最上面的豆是个平水,呵呵,恭喜,你的钓组属于偏灵的了。还有,大家琢磨琢磨,如果把咬铅换成别的什么,是不是也可以慢慢地调啊?嘿嘿,我就不讲了,就剩这么点底子了。
那么台钓细身长尾漂怎么调?我想如果能理解上面我说的,台钓调漂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台钓调漂
台钓是台湾钓法的简称,和传统钓一样,只是一种钓法而已,并非很特别。就像目前国内众多钓手在台钓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改良,发展出竞技钓一样。再说白了,我个人认为只不是钓组配置的不同而已。
台钓的最大特点是两悬两长。一钩触底一钩悬,铅坠悬,此是两悬;细身漂,漂尾(视标竿)长,子线长,此为两长。这样的钓组,漂座下的水线几乎是垂直在水中,竿梢入水,压风线入水,竿梢、风线亦在水中,即可避免水面波浪、风的影响,又能快速传递提竿的力量。
关于线组的装配等,请大家查阅我以往的发文。这里重点探讨如何调漂。
我觉得台钓调漂大家有困惑的地方主要是什么是灵什么是钝,何谓调几钓几,什么是触底、卧底,底在哪里等等。下面我就将前两日与本地一钓友讨论的,我常用的调漂方法说说,供大家探讨。
我用台钓法外出垂钓,除非是常去的鱼塘钓位,其余的地方,基本上都按以下的办法来调漂。
放下竿包、护包,选定用竿,绑上大线(主线),不上钩。也就是8字环下没有钩。
抛坠入水,目的是让大线和漂座沾上水。大线沾水有利于太空豆的移动,不会干磨大线。漂座沾水便于插漂。
插漂入座,漂座与铅皮座距离初始设定为60cm左右。抛坠入水(你看好的钓点),看浮漂的反应。浮漂没入水中,则抬竿延长水线(漂座至铅皮座或8字环之间的这段大线,习惯上叫水线)。不断调整直至浮漂平水,也就是浮标视标竿的尖尖与水面齐平。此时,将锁漂座的上太空豆(不要告诉我你的线组上,锁漂座的上太空豆只有一粒哦!应该是两粒!为啥?)上移。
移到哪里?移到一漂的高度。
这个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呵呵,你想出来了。这个豆到铅皮座之间的距离,便是你钓点的水深了。这时,你再前后左右多抛几竿,看看浮漂的表现,如果都是平水,乖乖,你钓点下面肯定是个水泥平台了!一般出入三四目之间,便是挺好的一个钓点了,说明水底基本是个平底。
好,现在开始调漂了,正式开始。
抬杆上来,将漂座下移(是下移哦,就是向铅皮座的方向。呵呵,有人说我老太婆了,太罗嗦),下移多少?我前几日发文《我的冬钓调漂方法》你没看吧!哼哼。
下移两个底钩子线的长度。为啥是两个底钩子线的长度?看完下文你自然明白了。
坏了,光顾着说调漂了,饵料还没开,赶快开饵。兑上水,搅一搅,ok,先放一边。
好,接着说下移两个底钩子线长度后怎么办。这时,你就慢慢地减铅皮,减到浮漂稳定的在水面露出3目。(当然了,你习惯4目也可以。或是我的是个竞技钓用漂,有12目之多,那你就让它露个6目。或是我的是个空心软尾漂,也就8目,那你还是露3、4目吧)
多试几次,一定要稳定哦。
现在开始装钩子,钩子装好,抛坠入水,视标竿还剩几目?少了几目就说明你的钩组吃漂几目。再小心仔细慢慢地减点铅皮,一定要慢慢地减哦。直到视标竿稳定的露出3目,或是你刚才的目数。
Ok了,不是浮漂调好了,而是空钩深水调好了。钩上还没有上饵那!正好,这会饵料也醒好了,打一打饵料,差不多就好。搓一个饵团(不要告诉我你每次搓的大小都不一样而且很悬殊哦),挂底钩。抛钩入钓点,视标竿是不是没入水下了?没有?!
你的饵真的是够小的,要不就是饵料很轻哦。再或是你的漂也太大了吧。呵呵,咱讨论没入水下的情况。
没入水下了。接着怎么办?
上移漂座,加长点水线,直到底钩挂饵漂出水还是你刚才的目数。这时,底钩卧底了。
双钩上饵,抛钩入水,浮漂会怎样?若是所调的是3目,估计这会剩1目或是1目半了。呵呵,为啥?因两钩相距2个半钩距,也就在2~3厘米,基本上在视标竿上是2目或是再多一点。
好了,你不是想调成一饵触底一饵悬底吗?减铅皮,减到视标竿恢复你刚才的调目。这时,钩饵在水底的状态,是不是一饵卧底一饵悬底?
答案是:“是的也不是的。”晕了吧?呵呵。其实,如果你用的是蚯蚓,答案肯定是。如果用的是粉饵,随着饵团的化散,底饵刚到底时肯定是一饵卧底一饵悬底;过一会,变成一饵触底一饵悬底;再过一会,变成一饵轻触底,一饵悬底。那再再过一会那?呵呵,浮漂冒出来了,饵团应该全化了钩上无饵了。
不信?这会呢再双钩不挂饵入水试试,是不是不再是三目而是五目或是六目了?
所以,如果追求一饵触底一饵悬底的状态,必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不可能调5钓3就是一饵触底一饵悬底了。那么,刚才调出的状态又怎么钓灵钓钝呢?
假设我们最后调出的是3目,那么,这时你下移漂座,只让视标竿出水1目,我们称这个是灵,因为随着水线的缩短,下钩能从卧底被拉得变为触底或是轻触底。如果上移漂座,让视标竿出水4目或是5目,这个变为钝了,因为随着水线的延长,上钩饵也触底了。但这里的灵与钝都是相对于刚才的3目而言,即便是你钓钝,你现在的钓组状态也远比简单的调4钓2要灵的多。
好了,不写了。从昨天一直挤时间写道现在,手指头都敲酸了,却也仅仅是写出了台钓调漂中的一种。不过我觉得,只要是这个原理搞清楚了,相信大家就不难理解其他的调漂方法了,而会自己找到适合的方法。
不断探索,总有一天会胸有成竹的面对不同的水情、鱼口。
此文因阅读钓鱼之家湖南钓友“渔夫”《如何调漂》一文有感而发。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平时的调漂办法,请渔夫左正。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不当不妥之处,大家砸鸡蛋。